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9tx22v工人 2019-01-25

我们知道白洋淀风景如画,碧波荡漾的水面,芦苇、荷花,点缀其间,还有不时飞起的水鸟……

白洋淀水域由白洋淀、藻苲淀、马棚淀、腰葫芦淀等143个大小不等的淀泊组成,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水面大沽高程10.5米),85%的水域在安新境内,几乎在安新县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淀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淀区地形复杂,沟壕3700条,百亩以上大淀99个,尤以白洋淀为最著名。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那么,白洋淀是怎么形成的?100多个湖泊如何演变的?湖泊的形成,一个是有上游水源并能够持续补水,二是地势地洼,能够储水。

白洋淀水缘于黄河故道

至少是从新石器(公元前9000-8000年)时起,一直到战国及两汉时期,下游的黄河水是经由河北平原注入渤海的。

黄河之水经常泛滥。帝尧七十二载(公元前2286年),大禹开始治水导河,至帝尧八十五载(公元前2273年)治水成功,将黄河下游九条支流最后入于海。

我们看看现在的黄河流向: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以前黄河的下游水道,即从河南开始的下游不是这样的。我们看看其变迁: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上图表明,两汉及汉前的山经大河,经河南河北流入渤海湾,中途经过雄县。

后来古黄河经过几番改道,就将雄县、安新的水留了下来,几经变迁,成为现在的白洋淀水域。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据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典籍《山海经》(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记载了第四级冰河时代末期,距今1万年以前的山海情况)记述,上古时期白洋淀一带是黄河故道。

《山海经》记载,当时黄河下游存在着三条主要干流河道。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山经大河动画

一条是《山海经·北山经》所载的“山经河”。它大致从现今河南荥阳县广武山麓起,经过今新乡、滑县、浚县,沿太行山东麓北流,经今深县、蠡县东、高阳西、安新折而东流至永定河冲击扇南缘,横穿今白洋淀,折向东流,经过现今大清河北一线,到今天津后入海。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西周分封图

西周分封图也可以看出,黄河经河南、河北、天津入渤海湾。

另一条是《尚书·禹贡》所载的“禹贡河”。它在今河北深县以上一段与《山海经》所记载的大河相同,深县以下则折而流向东北,经过今青县,到今天津市区南部入海。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西汉大河动画

还有一条是《汉书·地理志》所载的“汉志河”。在今河南浚县西南古宿胥门以上与前两条河道相同,自占宿胥门以下则向东北流经今河南濮阳西南,折北经今河北馆陶县东北,又东经高唐南,北经东光西,再向东北流经今黄骅市东入渤海。

由于河北平原地势平坦,流速较缓,而黄河中游带来的泥沙容易沉积,使河床逐渐淤高。加之没有堤防约束,到汛期时经常泛滥、摆动,在这三条河流之间来回摆动,自由流徙,有时分成多股河道分流人海。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前后,齐与赵、魏各在当时的“汉志河”的东西两岸修筑了绵亘数百里的堤防。此后,黄河专走“汉志河”,“禹贡河”“山经河”即断流,一直到东汉永平十三年后,古黄河改道南移。

自此,白洋淀流域脱离了古黄河的冲积,水势变小,但也免除了泥沙的沉积。由黄河派生的一些支流盘据于此,形成地方水系,源源不断地经白洋淀东流入海。后来这些支流逐渐演化成为白洋淀长期供水的九河。故白洋淀有“九河下梢”之称。

白洋淀洼地,形成于山麓与平原凹陷

白洋淀洼地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成北东东向带状分布,其地貌属于太行山东麓永定河冲积扇与滹沱河冲积扇相夹持的低洼地区,属天然的大型平原洼地,历史上曾有九条河流汇入洼地。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白洋淀于山海之间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白洋淀洼地

以下我们按照地质年代叙事。

地质年代知识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在距今18―6亿年前的太古代,华北地区是一片汪洋。

从太古代中期开始下沉、接受沉积,到古生代早期、上万米厚的沉积物逐步形成了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地层。

在距今4.5亿年的古生代中期,随着地壳的区域性抬升海水逐渐退去,华北地区成了一片荒凉而又辽阔的大陆。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到上古生代石炭纪,地壳相对整体下降,海水再次入侵。

到了距今大约2.3亿年的中生代,进入以褶断为主的构造发展期,并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任丘古隆起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在距今6―7千万年的新生代,整个渤海湾地区又进入一个活跃发展阶段。

根据《白洋淀国土经济初步研究》一书,古白洋淀位于新生代以来由于差异性断陷下沉所形成的冀中凹陷之中,地貌是就是白洋淀——文安洼构造洼地。

差异性断陷:河北平原是由黄河海河和滦河冲击而成,在太行山和燕山山麓成带状分布的山麓平原,地势较高,自山麓向渤海倾斜,到天津、保定以北,地面倾斜度为西北——东南向。冲积平原位于平原的中部,是河北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地势地平,平原西南部较高,东北部较低。山麓平原和冲击平原的两种不同方向上的倾斜,大致在天津,保定之间交接,中间形成了一系列湖泊和洼淀。无论是古黄河还是发源于太行山的河流一般都沿着两种方向流至天津地区入海。

新生代新近纪(距今180万年以前),地壳重新下降,沉积了一千多米厚的湖泊相碎屑岩。冀中凹陷趋于填平,形成古白洋淀——文安洼古湖盆区。

新生代第四纪(距今160万年以前),发源于太行山、燕山的几条大的古河系,如海河水系、滦河水系以及古黄河的作用,在山前形成了冲积扇群。扇与扇之间,出现了积水洼地和湖泊平原。这些洼地和湖泊成不连续的带状分布,如东淀、白洋淀、文安洼、大浪淀、千顷洼以及沿海的一些其他洼地等。随着气候变化,海水入浸,古白洋淀水域时而扩张,时而收缩。

