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咖啡之友》谈经营类节目创作的几点思考

 alayavijnana 2019-01-25


1月4日,tvN推出了一档经营体验类真人秀《咖啡之友》,由韩国演员柳演锡、孙浩俊、崔智友和梁世宗在济州岛的柑橘农场经营一家早午餐咖啡店。



在嘉宾配置上,这次是《请回答1994》里的“暖男”七封和“白痴美”海太的集合,两人也曾在《花样青春之老挝篇》里一起出游过。应该说有交情、有默契,能够较好地传递出经营类节目所需要的温暖和怀旧情绪。

 


在逻辑架构上,最初冷眼君以为这只是一次换人、换地、换主题的经营体验之旅,但深入了解后发现,节目创意其实来源于出演嘉宾本身。柳演锡和孙俊浩从去年3月开始做了一个叫“咖啡之友”的公益活动,已经坚持了8个月。每个月两人都会以咖啡车的形式亲自向民众提供饮品,出价多少由购买者决定,年底便将所有善款汇总做公益,两人也会捐出同等金额。

 


因为天气变冷,本来12月打算休息一下,结果节目组建议,希望他们在济州岛开设一家实体咖啡店并提供餐食,且会保留该项目的公益性质。应该说较以往的经营类节目策划,《咖啡之友》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出演嘉宾主观想法的延续和扩展,体现了差别感。

 

在幕后组成上,节目由罗PD担任监制,朴熙研担任导演,此前她曾制作过《家常菜白老师》、《街头美食斗士》等美食节目。

 

冷眼君认为,《咖啡之友》是一档结合了个人公益概念、美食广告片、趣味观察的经营体验类真人秀,画面精美,治愈风浓烈但总体节奏偏慢。目前播出三期,有一些制作思路和细节值得思考。

 


思考一:

创意思路的观察与延展

 

首先是创意思路的思考。冷眼君认为,受众对于非常陌生或窄众的话题其实很难给予强烈共鸣,所谓的创意能力,其实是一种半步创意法,就是用独特视角去诠释周遭一些熟悉的事物,将内容进行重新包装加工,赋予不同的叙述表达。

 

《咖啡之友》其实与“三时三餐”系列、“食堂”系列同属治愈系,但并没有重合感。节目组不是重新研发创意,而是借用了柳演锡和孙浩俊的公益设想,将济州岛一个橘子园仓库改造成了“咖啡之友”实体店,可以说是在延续主体人物和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内容扩展。

 


这其实打开了一个新的经营思路,就是节目组要善于观察平日生活,用老练、敏锐的创作经验,把可能隐含的珍贵意义放大出来,从业者应该具备这样的捕捉力和扩展力。

 

其实这种延展思路也很好地解决了经营的逻辑动机问题,由于出演嘉宾都是真实的自发行为,因此在节目中特别投入。节目组要做的只是将结构润色得再丰满一些,将人物职能再拓展一部分。比如将两人原本的咖啡车变成实体店,并根据韩国时下流行的咖啡餐厅趋势,融入早午餐设定。

 

 

客观说,国内有些经营类题材会进行餐厅或民宿的收益比拼,策划花店的周转运营等,但明星参与的合理性总是交代得很模糊。为什么是这群人集结在一起?彼此尚不熟悉就展开经营任务真的符合基础逻辑吗?甚至有些出演嘉宾的经营意识并不强烈,主观能动性也欠佳,总给人出演节目的既视感。

 

所以,与其在设计的框架下套用明星,不如潜心观察真正有经营意图、经验、兴趣的合适人物来实现节目的加乘效果。

 


思考二:

最大限度放权给经营者

 

其次是叙事编排的思考。《咖啡之友》和罗PD以往的经营类节目有很大区别,节目组最大程度隐去了自己的存在,并最大限度放权给了经营者。

 

摄影方面,开放式的厨房和用餐空间,摄像组几乎不会直接介入,只靠固定摄像机和外围拍摄,剪辑了各个角度的镜头,不打扰并强调了观察感。

 

 

策划方面,咖啡店的改造设计由柳演锡、孙浩俊及其友人亲自完成,镜头也随着嘉宾的规划虚拟出了未来的样子,让观众有更直观的感受。两人担任设计师角色,友人和节目组则承担着辅助功能,放大了嘉宾的自主决策权。

 

 

