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个传说,说故宫的房子有9999间半。传说当年明成祖朱棣准备迁都北京的时候,命令刘伯温负责监造皇城,并让刘伯温在皇城里盖一万间房,以体现“万民之主、广厦万间”的含义。 可是工程还没开工,刘伯温做了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他召进天庭,告诉他天宫有一万间房子,凡间的皇帝是上天之子,他的皇宫是绝对不能超过一万间房的,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刘伯温惊醒之后,赶紧将此事禀报给了皇帝。 过去的人迷信呐,害怕受到天谴,于是朱棣就告诉刘伯温,不要盖一万间了,但是也要接近这个数儿。刘伯温想:易经上说单数为阳,而九为阳数之极,皇帝称为九五之尊,索性建9999间吧。皇宫建好之后,朱棣十分满意,听了这个寓意之后也十分高兴。 后来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从回疆娶回来一个妃子,就是影视剧里常出现的香妃。乾隆很宠爱香妃,但是据说香妃身体十分虚弱,每天都要晒太阳,但是又不能在外面待太久,于是乾隆皇帝就下令建了间全部朝阳、整天都能被太阳晒到的房子,那就不能算作一间了,只能算半间,从此皇宫就有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第一,故宫的建造与刘伯温没什么关系;第二,故宫曾经有多少间房,并没有详细记载,如果算上被烧毁的、改建的、后建的,估计得超过一万间。但是据1980年统计的数字来看,则无法达到这个数字,当时统计的是8401间。那么这半间房的传说到底从何而来呢?是纯粹的臆造,还是真的有原型呢? 其实呀!这个传说还真不是空穴来风,故宫里真的有“半间房”,而且确实与乾隆皇帝有关。这所谓的半间房,就在文渊阁。文渊阁是明清时期皇宫里的藏书楼,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当初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定都在南京,于南京皇城的奉天门之东建文渊阁,尽贮古今载籍。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仿南京已有规制营建北京宫殿,文渊阁也在建造之列。著名的《永乐大典》便在成书之后直接贮存在北京文渊阁,不但如此,朱棣还命令将南京文渊阁的所有藏书,各取一部运至北京,最后在正统六年全部贮于文渊阁。那么既然是明初建造的文渊阁,又与乾隆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明代的文渊阁早已不在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楼是清代所建。不光北京的明代文渊阁不在了,南京故宫的文渊阁一样没能传世:明正统十四年,南京故宫发生火灾,文渊阁及其所余书籍皆付之一炬。北京皇宫的文渊阁则是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在战火中被毁。 干这事儿的,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我们都知道,清军入关并不是以“灭明”的名义,而是打着“帮助”明朝剿灭李自成的旗号入的关。因为北京的是起义军攻破的,李自成进了北京,建立大顺国,可是屁股还没坐热清军就来了,于是匆匆逃离北京,临走时制造了“焚宫事件”。 文渊阁和与之相连的文华殿都付之一炬。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开馆,考虑到书成之后将来的贮藏问题,乾隆帝在编书活动大规模开展的次年即未雨绸缪,决定为《四库全书》建造专门的贮存之所,于是在明代文渊阁原址上进行复建。 那年头儿没有相片儿、更没录像,所以明朝的文渊阁是个什么样子咱不知道,但是清朝乾隆年间后建的文渊阁,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依然屹立在那里。虽然故宫里原本用于藏书的地点不止一处,但是文渊阁是最为特殊的建筑。 首先从外观上就特殊,大家都见过,故宫建筑的外观多以红色为主,红墙、大红的明柱、朱漆大门,屋顶多为黄色琉璃瓦。 但是站在文渊阁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色的明柱,楼顶的中脊和前檐也是绿琉璃瓦,连廊前的栏杆都是绿的,而顶瓦的主要颜色也不是黄色,而是黑瓦,这在故宫里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为什么呢? 防火呀!文渊阁本身就是木结构为主,又是藏书的地方,都是易燃物,拿现在的话说:这是重点防火单位。我国传统文化中,五行对应五色,黑色主水,水克火,古人希望以此镇住火患,这就是文渊阁顶瓦用黑色的原因。 而绿色也象征水,青山绿水嘛!所以明柱和栏杆用绿色,就连檐廊的彩画也是绿色为主,画的还净是水草、荷花之类,阁顶及梁柱上饰以青、绿二色的水锦纹和水云带,这是文渊阁与众不同又一个特点。 包括楼前的设置,其他建筑周围多是盛水的大缸,一旦发生火灾用于救火之用。而文渊阁前更干脆,直接是水池,用以起到防火、隔火和救火之用。还有一个特殊之处,文渊阁从外面看是两层,其实里面是三层。 楼体中间是腰檐,腰檐里头实际是暗间,也就是整个楼的二层,这种明二暗三的建筑方式俗称“偷工造”。看文渊阁的开间儿就更特殊了,我国传统建筑,尤其是北方建筑,开间基本都是单数,三间、五间、七间、九间(一般用于皇家建筑、普通人不能用)。 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历来讲究对称,建筑也是一样,单数的开间有利于确定院子的中轴线、以便对称。皇家建筑就更讲究中轴线和对称,因为中线为尊,皇宫三大殿和皇帝的龙椅就在故宫的中轴线上。 可是文渊阁的开间是六间,老话儿说“四六不成材”,按说工匠在施工时是不能这么干的,除非是皇帝授意。没错儿,就是乾隆同志要求的。文渊阁是仿照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所以开间是六间。 可是文渊阁不同于天一阁,这是皇家藏书楼,皇帝会在这里举行经筵活动,所以一层的明间(正当中最大那间)要放置龙椅,而龙椅又必须在中线上,可是盖六间又无法取中,怎么办? 这难不倒智慧的中国人!聪明的前辈工匠依旧采取了五间规制、明间取中的方法,中间为明间,面积最大,居中安置皇帝座椅;两侧为次间,面积稍小;再向两侧的两间叫梢间,面积更小,最后把西侧梢间辟为两间。 这样既解决了取中的问题,也符合了皇帝要求的面阔六间。靠着西墙是特别小的一间屋子,所以您从外面看,最西侧的窗户特别小。然而那半间房并不在一层,因为一二层的小间用于安装楼梯,顶多算是楼梯间,并不是房。 真正的房间在三楼,面积很小,但是有门有窗,是正经的房间。其实严格说来,这还是一间房,没有半间之说,因为如果称之为五间半,那便不符合皇帝旨意中面阔六间的要求,岂不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滴! 只是因为它太小,所以后来人们将它称之为半间。无论是哪国的人,都喜欢给过去的事情赋予一些神话色彩,于是各种故事应运而生,故宫有了这所谓的半间房,就衍生了9999间半的传说。 由此看来,多数民间传说还是在事实基础上加工而来,纯粹杜撰的应该不多。虽然9999间是没有的事儿,但是“半间”总算找到了,只不过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文渊阁内部是不对外开放的,所以您参观故宫的时候只能从外面看看文渊阁,无法亲身进入那半间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