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兴平人的年味、年情、年气……

 汉茂油桃 2019-01-25

文/耿平海


如今过年,人们都说没意思

缺少年味、没了年情、年气

没了孩时的热闹和浓浓情意

其实以我看来,不是年味淡了

而是人们的选择多了

幸福指数高了,需求不一样了

那些年,兴平人的年味、年情、年气……

说实话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精神文化日益丰富

爱好更加广泛、多元

自然过年的气氛和人情味今不如昔了

那些年,兴平人的年味、年情、年气……

年味

小时候,虽然物质匮乏,缺衣少穿,但年味浓厚,精神奢华。记得到了11月,也就是农历冬月,孩子们就扳着指头数着过大年了。过了腊八就是年,喝了腊八粥年的气息就一天天更浓了。逢集赶会,粜粮卖猪,置办年货;妇女们拆洗被褥,缝制新衣,扫屋除尘,就连孩子们都帮着大人起圈拉土,浇水磨面,为过年早早地做着准备。

那些年,兴平人的年味、年情、年气……

腊月廿三被称为小年,是传统的祭祀“灶王爷”升天告白的节日。村部的锣鼓家伙敲起来,这一敲就收挂不住,一直要到正月十六。你说这年味能不浓吗?家家户户都能闻见油腥味,运气好点或许还能碰上家门或邻里杀猪,美美的咥碗大肉烩菜解馋呢?杀猪宰羊从二十三开始。那时,家境好不好,就看你家过年杀猪了没有。

那些年,兴平人的年味、年情、年气……

廿三之后,最忙活的算是母亲了。蒸馍,最难缠,是考验人的。因为那时,以包谷面为主,搅上三到四成麦面,粗细搭配,碱是最难把握的。锅搭起少则两天,蒸十几锅,有自己吃的,也有走亲戚用的。

那些年,兴平人的年味、年情、年气……

肉煮熟已是后半夜了,我们扛不住都睡着了,母亲都会把我们唤醒,用筷子夹一块喂到嘴里,那种感觉那种香味是现在无法体悟的。因为肉的香味满满的是亲情和爱意。现在母亲离开我们已二十多年了,那种感觉再也不会有了。我们现在要的年味,也许就是这个吧,母亲辛苦了一晚上,煮熟的肉自己一口都不舍得,却要把孩子一一唤醒,那种滋味,那种记忆,那种疼爱,是永远都无法忘记的。

年情

大年三十,去上坟,祭拜祖先,把过世的亲人请回来,摆上遗像、灵牌位,点上香蜡服侍。那个时候,写灵牌也是很讲究很有学问的,孝子贤孙端上肉碟子请村里年长有文化的人来写,去了先磕头作揖。下午贴春联,打扫院落,辞旧迎新,四点前外面的人都得回家,家里的人再不能出门了。年夜饭母亲早早就准备好:一个凉肉碟子,一碗萝卜烩菜,一个炒土豆丝,主食是浇汤臊子面,也叫长寿面。

那些年,兴平人的年味、年情、年气……

过年,最有意义的是守夜,也叫守岁、坐夜。年夜饭后,发压岁钱,这是孩子最期待的,父母及长辈发个两毛五毛,孩子拿着钱就是个乐,这一乐就是一整年。那个年代,人人都懂得满足。

那些年,兴平人的年味、年情、年气……

大年初一是最忙活的一天。母亲早晨四五点就起来做饭,天不亮就得吃到嘴里,紧吃慢吃已经有人摧了。向长辈磕头,致新年问好。由于我们族群大,这两波下来,就到吃中午饭了。虽然很累,但事后感觉还是蛮有意义的。寻根问祖,拜祭祖先,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午饭,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是父母特意慰劳孩子的,可以放开肚子,开怀畅饮,美美的咥上一顿。

那些年,兴平人的年味、年情、年气……

走亲戚,这是人情世故,礼尚往来,是年情亲情友情的充分体现。舅家、姨家、姑家,还有丈人家,一个都不能拉,发小、同学、朋友也难得见上一面。初三开始一直到初六 ,天天像打仗一样。不过那个年代,不是走马观花,不是完成任务,实在走不过来,就分成几波走。虽说一家拿两个干馍,有年岁大的拿点副食、罐头什么的,但礼轻仁义重,人越走越近,心越交越深。几十年过去了,姑、舅、姨等老一伐人大多都已故去,但他(她)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仍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年气

那些年,兴平人的年味、年情、年气……

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社火,也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那些年,兴平人的年味、年情、年气……

八九十年代,年不富裕,日子也紧巴,但年的味道浓郁朴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深重,尤其人们耍起社火、敲起锣鼓来,那种喜笑颜开,那种狂放不羁,那种忘我境界,现在是再难看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