其实国内《亲爱的客栈2》也进行了房屋搭建,“充电堡”就是刘涛的意思,当然其他具体的设计交给了工程师,节目组也将从无到有的搭建故事编入到主线架构里。剪辑的篇幅会随着表达各有侧重,冷眼君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无形中让嘉宾参与感得到放大。

 

除了咖啡厅改造,节目组放权的还有组织流程。在兼职生邀请上,两人在节目里真实打电话求助,对象都是以往合作过的前后辈或生活中的好友,与经营咖啡车时期一致。

 


首期邀请到了崔智友和梁世宗,两人都是在未知录节目情况下答应的,以往飞行嘉宾都是由节目组规划和敲定,但在《咖啡之友》中都是嘉宾亲自组织。值得肯定的是,观众能够真实感受到计划商量的过程,并没有事前部署好的表演感。

 


在菜品选择上,两人向曾为自己提供咖啡车的白钟元厨师求助,设计了两个基础款菜品,经营后期嘉宾们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升级。

 


在顾客邀请上,首期面临宣传问题,嘉宾们就将写有营业地点和时间的拍立得照片分发给附近的居民和游客,首期也看到了刚才被宣传过的人到访店里,非常真实。

 

 

由于节目不是集中录制,后续在咖啡店营业前,节目组在官网进行了信息发布,到访的顾客采取抽签制,且由明星亲自抽取,也是参与感的一种放大。

 


应该说,经营类节目最大的创作难题就是调动出演嘉宾的主观能动性,让其打消做节目效果的想法,真实投入到经营情景内,这时节目组要做的就是穷尽思考,最大限度放权给明星决策。

 


思考三:

抓住有人情味的感动细节,剪辑出品质感

 

最后是剪辑视效的思考。综艺的剪辑,其实是一种表达的取舍。经营类节目如何突出差异感,其实就是抓住有人情味的感动细节,剪辑出品质感。

 

很多网友都说,《咖啡之友》里有满满的诚意。诚意怎么体现?除了节目本身具有的公益属性,更重要的是镜头记录下了出演嘉宾本身的热忱度和投入感。

 

在前期准备阶段,嘉宾们都进行了充足练习,最大程度向专业靠拢,杜绝了突然开张的慌乱感,这是国内经营类节目要学习的地方。冷眼君认为,有关经营培训的策划不应仅仅是一堂象征性的速成课,还应有后续的练习内容,做和认真做,观众是可以看出区别的。

 


《咖啡之友》中主厨担当柳演锡在开业前在家反复练习,直至食物各工序、外观、口感都非常熟练。烘培和咖啡担当孙浩俊,会提前向朋友学习制作面包的方法,会用4个小时耐心烘焙,首期畅销的手工滴漏咖啡也要转动80次才能磨出一杯的量,还有橘子味的伽椰酱,要不停手工搅动50分钟。

 

 

正是这些充足的准备和节目组细腻的剪辑取舍才让经营这件事变得专业,更让屏幕外的观众感受到了诚意。当然这与节目做公益的目的相关,嘉宾们的经营压力来自于对募捐善款的渴求驱动,会更竭尽全力,比起单纯经营比拼的压迫会更有目标感和向心力。

 


还有一个聪明的设计,就是付款金额延续了咖啡车时期的概念,由顾客自行决定。所以经营者们的工作重心只要全心全意放在给到访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即可。最开始并没有告诉顾客这个设计,等到真正结算时才告知对方可以拿出桌下的无人募捐箱自行投入。店员们也不会因为自己做公益而给顾客压力,让其强制多募捐,这点处理是非常体贴的。

 

 

同时,《咖啡之友》的后期剪辑非常精致,一定程度延续了《街头美食斗士》的风格。拍摄食物的制作过程极尽细节化,咖啡原豆被打磨的瞬间,咖啡过滤滴落的瞬间,酸奶油和黄油融化的瞬间等都进行了放大和声音处理,透露着品质感。

 

 

应该说,虽然节目整体节奏偏慢,但总体品相还是不错的,嘉宾在交流时使用的方言语调,也让观众有重回《请回答1994》的既视感,十分亲切。

 

冷眼君认为,如果把电视剧或者纪录片比作像经济学或哲学这种传统的学问,那么综艺其实更像经营学,它要求学者们的思想是柔软的,需要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问融会贯通。这其实在说明综艺的包容性、社会价值和实用属性,经营类节目究竟该如何创新,如何让观众感受到创作者的善意,可能《咖啡之友》给出了一个不错的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