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积仁:60岁再创业,别人为什么还要投他37亿?

 黄元章5533 2019-01-25

刘积仁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1988年33岁的刘积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教授,而后在一片争议声中创办了东软集团,完成了从教授到生意人的华丽转身。

图为刘积仁(来自网络)

教授转型企业家:学会“谈钱”

1988年,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成立,刘积仁满怀雄心壮志加入研究室,但现实却几乎令人绝望。当时刘积仁只有:一间半的研究室房间,三个人,三台破电脑,少得可怜的经费。这意味着刘积仁需要自己去创收,才有可能继续做研究。而当时国内的软件市场,遍地盗版,更没有资金和人才。

在一穷二白的现实中刘积仁开始了他探索技术梦想的历程,但事实上最终商业实现成就了他的技术理想。

刘积仁:60岁再创业,别人为什么还要投他37亿?

图为刘积仁(来自网络)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刘积仁看到了新的市场并且把握住了机会。当时,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一行来到东北大学寻求一个可以承接汽车内部软件系统的研究室,而刘积仁对这个技术的设想和能力获得了日方的青睐,日方提出要购买技术,让刘积仁开价。没想到的是:刘积仁咬着牙报了个自以为的天价——30万美元,也就是150万人民币,对方立刻答应了。要知道,当时刘积仁的研究室一年只有3万元人民币。

那一刻,刘积仁意识到科研成果是真的可以有效转换成资本,日本市场成为东软的第一桶金。

这次谈“钱”,让刘积仁看到了技术的资本价值,而当刘积仁开始“谈钱”的时候,标志着一个思想者开始食人间烟火,一名合格的企业家诞生了。

在洪水中卖救生圈是最好的生意

刘积仁褪去一身书生气,开始从现实的角度思考问题。自创立以来,东软的发展一直大胆,1996年东软上市以后,1997年就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但东软依旧采取了进取的策略。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东软仍在激进地收购。这与刘积仁在洪水来临之前售卖救生圈的策略是分不开的。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对全球经济的一记棒喝,当所有企业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候,IT业同样遭受重大打击。而东软就在这个时刻拉开了全球化整合的序幕。在大多数企业都仍然收缩中求生存的时候,东软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布局。

刘积仁:60岁再创业,别人为什么还要投他37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