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催婚,催二胎,催工作”:被催的人生,往往是悲催的人生

 凯紫 2020-02-25

上周看到一条很有意思的新闻:

家在福州的李阿姨,每次跳广场舞,都身穿一件正面写着“我女儿还单身,我不在乎,她开心就好”,背面印着“关你屁事”的衣服。


李阿姨说,自己女儿今年32岁,常常被亲朋好友催婚过。

因为不希望别人来打扰,所以,就想了这么一个法子。

对此,有人说李阿姨三观正。

也有人羡慕,有这样一个明理的妈妈。

的确,随着儿女的年龄增长,谈婚论嫁,往往是长辈之间必不可少的一个话题。

每每有家长谈及婚姻大事,便有不少儿女因此色变。

而像李阿姨这样尊重女儿想法的长辈,确实不多见。

01

公司有个同事,这两年回家都要被父母问到对象有没有着落。

眼看着今年春节临近,她内心的紧迫感越发明显。

前天公司年会上,她跟我说:“凯哥,我今年过年不想回家了。”

她说,自己一回到家,就觉得像是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

内有父母作为主力军,对她灌输不结婚的各种危害。

外头还要面对,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

本来好好的一个年假,硬是被各种相亲饭局堆满,弄得她身疲心也累。

催婚到了最后,就跟催命符一样。

有人说:“被催婚只是因为你过得不好”。

其实不然。

在催婚人眼中,只有适龄阶段完成婚姻大事,才算真正过得好。

就像前几天有一则新闻说:

“35岁的女博士,年前为了避免春节回家被催婚,曾向领导申请过年加班。”

你看,即便是高学历、高收入的人。

依然也要面对着高年龄,所牵引来的催婚大军。 

无独有偶,36岁的胡歌,也面对着世纪难题:“被催婚。”

早前在节目里,胡歌便透露自己的母亲曾帮他安排相亲。

纵使胡歌如今事业有成,生活无忧。

但他的父母,依然希望他身边能有个可以照顾他的人。

还有30岁的林更新,同样也被家长催过婚。

之前感情上的不顺,让林更新的爷爷为之操碎了心,甚至一度想要把店里的小姑娘,介绍给林更新。

被人催婚,有时候只是父母想要看到你结婚。

无关乎你的收入,你过得好不好。

甚至是,无关乎你接不接受。

面对这样的情况,

有些人,扛着长辈们的催婚压力匍匐前行;

有些人,扛不过长辈们的耳提面命选择就范;

然而还有些人,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来告诉自己的父母:他不接受这样的人生安排。

去年,浙江便有一个小伙子。

因为受不了父母对他婚姻大事的干预,一时想不开,选择烧炭自杀。


有人说他极端,的确。

但从另个角度来说,他的极端,却是父母用另一种极端,将他逼入到绝境。

纪伯伦在《先知》里曾提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他说:

“你的儿女,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然而这些,催婚大军却并不知道,也并不认可。

因为,儿女的亲事,便是他们的人生大事。

02

在这个时代,不仅仅是被催婚让人头疼。

被催工作,也一样让人感到焦虑。

网上有个妹子说,自己现在很怕收到父母的电话和消息。

因为但凡跟他们交流,其中必然会谈到让她去考教师。

于是,害怕被催工作,便只能减少与父母之间的交流。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会抱怨孩子长大之后,越来越少跟他们沟通吧。

其实,是自己的控制欲,将孩子越推越远。

我老婆家有个堂妹,最近被父母逼着换工作。

原因是她现在的导游工作风餐露宿,还经常出差。

所以她父母觉得,这既不稳定也不体面。

但堂妹却觉得,这份工作可以让她去到更远的地方,见识更广的世面,接触到从前难以想象的风土人情与趣事。

只是这些,在她的父母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对父母来讲,一份稳定又体面的工作,才是一个女孩子最好的归宿。

不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作家荞麦说:

