分享

孩子养育路途上的感悟

 秦之过也1 2019-01-24

当提起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满心的感恩,深感无以为报,感谢上苍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感恩解析文化的老师,如果不是德慧智教育理念的引导,任自己有多大的聪慧都无法体会人生路途上的各个生长阶段的特点,更无法抓住能够奠定孩子一生的胎婴幼时期的教育。

每天看着小小的生命恬淡的演绎着大自在的哭笑之时,真是感慨造物主的神奇,看每一个小婴儿明亮的眼神,当他感受这个世界时的那份静定,我们做大人的永远难以触及,怪不得圣贤们都言,婴儿期是真正的修行之境。有天早上起来,看着广阔的天地,看着山间升起的太阳,突然感受到一个人成长路途上应该把握的最重要的几个阶段和次第:

道治人生时期、德治人生时期,

一、道治人生时期:

(1)胎儿至一岁之前

我们稍稍观察感格一下身边的孩子就能发现,刚生下来的孩子完全处于自己的世界里,虽然我们不知道那是多麽丰富的一个领域,但我们感受到那里无法言语的美丽。孩子吃完之后可以静静的盯着某一个地方,或笑、或悲、表情丰富多彩,直到慢慢的困意到来,如果是没有人为过多干预过的孩子,就可以静静的闭上眼睛,带着笑容甜甜的睡去。再睡觉的过程中也是伴随着各种表情,仿佛对于他们来说醒着和睡着都是一个状态似的,当美美的睡够了之后,小肚肚也空了,本能的促使小家伙便会哇哇的诉说着他的需求,“我饿了”,给予他足够的食粮之后他就又完全归于他的世界了,在胎儿阶段,这个人为的过程都没有,他完全处于大自在状态。尤其当婴儿在第一个月之时,除了吃和拉,我们在不在旁边对他来说都丝毫没有影响。看看道的虚无、自然、清净、无为、纯粹、朴素、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特征,是不是和这个阶段的孩子很相近。当我们真正感格到了这个时期孩子的状态时,就要思考我们该做些什么才是真正的在养育着他。

其实如何带他们,也是自己的一点点摸索,并不一定合理。孩子再第一个月的时候总是吃了睡、睡了吃,很多时候吃完了放在床上,放上《德道经》的录音,孩子常常就自己睡着了。偶尔醒着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干扰他,他就会静静的盯着一个地方久久的凝视着,也不知道他在看什么。但是由于我们大人太爱他了,总是不自觉的和他说话、拉拉手、亲亲脸,抱抱她,这个爱的行为导致孩子这个凝视总是被打断。尤其到了第二个月,孩子会甜甜的自动笑、也会依依呀呀的发出一些让我们爱不释手的声音,让我们大人总是愿意抱着他,和他没完没了的说话,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行为就会让孩子总是无法静静的处于自己非常美妙的境地,他的目光常常被我们转移。每次看到这个,心里真切的体悟到老师说的我们大人总是惊散了孩子的性光。其实孩子需要我们的这些语言吗?不信有机会的家庭可以好好观察观察,只要我们是以经典做胎教的孩子,出生之后不要过多的去抱他,把我们的爱用恬淡的方式去表达,孩子是很好养的,他吃饱了之后躺在床上也会依依呀呀的说啊、笑啊的,困了偶尔哭两声我们稍稍安抚一下就会睡了。他并不需要我们给他说什么,这个阶段的养育不需要那么多的语言,在他饿了的时候给他吃饱,困了给他静谧的环境让他睡好,拉了尿了收拾好,保护好他静静的状态。这个阶段最需要我们做的就是让我们能有一个恬淡的心灵来体会他的状态,静静的守着他、呵护着他,感受着他本能的需求,而不把我们的意愿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并且用真正的经典的能量来滋养着他。我们常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说:“来,孩子,看看我,我在这里”“我是爸爸,爸爸爱你”“我是妈妈”“哦,孩子想说话啊,好乖啊”,呵呵,等等的一些看起来极度温馨的话语,其实孩子哪有那么多复杂的心思啊,对于他来说,那种混沌自然是人生最美最自然的状态,他正如《心经》上所言:“五蕴皆空,无挂无碍,”如果我们能够体悟他这样的状态,除了用经典的能量来养育他之外,把我们的心态调适到和他同频的状态,保持着清净自然无为恬淡的真爱,则是最好的养育和呵护着他了。如果我们过早的把我们的人情人欲、各种物象的分别传递给孩子的话,表面上看是孩子很聪明,早早的什么都有了,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一切有相的物质和分别都会耗散他的精、气、神,而让孩子没有了原本的饱满圆润。比如说孩子的成长路上睡觉非常重要,俗话说:“闭目养神嘛”,但由于我们过多的抱了孩子、或者大人总是爱他、不想让他老睡觉,就会导致他睡眠不够,影响他的成长,这个睁着眼睛的过程就已经在耗散孩子的神光了,何况我们还常常和他说话,不断的转移着他的注意力呢。再看看孩子吃东西,他是非常单一的,尤其吃母乳的孩子,当我们把我们所谓的美味喂到他嘴边的时候,他会是一种非常不舒服的表情,对他来说除了母乳,其他的都不是他所需求的。但一般情况下我们大人为了能让他将来适应各种味道,总是早早的给他吃各类型的食物,生怕少了什么。但是“五味令人口爽”,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在这个口爽中感受着我们身体的衰老,感受着生老病死的痛苦啊!而且孩子的一生中能够保持如此恬淡的单一也只有这么几个月的时间,当他长出了牙齿,到了十个多月的时候,他就会常常看着我们吃东西,开始表达他想吃的欲望。那个时候,可能再恬淡的父母也无法拒绝给他吃五谷杂粮了。

