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族融汉(二)西晋一统

 陆一2 2019-01-25

西晋一统

   上次说到了西晋开国的一段历史,西晋其实是由三代人一起努力完成的,爷爷司马懿先帮助魏国打败了诸葛亮,然后司马炎的爸爸和伯父和司马懿一起掌握了曹魏的大权,然后爸爸司马昭还杀死了魏国的黄帝,最后孙子司马炎就要曹魏禅让,从王莽开始禅让就不是一个好词了,曹丕用了,现在曹丕的后代们又被禅让了,这次得意的是司马氏,可谁知道一百多年后,他们的后代也被禅让了。历史就是这么可爱,总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西晋开始的时候,因为以前经常打仗,所以有很多荒地,。泰始二年(公元267年),晋武帝颁布鼓励农业生产的诏令。史料记载,泰始五年(公元270年),汲郡太守王宏认真履行朝廷的旨意,勤恤百姓,疏导有方,督劝开荒五千余顷。当时正遇上荒年,他郡皆闹饥荒,而汲郡独无匮乏。于是晋武帝特下诏褒扬,赐谷千斛。后来,晋武帝还下令修建了新渠、富寿、游陂三渠,灌溉良田一千五百顷。西晋统一后,晋武帝于太康元年颁布户调式,推行占田法和课田法。占田、课田制下的农民,为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他们生产获取的粮食除缴纳田租外,都归他们自己所有。这一制度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上述措施的推行,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起来。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占田、课田法颁布后的第三年,即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国家“户有三百七十七万”。表明人口数量的增长是相当明显的。

  为保持政治稳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晋武帝于太康元年还公布了官品占田和荫人以为佃户、衣食客的制度。法令规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可以占田五十顷,以下每低一品,递减五顷。又各以品之高低,荫其亲属,荫其客户,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也都有这种特权。特权扩大到士人子孙,这是秦汉时世家地主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儒宗这一等级的延伸。

  西晋的这些措施,无疑给世族地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更多的优厚待遇,还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上的平衡。但士族地主特权过大,助长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同时影响庶族地主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

  咸宁六年(280)四月改元太康。在以后的10余年间(280—289),是西晋相对繁荣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西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太康盛世。史家如此描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西晋建立的时候,东南的吴国还存在,所以西晋一边加强国力,一边准备讨伐吴国,要中国一统。西晋占有广大北方及巴蜀地区,统治区域辽阔,政治稳定,军事力量强大,人力物力充足,处于强盛时期。与西晋南北对峙的孙吴政权则只据有江东一隅,综合国力比西晋差得多。西晋发动灭吴战争前,孙吴政权又处于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中,这更为西晋灭吴提供了条件。孙吴在吴大帝孙权去世后,宗室之间互相争权夺利,政局一直不稳。吴元兴元年(公元264年)即位的孙吴末代君主孙皓,更是当时有名的暴君。他猜忌刻薄,贪恋酒色,滥施刑罚,杀戮无辜。即位当年,孙皓便将拥立他的濮阳兴、张布等人杀掉。此后,前代吴主孙休的皇后及其二子、大臣王蕃等皆被他杀死。

    孙皓很喜欢喝酒,而且还千杯不醉,他经常要大臣们一起喝酒,必须喝醉,有谁不能喝,轻者施刑,重者杀掉。又截水入营,宫女有不合意者,立即杀掉用水冲走。又设剥人面皮、凿人眼睛之刑,有横眉逆视他的,便施用此刑。由于孙皓的滥施刑罚,吴国朝野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 据说有个大臣,孙皓比较喜欢,但是那个大臣不能喝酒,但是别的不喝酒的都给治罪了,这个不喝酒的不能没事吧,于是孙皓就给这个大臣以茶代酒。别人上的都是酒,就是他上的是茶水,别人看不出来,结果也能喝酒了,这就是最早的以茶代酒的历史。 吴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吴名将陆抗(火烧连营主帅陆逊的儿子)曾请求加派精兵3万巩固西陵的防守,以防晋军顺流而下。孙皓自认为有长江天险可恃,不予理睬。后晋将王濬在长江上游修造舟舰,木屑漂至下流。吴建平太守吾彦以此测知晋军将以水师顺流来攻,请求加强建平的防务,孙皓仍不加理睬。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主持长江中下游防务的陆抗去世,吴国失去熟谙军事的统帅,防务力量更加削弱。

