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那个爱讲宇宙故事的老爷爷霍金走了,令众多科学谜伤心不已。你知道吗?他的爱女露西·霍金(Lucy Hawking)继承了他父亲的衣钵,继续为广大科学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们普及科学知识。2019年1月20日,露西·霍金代表他父亲斯蒂芬·霍金参加了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 科学小会是由腾讯公司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指导单位的年度科普活动,旨在通过权威的科学内容和创新的传播形式激发中国青少年对于科学话题的关注,引导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新偶像、以科学探索为新时尚,永远保有“世界一定有答案”这样的科学精神努力向前。
可能有部分朋友并不熟悉物理学家霍金的家人情况他育有三个子女,他为第二个孩子取名“Lucy”(露西),在拉丁文中,这是“光”的意思,这也是天体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露西·霍金在父亲身边长大,继承了父亲对科学的热爱。为了帮助更多孩子打开了解宇宙的大门,她开始科普写作,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趣味化、戏剧化,她与父亲合著的《乔治前往宇宙的秘密钥匙》,被翻译成38种语言,并在43个国家出版。
因为在科普方面的贡献,她被选为皇家天文学会会员,担任2017年英国皇家学会年度科学年鉴的评委。
在大会上,还特别安排了青少年与科学家面对面环节。真的想不到,现在的00后孩子真是太可怕了,有的问题很高深,甚至难倒了露西,她不得不通过询问父亲的老朋友——201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吉普·索恩(Kip·Thorne)来确定答案。
孩子的问题是:既然连光线和各种电磁波都无法逃脱黑洞,那么黑洞里面如何才能与外界交流呢?能否通过引力波的手段从另一个维度往外传递信息呢?通过向吉普·索恩叔叔求证,露西表示,黑洞内部是无法通过引力波与外界进行交流,引力波都是在黑洞视界(Horizon)以外产生的。 不管如何,看来黑洞、引力波和额外维这些物理词汇都已经深深烙在这位学生的心中,将来必定能生根发芽,成长为新一代物理学家。 在会场,有一个非常温馨的小问题打动了几乎所有的人。
鉴于现场很多小朋友对时空穿越和对平行宇宙非常感兴趣,露西反问:如果你们能到另一个宇宙把过去的一些事物带回来,你最希望带回来什么? 想不到,一位中学生非常坚定的回答到“希望把我的曾祖父带回来”!满满的亲情扑面而来。露西也当场表示,她也希望能把父亲斯蒂芬·霍金带回来。在霍金去世前夕,露西曾问父亲“我们能不能再见面?“ 霍金表示,不相信有来生和生死轮回,他觉得去世后留在世界上的作品、还能持续影响别人。他的基因还会在露西身上继续延续。 还有学生问,最近最火的来自15亿光年外的信号是否是外星人发出的?露西表示,她和研究这种现象的科学家聊过,这不是什么外星信号,而是正常的自然现象。霍金生前曾表示,如果是外星人信号请不要回答,因为这种外星文明通常比地球人发达好多倍。但露西比较乐观,她觉得高级外星文明可能会帮助我们解决目前遇到的难题。
除了露西之外,还有另外三位重量级的科学家也参加了与中学生面对面的活动,我们来一并了解一下。
有世界最热门的脑神经学家大卫·依格曼,他曾担任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有世界上最懂睡眠的医学家查尔斯·采斯勒;还有全球最受欢迎的互联网科技作家蒂姆·厄班。我们来挑选最好玩儿的问题给大家看一看。
我们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
你肯定听过说人脑只开发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这种说法,这到底是正确的吗?你如果去搜索引擎上去查找,你会发现什么样的说法都有,不知道该信谁。 我们知道,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有非常多的突出,大脑是一台非常厉害的机器。有时候感觉自己笨笨的,难道真的是咱们大脑开发的不够?在会场上,也有同样疑惑的一位学生向脑神经学家大卫·依格曼抛出了这个问题。
学生:听说我们的大脑只开发了10%,如果开发100%会是什么样子?