所以一岁之前孩子的养育重要的是要我们父母早早的去修之身,在孕育孩子之前能够把自己调适到《清静经》所言的状态,用恬淡、自然、无为来表达我们的爱,多用心灵传递我们的爱,不过多的把我们的欲望强加给孩子。顺应孩子的状态,遵循上天赐予孩子成长的规律,在胎儿时期保持平和的心态,出生之后学会静静的陪伴着他,甜甜的看着他,让他充分的接受天德地气的滋养,接受阳光的抚慰,不要过早的让他进入下一个生命阶段。除了每日带他多在户外生活,并且诵读《德道经》《易经》之外,我们可以什么都不添加。在这个时间里,任何一种音乐都不如大自然的静谧更深邃,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如山川大地的美丽。

唯有用道德正能量适时的滋养、静静的相守;

(2)2-3岁

慢慢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过了一岁之后,开始进入了另一个需要把握的时间段。蒙台梭利的观察里面,好像把一岁的时候称作第一个的敏感期吧,西方的这个分类的理念当前好像很受我们做父母的认同,因为我们从孩子的身上感受到了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渐渐的从混沌态开始走出了,对这个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意识层面的东西也渐渐的起步,有了自己的需求,只是这些都还很淡泊,正如《心经》上所言,“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正的分别心还没有起来,还没有那么强烈的你我、美丑、善恶、高下、多少等等的阴阳之念,还处于五德未分化的饱满凝固的上德状态,一切都是本能的展现。比如这个期间的宝贝可以随意的躺在地上,拿起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有时候看着可爱的不行。如果我们能够把握好自己,从自己的心上也突破阴阳,与孩子的上德状态同步,那么当孩子随意的从地上捡起我们眼里的脏东西往嘴里塞的时候我们就会轻轻的毫无抱怨的把它拿过来,放在一边,而不会狠狠的抢过来,并告诉孩子“脏,不能吃”。其实对于他来说,他并不明白什么是脏。

