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城 ┊和氏璧」王克楠:好散文要有益于世道人心(外一篇)

 老鄧子 2019-01-25

说实在的,我本人对什么是好散文的标准,也是不断变化的。2000年之前,能够很好地表达心境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把哲理渗透进散文的,就是好散文;能够在散文里渗透诗意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表达出心灵的微妙的感觉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从原生态的生活里提炼出闪光点的散文,就是好散文;用心关怀动物和植物的散文,就是好散文;文从字顺,哪怕是用煽情的方法感染读者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在文中大量使用排比句子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做到形散神不散审美标准的散文,就是好散文……以上这些的散文好吗?直到现在,也不能说不好,相对于大众消费型读者来说,大部分人还喜欢读这样一读就懂、用不着思考和回味的散文,可是,散文创作确实分两个受众路子,一个是大众的,是消费型的;一个是艺术型的,是对文学史负责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质量(包括散文质量)一定要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负责。

任何时代的散文都可以进行批评。用今天的观点去批评过去的散文,当然是可以的,不批评,就无法进步。可是,在批评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些散文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对当时的国民精神是传达过正能量的。批评和肯定两条线,哪条也不能搁浅。宋代的古文运动,明清的性灵散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百花齐放,其中周作人的散文(不能以人废文)贡献很大,周作人的散文恰恰和鲁迅的杂文、散文诗形成了反差,朱自清的欧化散文,十七年中的杨朔散文……这些散文和散文家都在特定历史阶段,对当时的国民精神是传达过正能量的,时间进入八十年代后,新散文陡然异军突起新散文以极大的内在活力和势头冲击着传统散文,给散文写作带来新鲜的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而我本人在2000年后,我对对什么是好散文的标准有了变化,逐步认为:能够像汪曾祺先生那样把生活的口语融化进散文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对历史有新见解、融化历史资料的历史散文,就是好散文;具有民族气量和民族气场,以及具有国际气量和国际气场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使用暗抒情和在散文里成熟地运用叙述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在散文写作中,贯穿自由精神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重视散文细节而不沉迷于细节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坚持边缘写作并写出不同的灰色内涵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让读者读了之后更加清醒而不是更加浑噩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融化西方后现代手法,做到洋为中用的散文,就是好散文;具有慈悲和怜悯的散文,就是好散文;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精神走向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写独特和独特写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清晰地表达散文的味道,并且能让读者清晰地看清文字后的作家人格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在散文里写出了神性同时不拒绝人间烟火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这样的散文,在篇幅上可长可短,长,可以三百万字,短,可三百字,只有言之有物,不进行空洞说教,具有一种独特的语境和内在精神,就是好散文。

我认为好散文的标准不是终极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好和不好,是有时代标准的,能在一个具体的时代环境下,通过散文创作给国民以精神字样,传达一种正能量,有益于世道人心,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差的。




关于饮食散文的写法

笔者发现,这几年的散文,包括散文高手都是立志把读者弄得紧张(很多时候像是上刑场一样),轻松的,闲谈方式的,性灵的,越来越少。散文可以壮怀激烈,也可以讽刺挖苦,但一味地紧张下去,人的精气神可以断矣。柴米油盐酱醋茶,人间烟火,饮食男女,这些都是人生之最质朴的东西。写美食作品,就怕为了吃而写吃,最失败的成为某种食品的解说词(或者广告词),要吃到点子上,吃出生活的趣味。

散文是干什么的?在散文的喧嚣里显得越来越模糊,散文确实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说到人的需要,无非精神的需要和生存的需要,生存的需要首要便是——吃,很多的大师写到了吃,比如汪曾祺笔下的咸鸭蛋,当代写作者很多的人也写了吃,但是侧重了——美。一个人喜欢吃,并能说出道道来,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否则,则面目狰狞。窃以为写饮食散文,仅仅写吃了美食,勾出来了读者的馋虫,可谓小成功,不是大成功。大成功者,是吃出了生活,吃出了明白,不能越吃越糊涂。

周作人写散文也喜欢谈吃,他住在京城苦雨斋里,喝苦茶,吃豆腐、萝卜、白薯等清淡的家常菜蔬,写平和闲适的文章。对于故乡浙东绍兴美食,糕干、糯米食、白果、水红菱、绍兴酒、烤越鸡、鲞冻肉等,周作人都是念念不忘的。他十分爱吃鲞冻肉,这是浙东过年必备的食品….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家乡食品,我所在的邯郸有豆沫(黄豆面煮的)、南沿村拉面和老槐树烧饼,这些食品是简单的,是百姓常吃的,但是走到异乡,一旦说到家乡的食品,就会涌现出豆沫(黄豆面煮的)和南沿村拉面。可见仅仅是名贵,不能激发作者去写,能激发作家写的冲动的,是渗透在血肉中那些美食的记忆,这些记忆已经被时空升华了,审美了,和实际上的美食有了一定的距离。这些散发出淡淡乡土清香的谈吃小品,饱含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于文人雅士闲情偶寄中,勾人食欲,让人格外能体会出一种横生之妙。

林语堂认为,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食品向来不是食品,在人们吃的时候,不但有时代和地域的气息,而且成为一种生活的味道。当然,吃已经所吃之物独特的个性是主要的,写美食,没有美食的色香味,总是弃重就轻的写法,吃,还能吃出心态,汪曾祺从咸鸭蛋到炒米和焦屑,从咸菜茨菰汤到昂刺鱼和虎头鲨,记载的都是普通人家的寻常食物。汪先生喜欢谈论家乡的饮食,他写《故乡的饮食》《故乡的野菜》,津津乐道家乡的菜根香,他说,家乡的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汪先生的吃法与别人不一样,就像他的文章一样有个性。梁实秋也是一位擅长将美食写得活色生香的知味者。他写老北京的汤包、烧鸭、爆肚儿、乌鱼钱、大闸蟹、烤羊肉、豆汁儿、核桃腰、瓦块鱼、铁锅蛋、小吃酸梅汤、核桃酥和糖葫芦等,读来令人垂涎欲滴。

在美食散文里,的在场是主要的,食品的味道应该是真实的,而非是想象的。美食散文,除了美食之外,还有非美食,由于穷困,一些民众只能在简单的食材上做文章,即使把简单的食材做出了特殊的滋味,这也是难得可贵的。美食散文总是离不开工艺,写工艺,高手会写出美感,不是单纯写工艺流程,还有吃客的吃相,既有吃的动物性,还需要有吃的美感,当然要符合吃客的身份和社会角色,…..另外,男女的吃相也是有大的区别的。国人向来缺乏幽默感,通过写食品散文,激发出幽默感,也不失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