  早在司马氏代魏之前,晋武帝的父亲司马昭就制定了 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 ⑤再平吴国的战略方针。晋武帝即位后,继续执行这一方针。晋秦始五年(公元269年),为了加强与吴对峙的东南方面的军事力量并有利于日后的灭吴战争,晋武帝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征东大将军卫凯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东莞王司马叡为镇东大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秦始八年,晋武帝采纳羊祜的建议,使本该入朝任职的益州刺史王濬留任,命他在蜀地修造舟舰,整治水师,以备将来顺流而下直取吴地,与此同时,晋武帝对孙吴实行怀柔攻心策略,封拜蜀汉后主刘禅子孙及群臣爵位,叙用蜀汉旧臣子弟为官,(三国志作者陈寿就是以前蜀国的官员,后来继续当官)以达到瓦解孙吴人心的目的。西晋对吴前线主将羊祜积极配合晋武帝这一策略行动,他对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平时游猎,至边境则止,捕获禽兽有先被吴人射中者,皆送还吴人。行军或入吴境,如割用其谷,必以绢帛偿还其值。于是吴人 翕然悦服,称为羊公。西晋在灭吴的准备大体就绪后,针对当时吴国日益衰败的实情况,开始把灭吴战争提上议事日程。西晋君臣明确的灭吴谋议却是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羊祜上疏开始的。羊祜的上疏首先从晋吴双方政治、经济、军事诸因素入手,全面论证了晋定可一举灭吴的道理。

     西晋准备发动对东吴战争的时候,西晋有人是反对的,这个就是当初帮助司马昭杀死曹髦的那个人,后来还和司马炎做了亲家。他就说东吴有长江天险,而且西晋的后方少数民族不稳地,怕出现当初曹操赤壁之战的情况,但是晋国有大臣说,现在东吴的国君很坏,当地老百姓很愤恨他,如果现在不攻打,等以后换了一个好的国君就更难打了,于是司马炎就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晋军水陆齐发一举灭吴咸宁五年十一月,晋武帝分派6路大军,水陆齐发,大举伐吴。其部署如下:镇东大将军琅玡王司马叡率军自下邳直趋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王浑自寿春(今安徽寿县)向江西(长江下游北岸地区)进军;建威将军、豫州刺史王戎自安城(豫州州治,今河南新蔡西)

  晋军向武昌(今湖北鄂城)方向进军;平南将军胡奋自新野(今属河南)向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方向进军;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直趋江陵(今属湖北);龙骤将军、益州刺史王濬与巴东监军唐彬率水师自巴蜀浮江东下,直趋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6路大军,共水陆20余万。为了统一指挥,晋武帝又命太尉贾充为使持节、假黄铖、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其副,率中军镇襄阳,节度诸军。一直阻挠伐吴大计的贾充此时又力陈伐吴不利,并自称年老不肯受任。晋武帝下诏说:君不行,吾便自出。贾充才勉强受命。同时,晋武帝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主管漕运军粮等事。晋武帝又命令王濬所统水师,至建平时归杜预指挥,至建业时归王浑指挥,以使号令统一,水陆协同作战。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晋各路大军攻入吴境。杜预陈兵于江陵一线,遣参军樊显等人率兵沿江西上,连克吴人城戍;又遣牙门将周旨等率兵乘夜渡江,袭取吴地乐乡(今湖北松滋东),以策应沿江芝进的王濬水师。

    周旨与王濬军配合作战,生擒吴军都督孙歆而还。二月十七日,杜陵所部攻克江陵。与此同时,胡奋军攻克江安(今湖北公安);王浑军连克吴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濑乡诸戍,俘获吴将周兴等;司马叡军向涂中推进,兵锋直逼长江。在西晋由北向南的五路大军顺利进军之时,王濬所率的东进水师也取得重大进展。太康元年正月,王濬、唐彬率水师自成都(今属四川)东进,共有水陆将士7万,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①二月初一,王濬军攻克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向西陵进军。时吴军于江中险要之处设置铁锁, 横断江路 ②,又于江中暗置丈余长的铁锥,以阻挡晋军水师。由于羊祜在世时曾擒获吴间谍,晋军早知此情。王濬命人造大筏数十个,上缚草人,命善泅者驾筏先行,将铁锥拔起带走。王濬又命人作10余丈的大火炬,灌以麻油,置于船前,遇铁锁,点燃火炬,顷刻间便将铁锁融裂。于是晋水师畅通无阻,一路连克西陵、荆门(在西陵与夷道之间)、夷道(今湖北宜都)、乐乡等城,斩俘吴军各地守将,兵锋锐不可挡。杜预军攻克江陵后,自沅、湘二水以南至于交、广(今岭南一带),吴之州郡望风归降。杜预杖节称诏抚慰归降吴人,前后共斩杀及生俘吴都督、监军14人,牙门将、郡守120余人,声威大振。

