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认知理论:我行故我在,我造故我在

 二月虹 2019-01-25


一百五十年前,二十五岁的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放弃所有社交,她发现绝大部分外界信息,于她,无意义。她在日常生活之余,每日写诗,写了三十年,写出了1775首诗歌。

 

狄金森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诗:

「We turn not older with years,but newer every day.」

「我们并非年复一年地变老,而是日复一日地焕然一新]。

 

这句话,隐含着自我认知的秘密,也隐含着一个心理学效应。

 


只要足够细微地观察思维就会发现一个现象:我们时时刻刻在问自己是怎样的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告诉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当事情很顺利、很成功的时候,我们不但自我感觉良好,而且还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如何如何厉害,如何如何牛”;反之,事情不顺、很失败的时候,我们不但感觉糟糕,而且还会不断告诉自己,“我如何如何差劲,如何如何不行,如何如何愚蠢”,甚至暗暗地把自己骂一顿等等。

 

然而,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人呢?有个心理学理论说,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弄明白这个问题。


通常,我们把一个人的行为归因为其人格特质。把丢失的钱包送回来,是因为他们诚实;回收垃圾是因为他们关心环境保护问题;花三十块买一杯拿铁,是因为他们喜欢昂贵的咖啡。简而言之,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具有某种态度或者某种特质,所以才去做一件特定的事情。


于是,我们认为我们看待自己也是如此。因为自己具有某种态度具有某种特质,所以才决定做什么样的事情。简而言之,我们通常认为自己是按照“我思故我在”的逻辑认知自己的。

 

但是,自我认知理论认为,这只是全部过程的一半。当我们审视自己的时候,许多情况下恰恰相反。送回丢失的钱包,我们内心的诚信度就会上升;将垃圾丢到垃圾桶里,我们会做出推论,自己是名副其实的环保人士;而在购买拿铁之后,我们会假定,自己就是个咖啡专家。


更重要的是,数以百计的实验验证了这个理论。而且实验还发现,这种自我推论最有可能发生在什么时候。比如,当人们觉得自己可以随心所欲的时候,以及不太确定自己最开始的感受的时候。那时的行为会反过来告诉自己究竟是谁。

 

自我认知理论,最早追溯到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然后被社会心理学家达里尔·贝姆(Daryl Bem)发扬光大。贝姆认为:


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举一反三地推论出自己是谁。

 

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不容易察觉出来的思维方式。我们看似总是根据自己认为的自我形象、自己的主观意愿做出行动,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却是根据自己的行为推断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蒂莫西·威尔逊(Timothy D. Wilson)认为,自我认知理论足够的简洁,而且颠覆了常识。他说:


自我认知理论在研究人的意识方面,必定会引发心理学革命,这是一场揭示内省具有限制性的革命。

 

自我认知理论最为深刻的地方在于,它暗含着一个更深刻的原理:我们无法通过内省弄明白自己是谁,我们无法通过内省知道自己的身份。

 

从内省操作来看,我们的思维、意识、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太过复杂,使得我们无法像读一本书那样读懂自己。

 

更为根本的是,我们不仅是自己所想,我们更是自己所行。这才是一个人无法从思想上弄明白自己是谁的根源。从他人的视角、从社会的视角来看,一个人怎么想的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具有决定意义的是那个人的行为。

 

在行为层面,麻烦之处在于,人的行为很多时候都是受到环境影响的。比如,每天读书、做功课,或者很努力的工作,其实很可能是处于一个勤奋上进的环境之中,而不是因为自己认为的,自己是个勤奋的人。再比如,我们随手把垃圾放进垃圾箱,有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环保意识特别强,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处于一个很环保的城市所以恰好手边有个很方便的垃圾箱,使得合理处置垃圾不那么费劲而已。也就是说,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勤奋、高尚、诚实等等。

 

我最初琢磨自我认知理论的时候,得出一个概念,叫做,断然行动。全称是,断然采取正确行动。

 

想到这个概念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就地做了二十个俯卧撑。

 

先别管自己是不是一个健身爱好者,也别管类似的力量训练能不能坚持下去。先做二十个再说。

 

为什么?因为只要做了二十个,就意味着我以往的人生中多做了二十个俯卧撑,对以后的健康和力量增长多少有好处。更有好处的是,这会增加内心的健身形象,从而有利于下一次继续采取行动。

 

果然,在那一天,以及之后,只要一想到锻炼,我就立即做二十个俯卧撑。有时候,写文章的间歇,处于思考状态,偶尔想到了锻炼这个念头,就地行动,毫不迟疑。

 

所以,当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就地做了几个俯卧撑。别以为人家疯了,那个人可能是个洞察力深厚的心理学家,是个雷厉风行的行动派,等等。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回路,自我认知和行动构成的自激回路。所谓自激回路是指,自我激励的正反馈回路,是一个自我加强的回路。

 

断然采取正确行动,就是断然的启动自激回路。

 

许多厉害的人,都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位,对未来有着清晰的想象,他们常常凭借内心的自我形象采取正确的行动。

 

但无论一个人是否厉害,都可以采取断然的正确行动,发起一轮积极循环。如果启动积极循环的频率足够高,那么自我加强的自激回路就会形成、并且越来越强。

 

为什么采取断然的正确行动特别重要呢?

 

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想不清楚人生、想不清楚远景、弄不明白自己,在思维的世界里徒劳地兜圈子。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得意忘形,在另外一些时候又遇到不顺灰心丧气。

 

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都要采取断然行动。“断然”的意思是,斩断纷乱复杂、飘忽不定的思维,立即行动。

 

无论人生多么复杂,无论人的内心多么复杂,总有对于人生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往往都极其简单。例如,读书,例如锻炼,例如学习一门新技能,或者熟练一门技能,维系亲密关系必须的交流沟通,等等。归根结底,命运之网是由行动编织而成的。

 

蒂莫西·威尔逊(Timothy D. Wilson)把自我认知理论概括为,我行故我在(We are what we do)。其实另外一句话也同样合适,我造故我在(we are what we create)。

 

主张《创造进化论》的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认为:


要生存就要变化,要变化就要成长,要成长就要不断地自我创造。

To exist is to change, to change is to mature, to mature is to go on creating oneself endlessly.

 

这里的创造不但指宏大的思想人格层次的自我创造,更是指在日常生活里,对正确行动的创造,在学习过程中对大脑中的知识环节的创造、对技能环节的创造,以及在工作之中从无到有的完成一件事情的各个环节的创造。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回到人生,这句话的含义简单而直接。个体的孕育发展本质是创造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从无到有的,一点一滴的在大脑和身体里创造出知识、技能,以及创造出种种行为,从而创造了自己的一生。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永远都认不清自己,因为我们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启动自我创造的进程。


而且我们在任何时刻都可以斩断纷乱复杂的思绪,运用自我认知理论背后的自激回路效应,采取断然的正确行动,开启自我创造的良性循环。


正是行动造就了人的命运之网。

 

参考文献

约翰·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世界因何美妙而优雅地运行.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P346-34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