大卫·依格曼:非常感谢你提这个提问,之前是有这个看法,人的脑力只使用了10%,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答案。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大脑每一个脑细胞都会是非常活跃的,它一直都在传递着信号,即使在睡觉的时候,脑细胞仍然非常活跃。其实,还没有大脑的进一步活化做法。你的大脑现在已经非常活跃了,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你没办法控制大脑做什么,其实,大脑从某种角度来说已经百分之百的利用了。 睡眠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但也是充满争议的话题。我们都听说,像乔布斯、比尔·盖茨、马斯克这种顶级企业家只睡4个小时就够了;也听说某项新研究表明,人无需睡眠8个小时。结论总是在不停反转、反转、再反转。好了,最懂睡眠的医学家查尔斯·采斯勒给你个确定答案。
学生:我想知道睡觉真的需要8个小时吗?
查尔斯·采斯勒:8个小时不太够,一般要8到10个小时,大家这个年纪(中学生)平均要睡9到9个半小时,有多少人能睡满?举手示意一下,哪些人每天能睡满十个小时,九个小时?八个小时?七个小时?六个小时?五个小时?不能低于五个小时了。我觉得大家的睡眠时间都不太够,只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才能让大家的身体有足够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睡眠的时候有性激素和荷尔蒙分泌,都会帮助大家的成长和成熟,这个对大家很重要。
未来能否“娶”一个人工智能媳妇?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不是很脑洞?仔细想一下,再过十几年说不定真的成为现实了呢。但人工智能有情感吗?这个问题其实很重要,也是很难回答的问题。让我们来听听全球最受欢迎的互联网科技作家蒂姆·厄班是如何回答的吧。 学生:你觉得人工智会像人一样有性别吗?这样的性别结构意味着以后我们可以和人工智能结婚吗?是不是可以像养人工智能的小孩?
蒂姆·厄班:这个问题很好,现在很多人聊这个话题。第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有没有性别?AI会不会在意人类,他们会不会有服从的意识,会不会理性?所有的这些问题,答案都是一句话,他们会按照我们编的程序来跑。 人工智能如果表现出人类的行为倾向:有感情、有性别,能表现出关怀人类,一定是因为它背后的程序让它这样做。 我们之所以有感情,是因为感情对于生存来说是有利的。对于我们人类的祖先来说,同情心是非常有利于群体生存的。 比如有两个部落,一个部落内大家非常关爱彼此、非常愿意合作、非常愿意照顾彼此孩子的,有些人出去打猎,剩下的人在家里照顾孩子。另外一个部落的人只在乎自己,会把其他人杀掉,抢他们的资源,他们不觉得这样有什么别的不同。这样的话,互相关爱的那个部落会一起往前走,会慢慢繁衍下壮大自己。我们其实就是有同情心的那个部落的后代。而人工智能其实就是机器,不会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会有共情。除非我们把这样的感觉编程进去。
好奇心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原动力
怎么样?这些小朋友的问题很厉害吧?他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是他们的。他们将来会成长为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人工智能专家,这才是中国未来科学的希望。问题不怕小,大的科学突破往往来自于这些小问题,来自于好奇心。牛顿看见苹果掉在地上,想到了事物背后的关系,构造出万有引力定律,知道了为什么月亮绕着地球转;爱因斯坦是想象着自己追逐一束光线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才构造出狭义相对论。想象力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原动力。
腾讯携手美国《科学》杂志发布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
腾讯与美国《科学》杂志共同推出全球首个“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该榜单综合了权威性与关注度,由《科学》杂志权威科学编辑联合顶尖科学家,从近十年来的前沿科学突破中遴选初筛,入围二十个科学问题,并结合腾讯内容平台QQ看点上的10万名中国青少年兴趣调研,最终出炉十大科学看点,并由《科学》杂志新闻主编蒂姆·阿彭策勒在现场揭晓。 榜单囊括了宏观层面的科学突破,如火星上液态水的发现、270万年前大气层的模样,也有微生物、分子等微观层面的最新进展。其中,一些话题历史久远,如追寻人类最古老的起源;一些则方兴未艾,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突破。关乎人类自身的话题,如人脑记忆原理、睡眠作用等,也登上了十大看点榜单。 其中,最受关注的五项热门看点,被制作成科普短视频在现场首映。视频中,“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周忠和院士等科学小会科学顾问团成员化身“网红”,将深奥的科学问题讲解得生动有趣。腾讯科学家也结合最新进展,为青少年讲解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 腾讯还携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现场发布了“中国青少年科学年历”科普小程序。这款小程序汇集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探月与航空工程中心等权威机构的全年科学事件、科普活动和科技竞赛,内容涵盖创新科技、航天太空、科幻科普及人工智能等丰富主题,中小学生可以由此一站式获取活动资讯、分享科普内容、参与科学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