  这时,晋武帝根据晋军进展情况,下诏调整部署:命王濬与唐彬率军继续沿江东下,扫除巴丘(今湖南岳阳),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鹜,直造秣陵。 ③命杜预南下,镇抚零陵(治今湖南零陵)、桂阳(治今湖南郴县)、衡阳(治今湖南湘潭西)三郡,同时分兵1万与王濬、分兵7000人与唐彬。命胡奋在平定夏口后,分兵7000人补充王濬军。王戎在平定武昌后,分兵6000人补充唐彬军。大都督贾充移镇项城(今河南沈丘),总统诸军。晋武帝的新部署,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王濬水师的作用。晋 各路大军依诏令而行,王濬军在王戎军配合下,攻克夏口、武昌二城。就在晋军顺利进军之时,贾充再次阻挠灭吴大计,他认为吴国不可能一举平定,而且江南地势低湿,易生疾疫,建议暂时收军。晋武帝、杜预等人都坚持一举建功,置贾充之议不顾,命晋军继续向前,直逼建业。

     太康元年二月,当王浑军南进之时,吴主孙皓命丞相张悌督率丹阳太守沈莹等军3万渡江迎战。军至牛渚(今安徽当涂北采石矶),沈莹建议在原地等候晋军东下,以免渡江一战失败,大局不可收拾。张悌认为吴大势已去,如坐待晋水师到来,军心惊骇,士气难再振作,不如过江迎战,如战败则为国而死,如战胜则可乘势反击,遂渡江北上迎击晋军。三月,张悌等军在江北被王浑军击败,张悌、沈莹等人尽皆战死,所部将士损失殆尽。经此大败,吴国震动,已呈土崩之势。司马叡军逼近长江,派将领王恒渡过长江,直趋建业,吴国上下更加惶恐。当此有利之时,扬州刺史周浚劝王浑迅速渡江直取建业。但王浑宥于晋武帝诏令,不肯见机行事。在王浑贻误战机的同时,王濬军已从武昌顺流疾趋建业。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万人抵御晋军,但吴军军心涣散,不战而降。王濬军经三山(今江苏南京西南)直入建业。

  这时王浑以晋武帝早有成命为由,请王濬驻军上岸议事,王濬不肯丢掉快速灭吴的良机,回答说:风利,不得泊也。径自挥师疾进。当初王濬军至西陵时,将依晋武帝之命受杜预指挥,但深通军机的杜预不肯束缚王濬手脚,与之书信鼓励他抓住机会率军直进,建立旷世之功。由此可见杜、王二位主将在用兵韬略及气度上的优劣。孙皓见西晋多路大军逼近建业,分遣使者向王浑、王濬、司马叡奉书乞降。王濬进展神速,其军 戎卒八万,方舟百里,于三月十五日攻入建业。孙皓面缚舆梓,亲至王濬军门投降,吴国灭亡。

  西晋灭吴之战是一场水陆配合、多路并进的成功范例。西晋从司马昭提出水陆并进的战略设想,经羊祜丰富和发挥,杜预、王濬等人坚持,最后晋武帝力排众议付诸实施,终于实了一举灭吴的战略目的。西晋之所以能一举成功,主要是准备充分,谋划周密、切合实际,发动战争的时机选择得当等原因。另外,晋武帝不顾朝中某些重臣的一再阻挠,果断明决;杜预、王濬等人临战不拘泥于命令,善于抓住战机;西晋君臣在政治上对吴国采用分化瓦解的怀柔政策,也都是晋军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吴国方面政治腐败,军无斗志,防务松弛,守军望风而降等种种问题,则成为西晋迅速胜利的外部原因。

   东吴灭亡了,孙皓归晋之后,被赐号为归命侯,据说那个孙皓去了洛阳后,碰到了贾充, 贾充问孙皓:“听说你在吴国时剥人面、刖人足,有这回事吗?”孙皓回答说:“作为人臣而失礼于君主,他就应当受这种刑罚。”其实是在消遣贾充。因贾充曾刺杀曹魏皇帝曹髦,用此反讽。孙皓四年后去世。西晋统一了,但是西晋到底怎样呢,是不是能和西汉一样的强大呢,这个我们下次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