这个期间由于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吃了睡,睡了吃,他们会有了一些我们大人难以包容的行为和想法,尤其到了三岁之后,记得有一次做车的时候听见一个爸爸很恼火的说:“一岁疼,二岁爱,三岁的孩子狗都不去爱”,这也是在孩子恬淡的时候我们过多的加入了我们浓浓的人情,导致孩子有了太多的脾气,大人无法再顺利的驾驭的结果。其实只要把握好了,孩子没有什么严重的逆反期,那仅仅是心意更换、左右脑思维转换的一个过程。2-3岁这两年之间,需要我们大人有足够的涵养和足够的勇气,用地母般的柔慈来包容孩子的行为。这个期间孩子完全模仿和照搬着大人的行为,我们的心是什么样的,他就会被我们感染成什么样。记得有一次我们在草坪上带孩子玩,有个一岁多的小女孩,长得非常非常的可爱,她想和姐姐玩,就一把抓住了姐姐的衣服,结果她的奶奶就使劲的打了她的手板,她就退到了后面,当第二次姐姐到她身边的时候,她也用手打姐姐。虽然奶奶的意愿是好的,也是想让孩子学好,但是过早的把人情的部分带给了孩子。如果前面奶奶轻轻的过去拉起小女孩的手,并且摸平姐姐的衣服,孩子以后也就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只要一岁之前是用恬淡的心态来带的,孩子很安静,对她来说抓、摸等等动作都是一个意思,表达着她的内心世界,我们不能用我们眼中的是非观念去给孩子定位,从而过早的把孩子引入泥潭。比如孩子学走路的时候,一般我们大人都舍不得撒手,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摔倒了和没摔倒心理上没什么两样,只是因为我们大人已经成人化的思维给他定了位,导致他有了这个区分。会带的人就会勇敢的让他自己去走,摔倒了之后会毫无挂碍的笑笑,看着他起来或者帮他起来,如果摔疼了就揉揉,就如此简单,孩子也就会玩的很单纯和简单。再比如孩子稍稍大些的时候,他会拿着玩具和其他孩子玩,走的时候大人就会不自觉的教会孩子去收拾,并反复告诫这是我的,那是你的。其实对孩子本身来说,真的无所谓你的我的,如果要不影响他,就默默的和孩子一起把这些收拾好带回去就行,一切都不要赋予那么多的私化的概念,这样我们在无形之中已经把太多的阴阳是非传递给了孩子。还有的家庭常常会说一些他人长短的话,这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也是非常有害的。

这个期间我们可以好好思悟一下上德是什么状态,我们就需要处于什么状态,不要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仁爱观念、礼仪标准、智识需求成为我们手上的机器。其实我们好多家长都会过早的拉着孩子去问爷爷好、奶奶好等等的,其实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就是按照我们的意思问了,也并不代表着他真心如此,如果我们想真正给予孩子仁爱和礼仪的引导,就让我们都充满仁爱热情的向他人表达我们的敬意和问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耳濡目染,学到真正的仁爱和礼德。礼德的核心是真诚的关爱,试想想我们说“您好”“谢谢”等等的时候用了几分真心,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口头禅而已,所以这个期间我们的真心真意对于孩子是至上的滋养,而不必苟求外相。

再比如诵读经典,2、3岁时期,家庭中父母的每日学习尤其重要。这个期间我们尽可能拒绝电视啊、动画片等等的变换丰富的内容,而养孩子深邃的精神世界。我们读经的对象一定不能放在孩子身上,而是大人身上,每日都恭敬端正的诵读《德道经》和《易经》,如果时间不够,一部《德道经》也足以,个人感受不在多少,而在用心,我们可以完全不用看孩子再做什么,有没有会读,而是用全部的恭敬和感恩来亲近经典,沐浴在经典的滋养之中,这种心灵全部投入的身教孩子将会全部的继承,孩子也将会天天沐浴在这种浩然正气的大道光芒之中。不能把结果带到这个阶段的经典教育中,比如背诵多少啊、识字多少,这也仅仅是过程之后的一个有相产物而已,要把我们的全部身心用在沐浴上面。