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白洋淀又经历了一次兴起、扩张与收缩的演变过程。

早更新世后期(距今10000―7000年),河北平原东部发生海浸,海面上升,河流排水不畅。同时,气候潮湿多雨,河水增加,从而使白洋淀水域,扩张到全新世以来的最大范围。白洋淀与文安洼水域相连,成为一个烟波浩淼的古白洋淀。今天的霸州、文安、雄县、安新、任丘、清苑、安国、肃宁、高阳诸县,都在这个广阔的湖沼之中。

中晚全新世(距今7500―2500年),先秦时代,气候变得温凉、干旱,海面下降,再加上黄河泥沙的长期堆积,淀水变浅甚至收缩干涸。只有太行山东流诸水以及黄河尾阎——九河在此地域游荡。地貌由湖沼地貌景观演变为河流地貌景观。

古白洋淀的收缩是从北部、东部、西部开始逐渐开始的。南部湖面变化较慢。人们开始向白洋淀北部的容城、安新、霸州迁移。

虽然水面在缩小,但受制于当时工具的限制,人们还是不能在此从事农耕生产。易水—古白洋淀—文安洼地,依然阻隔了人们的往来,并成为燕、赵对峙的天然屏障,白洋淀流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白洋淀流域,开发利用

古白洋淀境域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发源于西部太行山的河流和古黄河萦绕穿插,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人类生息的理想场所。

从中全新世前期(距今6000年左右)起,人类开始在白洋淀周围定居。这可以从大量的出土遗迹、遗物得到证明。古黄河故道和大小湖泊的岸边是先民的居住点,他们多建立在河流岸边的高地上,有利于发展农业和渔猎。这些遗址多呈“台型”,地势较高,既可降潮除湿,又可抵御洪水泛滥的侵袭,适于居住。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留村南遗址

位于安新县城西1公里的留村南200米处。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周围地势平坦,出土器物有鹿头骨、骨椎、鹿角、凿、尖足鬲片,袋足鬲片、陶盆片、陶罐片、蚌铲等。经鉴定为龙山一商周时期(公元前770-1766年)文化。

西晋(公元265-420年)左思在《魏都赋》中提到“掘鲤之淀”。唐李善注:“掘鲤之淀在河间鄚县西”。这是白洋淀见诸古籍的最早记载。

从唐朝起,淀边人民就着手治理并开发利用古白洋淀了。 《新唐书》有:“鄚州有九十九淀”的记载。“九”极言共多,并非确指。然而,这里洼淀相连,一片泽野的景象是可以想像的。

“汪洋浩淼,势连天际”,这是明代人对白洋淀的描述。历史上的白洋淀水域面积曾经达到1000平方公里,水量丰富,上游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清水河、萍河和白沟引河等河流注入,史称“九河入梢”;下游湖水,则经淀东的赵北口东流,与海河相通。

在明末清初时,今白洋淀地区连年大水,九河泛滥,堤防决口,以致“田庐漂没”,安州、新安城外“水深丈余”。为防治水患,当时在淀区周围大筑堤防,新安县境“堤堰蜿蜒可数百里或数十里”。

康熙五年(1666)以后,直隶巡抚奉旨“发帑万金”,在安州“筑堤一百二十里”,使上游十余年来免除水患。在治理水淀的同时,还依村傍水分别在赵北口、郭里口、端村、圈头等地修建了四处行宫,以作阅视河工或水围驻跸之用。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来白洋淀就达36次之多。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皇帝来白洋淀巡幸,见到白洋淀辽阔水面,诗兴大发,感慨万千,吟《白洋湖》诗一首:“遥看白洋淀,帆开远树丛。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雍正三年(1725),雍正派怡亲王允祥、大学士朱斌“查勘直隶水利”,治理白洋淀。凡能存水的古淀,都疏通开掘,淀淀相通;对已经淤为平地的地方,要四面开渠,河淀相通,修筑了堤防。而后种植水稻,旱涝均可获丰收,鱼、鳖、蜃、蛤、萑、蒲之生息一天比一天好,百姓“享淀池之利”。

乾隆年间曾命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刘于义会同直隶总督高斌再次查勘直隶水利。既解决了泄水问题,又开辟了新的航道。当时,保定南关舟船云集,经府河,穿越白洋淀,直达天津,之后津保之间往返通航二百年,对城乡贸易、物资交流、经济繁荣起到了很大作用。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勤政治理,西淀经济有所发展,自然景色更为优美。当时,白洋淀水域宽阔,遍布菱荷芦苇,风景秀丽,文人墨客往来频繁并留下大量赞美白洋淀的诗文。有诗云:“野淀弥漫人望迷,渔庄蟹舍接通堤,远天云树熹微里,只少楼台似浙西。”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白洋淀一直被作为海河流域重要的蓄滞洪区,在拦蓄上游洪水、拱卫津冀安全,调节华北气候、补充地下水源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水环境状况直接反映并影响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但是,由于环境变化,北方地区干旱少雨,白洋淀曾多次干淀,1984—1988 年白洋淀曾连续 5 年干淀。为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基本功能,1996 年以来引水济淀 32 次。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2017年4月1日设立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白洋淀举世瞩目,又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白洋淀的生态保护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你知道吗?白洋淀上万年的变迁

古淀曾经养古人,古人不知今时淀。古白洋淀曾经养育了中华儿女,今雄安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白洋淀将见证一个最伟大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