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公开课知酱 来源│网易公开课(ID:open163) 编辑│书单君 人类历史上最蠢的话,一定绕不过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 比这更蠢的,当属“读书无用论”。 虽然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一些字词错误用法,但它在教育观念上,倒是值得一夸。 刷过这部剧的朋友,相信你已经知道我要说啥。 读书这项长期投资,已被证实其价值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书读不下去,反正多少大佬高中都没毕业;学念不下去,反正学历也没那么重要。 我们对自身的宽容,在失败归因时最容易量出尺度。 《知否》里生于古代、长于深闺的明兰(赵丽颖饰),却给出现在看也不过时的反驳:
“读书,毕竟不是女孩子的分内事”,祖母故意陈述的观念,诱导明兰说出这句话。 明兰的解释带着特定的时代印记。
从小教导明兰独立的祖母,和明兰持同样的观点:
听到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谢道韫。 《世说新语》里记载,一日,长辈面对大雪纷飞,问及子侄何物可比。 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把雪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得众人称赞。 后世更以“咏絮之才”称赞有才情的女子。 学习,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古代上学因着性别、出身、门第被限制,如今不再那么艰难。 读书,成了一种普惠教育。 奇怪的是,它易得了,重要性却被看轻了。 如同2018年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做的毕业演讲:
这种短视的骗局,终将破坏我们的未来。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长期投资。 经济学家 Jaison Abel 和 Richard Deitz 在2014年的数据显示,在扣除支出损耗外,投资一个大学学位的年平均回报率在9~16%;且过去20年,这一数据平均约15%。 股票市场仅为7%。 经济上的高回报可见,其他隐性益处同样可观。 教育让人有格局,目光长远 人生一大半的忧虑,都在读书太少,想得太多。 如明兰所说,上学堂,可以不让女子囿于闺中小事。 时间花在正处,也就没空生事了。 剧里有这样一幕。 学堂之上,先生要大家讨论“立嫡立贤“,这正好契合立储的热门辩题。 学生们依次发表自己的观点。 作为嫡子的学生觉得长幼有序,立嫡长子有利于稳定; 作为庶子的学生认为立贤能者,聪慧能干有利于发展。 大家引经据典一番争论,依然没有定论。 一直沉默的明兰,被先生点名。 总讷言的她,给出了一番颇有见地的言论:
她这番话,还在危机时刻救了父亲一命。 家中科考失败的庶子,同酒肉朋友对立储之事“高谈阔论”,话传皇帝耳中,明兰父亲被怀疑、扣留。 面对皇帝的质问,生死一线的父亲想起女儿明兰的“纯臣”言论,回复到: 这番回答打消了皇帝的猜忌,使其转危为安。 受教育使人有大智慧,考虑事情更是目光长远。 剧中,男主顾廷烨(冯绍峰饰)与侯府决裂,带着女儿四处寻找他被外室带走的儿子。 看到顾廷烨从侯府嫡子变成江湖人士,他女儿也跟着过这样的生活,明兰劝说他应该做长远计。 江湖带给孩子的快乐,只是一时的。
明兰的智识远见,与她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 读书给人的好处,已经一再被证明。
所以学习,是任何时候都要做的事。 英雄论出处,你可以做“一代” 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这并不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时代。 家庭资源,呈代际传递。 许多人一出生便含着金汤匙,拥有比他人更优质的资源与环境。 他们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许多人奋斗一辈子,也无法达成。 2013年北京大学公布的新生数据,3145名本科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为14.2%。这是连续几年上涨后的结果。 清华大学公布的数据同样没超过两成。 2018年北京高考第一名说,自己家境不错,在学习上有很多捷径可走。 愤愤不平的人不少,但不得不承认,除了平日的刻苦努力,家庭条件带来的先天优势,在高考成绩中占了尤其重要的一部分。 人的差异是巨大的,那么为什么要学? 因为读书仍然给改变命运,留下了可能性。 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电视剧《大江大河》,主人公宋运辉家境贫寒,且受到迫害,上大学的机会渺茫。 通过背诵上百遍报纸文章,他换得接受教育的最后一丝机会。 就是这点机会,改变了他的一生。 接受大学教育,拼了命学习,他得以进入国企作为技术员。 后来一步一步提高,担任厂长。 这对于当年的他,是不敢奢求的人生轨迹。 诚然,宋运辉的命运,有着特殊时期的“条件加成”。 对于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普通人,也许越来越难让自己的命运“天翻地覆”。 可是,一点一点的改变,终究是生命质量的上升。 美国经济学家调查了1980~1982年的1080万名大学生,按照家庭收入分为几个等级。 哈佛大学最普通家庭的大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4.5%。 但从学校毕业后,他们大多获得了上升。 甚至,一般家庭的学生,毕业十年后走到了最上面。 同样的案例,也发生在耶鲁等名校。 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尝试? 它纵然不能弥补那些生下来就产生的差距,但它带来的认知、阅历、人脉、圈子……至少给你增加了有利砝码。 读书,可能是最好走的捷径 条条大路通罗马。 人生的路当然不止一条,除了读书,还有许多方式可以走向“成功”:技术、嫁娶、从商…… 《知否》中,男主角顾廷烨的科举之路被恶人封死,科考之路已不可指望。 最后弃文从武,一样建立一番功名。 这也是许多人“读书无用论”的类似论据。 只是当下,无论怎样的路,都离不开知识。 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19年大学财富创造力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无一不是叫得上号的大学。 其中北京大学以超过8000亿的校友总财富,遥遥领先。 网上流传的名企老板聚会图,有人统计他们的毕业院校后发现,受教育水平都不低。 名校光环,高等教育,已成各行各业顶尖人才的标配。 听起来功利,但确实是不少人不成文的认知。 如果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读书,对普通人来说一定是最近的那条。 1000个人受教育,其中1个过得不好,不该也不能成为批判升学的理由。 把极个别反例当规律,再把这个规律套来批判读书,是最大的反智主义。 世界每天的变化速度已经超乎想象。 而学习带来的视野、能力、人脉、资源,一定是能够让你紧紧追赶时代的资本。 一个人真不适合学习,那可以考虑其他的人生轨迹。 但如果,你有哪怕一点适宜的能力,且拥有机会,请一定牢牢把握。 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靠努力改变的事。 愿你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一样富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