这个期间我们从行住坐卧都要用心的把握上德的慈善和正气。念念不离圣心,把吃喝拉撒,这些大家眼里对于孩子非常重要的有相部分从心里弱化,而把我们自身的修养和塑造一个温暖而有正气的环境当做最主要的。非常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不要苛求我们的孩子服从的我们的标准,包容他们的一切,并且用我们的心念和言行给予他们一个正确的示范,少用言语道理的引导。

重要的心态:慈爱和耐心,不起阴阳之分, 

德治(4岁之后)
如果说4岁之前我们只需要用心爱他就可以了,而4岁之后需要加上言语。个人感觉,4岁之前的孩子都处于正觉正念的状态,也就是左脑思维的状态,而过了三岁之后,意识层面的内容将会启动,到了7.8岁将会全部是意识层面的内容。感觉4岁之前我们再养孩子的髓,而四岁到七岁之间我们就要养孩子的骨了。没有苦难不会成就一个圆满的心灵,我相信这是一个真理,我们现在的孩子,太多的掉在了有相的爱和物质的福窝里了,这是他们的幸福,也是他们最大的不幸。他们真正的不幸是因为物质的繁荣导致了太多吃喝拉撒的规律,束缚着孩子伸不开手脚,而少了心灵的养育。
如果说这之前父母双方都是以满满的上德之爱为主的话,这个期间一定要摆好严父慈母的位置,在某些方面要开始有严厉的部分了。比如说孩子的吃饭,不可以有丝毫的浪费,也不要一贯包容孩子慢腾腾的吃饭啊,就这个习惯都会害了孩子的一生的。还有好多的孩子都会朝父母发脾气,许多家长不以为意,殊不知这减掉了孩子多少的福德,也为孩子的一生埋下了多少不幸的种子,人如果不知道敬重父母,还会敬重谁呢?父母要多多的磨砺孩子。

这个期间重要父母要以身作则,把握好仁义礼智信各个方面,把做人的真信、真诚、真心全部传递给孩子,最好立下家风,给孩子的一生立下他不能触摸的戒条。并且要给孩子养成端正雅致的行为习惯,这些对他们的一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读经和识字继续延续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路子,只是要要求孩子做到恭敬,事事以端正之相引之。记得女儿在读经时,相对而言都努力做到恭敬端正、字正腔圆的诵读,后来他爸爸偶尔躺在旁边的时候,她就会说读经的时候不能躺着,不恭敬,每每听到这些,自己都很是感动。
   总而言之:胎教和一岁之前要学会静静的相守、用心的体会,二岁和三岁要柔慈的包容和适时的身教示范,四岁之后除了前面的之外还要加上言慈相济的教导了,把握好这几年之后,以后的教育真的是会很轻松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前行,孩子将会很快从德行和智慧上有很大的飞跃。
以上一些体会都是这几年带孩子的一些感受,不一定合理,写出来供大家参考。感觉经典的教育重要的不在经典本身,而是我们在生活中的心灵相应和行为相符更重要,没有这个践行,读上多少经典都是两根平行线,没有机会相交相溶。所以自己写的也主要是种心态,方法可以因心而产生。仁爱是经典教育的灵魂,真正的仁爱是要我们跳出我们自身的框架,毫无执着的体悟和感格着他人的状态,用真心相待。自己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我们学习道德文化的人,很容易用我们所知的条条框框的道德标准去评判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人以及我们的朋友,我们太渴望完美了,所以不自觉的把这种期望强加给了我们的孩子。但是当我们还没有圆融的时候,我们完美的道德标准本身就在阴阳之中,这种评判和分辨对于我们的孩子和家人本身就是一种伤害,所以我们要真正爱他们,必须得勘透阴阳,跳出我执,在我们心里,没有对错、没有是非,毫无分别的真诚相待,看到每一个人的优点,用心的体会和感恩这个优点,感谢上天的恩赐,并且毫无成见的面对我们和孩子的不足,努力的去弥补和转换。
每一位孩子都是一个菩提种子,孩子的养育征途也是完善我们自身最好的过程,感恩上天赐予我们如此完美的生命,让我们从此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慈爱!
永远把我们放在零的地平线上,那我们每一天都会充分的感受阳光的沐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