“对于个体来说,世界上并没有‘稳定工作’这个东西。”

所谓的稳定工作,说白了只是说出去好听,老了还能按月领到养老金。

这种一眼可以望到尽头的工作,却并非人人都趋之若鹜。

去年湖南益阳的公务员张晓韧,用文言文写了一封辞职信,引起网友的热议。

对于这封信,张晓韧回应道: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不想一条路走到退休。”

是啊,人生短短几十年,一晃而过。

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一份安稳的工作,也不是每个人都想要按部就班地仿照他人的路子走。

张晓韧的故事,顾少强也经历过。

15年,河南实验中学教师顾少强的一封辞职信蹿红网络。

在这封信里,她写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寥寥数语,却已经言明了她的心意。

她不想将自己的人生囿于一方讲堂,一间教室。

后来的几年,顾少强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山川湖海,真正做到了当初“看世界”的那个承诺。

你看,并不是大众印象里的稳定工作,就一定适用于自己。

就像有一首诗里所讲的那样,“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不是所有被时间印证过的套路,都适合自己来走。

03

“我熬过了被催婚,被催孕,却没熬过被催二胎。”

这是我最近从读者温先生那听到的一句话。

刚开放二胎政策时,温先生便被家里人旁敲侧击着生二胎。

原因也很合情合理:独生子女太孤单了、家里多个人多份热闹。

可温先生却并不想生二胎,他觉得自己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上学,可以与妻子享受婚姻生活,不想再挖一个坑跳进去。

但是这些,温先生的父母并不理解。

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之下,温先生还是认命生下了第二个孩子。

生完二胎后,父母总算高兴了,然而温先生却笑不出来。

他说:“现在带孩子累,养孩子更累。”

面对着上有四老下有二小的处境,温先生现在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着日子要怎么过下去。

到处都是要用钱的地方,可赚的往往不如花的多。

“熬不下去”,成了包括温先生在内的很多二胎家庭的真实写照。

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愿意生,而是真的不敢生。

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那个金额数字有时候大到难以想象。

之前有媒体统计了各个城市,养育一个孩子所需要的费用,其中:

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培养一个孩子的费用是两百万起步,而其他城市的起步费用也要一百万开头。

培育一个孩子,尚且需要普通白领阶层为之拼荆斩棘。

而生二胎,就意味着这些庞大的数字将为之翻倍。

想想,便让人胆寒。

但是生活,有时候不得不面对如此赤裸的现实。

甚至,有些家庭还要为了房子而忙碌奔波。

“为了还房贷,3年没吃肉”的事情,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现实。

英国有经济学家研究发现:

“在房价高涨的背景下,有房和没房,成为了夫妻要不要孩子的一道分水岭。”

房子、养育成本,这些东西足以压垮一个年轻的家庭。

多生一个,便代表着脊梁上的重担又多一份。

04

我们年少时,都听过、看过不少“强扭的瓜不甜”的悲剧。

可后来一个接一个,变成了强扭的瓜,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

被催婚如是,被催工作如是,被催二胎亦如是。

“被催”,似乎成为了我们的人生里,逃不开的宿命。

可宿命,若不是用来打破与挑战,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95后的漫画家周杰赢,父亲对她的期望是回家与他一起做生意,后来她用了一年时间,向父亲证明了她画漫画,依然能够画出出路;

28岁的陈翰宾,卖掉过去在北京打拼积攒好的房子、车子和公司,历时四年走遍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

22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辍学后,攻占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领域,最终创立了微软公司成为全球首富。

......

这些鲜活的例子,都在向我们昭示着:不被受限的人生,可以有多精彩。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那些催我们的人限制了脚步,而是被自己限制了前进的步伐。

就像马云说的那样:

“最大的失败是放弃,而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活出自己的精彩,其实一点都不难。

因为,时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人生,也是我们自己的私有物。

怎么安排,都取决于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