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高原银装素裹,走进西宁市城中区总寨塬的连栋智能温室,瓜果飘香、温暖如春。今年春节,西宁群众将吃上这里产出的新鲜蔬菜,这都得益于温室“巧用”新能源,让冬季的高原大棚不再“寒冷”。 新能源“种出”新鲜菜 在西宁市城中区总寨塬的山坡上,一排排整齐建设的智能温室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注目。从外观看,这十几座连栋智能温室和一般的蔬菜大棚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它的奥妙,就在于大棚里的高科技“装备”。 “我们的大棚是利用新能源供暖,解决了传统大棚冬季热量不足的问题。”青海省银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钱海龙向记者道出了原因。高原冬季气候寒冷,即使是温室大棚也满足不了植物的生长需求,导致高原的大棚冬季无法正常生产,造成闲置浪费。 所谓的智能温室,就是将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有机结合,通过清洁能源循环互补运用,实现种植业良性循环。钱海龙介绍,智能温室安装了槽式集热器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和太阳空气能系统,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通过利用光能和空气能为大棚供暖,不仅实现了能源零消耗和零排放,而且也不再受季节影响。 “太阳能进行光热转换,通过热传递将管道内的流动介质加热,可以为生产生活提供热源。空气源热泵系统利用设备内的吸热冷媒从空气和自然环境中采集热能,经过压缩机压缩后提高冷媒温度,通过热交换器放出热量加热冷水,实现大棚热水供应。”钱海龙说,据测算,利用太阳空气能系统相比传统热水设备可节能75%以上,真正实现节能生产。 “这套设备还可以把多于的热能储存起来,实现跨季节供热。”钱海龙说,大棚下建设了600口集热井,夏天收集的多余热量通过管道储存在地底,冬季用地源热泵抽出为大棚供暖,冬天的大棚也不再“寒冷”。 高科技不仅好用,而且经济实惠。据测算,每亩平摊到菜价上的成本只有几分钱。钱海龙说,目前该公司已和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进行合作,今后将有更多新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上,以科技助力“菜篮子”。 科技助力菜篮子冬季也能产效益 在智能温室里,总寨镇的村民李永菊正在给黄瓜苗整理土地,查看黄瓜果实的成熟情况。说起在这样的温室里工作,李永菊说可比在传统的大棚里劳作要轻松很多。 “在智能温室里,我们光拔草、采摘蔬菜就可以了,不仅轻松,每天还能挣到80元钱,冬季里也不怕没有收入。”李永菊的新体验,正是智能温室的大数据在发挥作用。温室里实现了智能监测控制,植物生长所需各元素都在电脑监控之下,浇多少水、要多少温度,都不用再靠经验盲目操作,大数据在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也让各类蔬菜更加科学地精准生长。 干了十几年蔬菜种植的技术员李峻也抱着学习的心态来这里取经。他说:“智能温室的面积要比传统大棚大三分之一,但是2个人就能照看3个温室,比过去1个人只能照看一个大棚要节省人力,核算下来,成本下降了近30%,但收益要比传统大棚高出两三倍。” 不过李峻坦言,对于西宁的设施农业来说,在冬季最需要新鲜蔬菜的时候却种不出菜,才是种植户们最尴尬的事情。西宁的蔬菜大多数都是外地供应,外地菜从产出到进入西宁餐桌,一般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蔬菜的新鲜程度没有办法得到有效保证。 “高原夏天出菜的时候,也正好和内陆出菜旺季重合,所以没有什么竞争力。而冬天菜价最好、最需要大量新鲜蔬菜的时候,本地又种不出菜,种植户们只能干半年休半年,没有稳定的经济效益。”钱海龙说。 随着智能温室的建立,不仅弥补了高原大棚的“先天不足”,也能延长种植时间,保证一年四季有稳定产出,种植户的收益提高了,西宁人的冬季餐桌也更加丰盛。钱海龙说,智能温室将有12吨蔬菜上市,今年春节,西宁人也能吃上本地种出的新鲜蔬菜。 目前,西宁市正在投资建设2栋15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25栋日光节能温室,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市场供应反季节蔬菜841.4吨、蔬菜种苗3582.25万株,还能接待各类游客发展观光采摘农业,年新增产值7900多万元。 同时,项目也可带动新增就业岗位50多个,人均年工资性收入可达46000多元。“目前为了帮助种植户发展,我们免费向总寨塬周边的村民承包大棚,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订单式销售,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钱海龙说。 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是西宁市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西宁市城中区委常委、副区长井虎清表示,城中区将围绕“菜篮子”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提高“菜篮子”的生产能力。同时,加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区级蔬菜合格率100%的基础上,努力创建国际(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让更多人吃上新鲜菜、放心菜。 监制 | 刘昌瑛 责编 | 刘幸海 编辑 | 冯丽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