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围棋冠军柯洁输给人工智能算法“阿尔法狗”,关于人工智能这个话题讨论的热潮是一浪高过一浪。 近日创新工场李开复博士登上美国CBS新闻台王牌栏目《60 Minutes(60分钟)》“Oracle of AI | AI谕言“专题报道,深度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应用。 人工智能将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改变,节目中展示的人脸识别技术非常强大,李开复称,为了让机器识别出“这个人穿着灰色西装”,需要让机器学习上百次,甚至更多次的灰色。 但对大众来说,机器深度学习的进展似乎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机器经过了多少努力才学会了“灰色”他们也不见得想知道。提到人工智能,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机器代替。 有一天机器会完全取代人类? 在李开复出版的《AI·未来》中提到,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主要集中在重复性劳动、有固定台本和对白内容的各种互动、不需与人进行大量面对面交流的工作等领域。 驾驶、电话销售、卡车司机甚至是放射科医生等类似工作和事务的工作,将会被充电五分钟,工作七天整的机器人取而代之。 机器代替人工 李开复称“你应当避开人工智能能够完成的工作、了解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情。”但这样的说法难免让人担心在未来人只能成为智能机器的附属和补充。 未来人类只能成为机器的补充? 如果按照李开复博士的想法,那么答案是肯定的。不过你也别着急写遗嘱,还有一部分不同的声音表示: 不该让人成为机器的补充,人工智能的发展是让机器协助人类变得更加智慧。 当机器变得智能或是强大到超越人类,人类面临的最大考验并非是失去工作,而是失去生活的意义。 因为机器是“没有人性”的,人工智能程序没有爱的能力。阿法狗或许能在围棋比赛中击败世界冠军,但它无法从胜利中感受到喜悦,也不会在胜利后产生拥抱心爱之人的渴望。 富有“人性”的智能才是我们需要的 新年期间,有不少微信小程序能够帮用户生成贺卡群发给好友,但是这样的贺卡不免显得有些生硬和敷衍。富有人性的智能技术应该是能协助人类手写或画出贺卡的内容,将心意传送给好友。 也许手写的祝福没有批量定制的精美,但其中的独特的意义确是机器印刷无法取代的。 手写贺卡 再说说支付宝AR扫一扫集五福,集福全靠机器对“福”字的学习程度,花费时间让机器学习识别文字,真的是智能技术发展的方向吗? 笔者认为,能够基于地理位置留下信息,让到此的用户获取实用的信息,这样的技术更有意义。 你可以想想这样的场景,你在出门前将食物放在冰箱,想提醒家人吃之前需要先加热,就可以在厨房留下音讯,家人在进入厨房准备拿出食物的时候就可以通过AR技术获取到你留下的叮嘱。 这是不是更实用,并且通过智能技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并且充满人性的温暖。 基于地理位置的留音 总之,笔者更倾向于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这个说法,不是让机器通过深度学习变得智慧,也不是让机器学会代替人决策。而是通过技术使人在生活中获取服务变得更加便捷,这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