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高危职业病,越来越流行。 症状有:头昏,胸闷,气短,心率失调,血压升高……严重者,需要120急救。 啥病? ……辅导孩子写作业。 许多80后家长万万没想到,自己考大学,闯社会,结婚,买房(可能还是学区房),在人生征途上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居然被小学作业题虐死。 微博话题#辅导孩子做作业是渡劫吗#,让家长狂吐苦水,阅读量超3亿。 因作业引发的家庭事故,更是触目惊心——
以前家长自我安慰说,孩子考不好没关系,健健康康就是最大的福气。 现在是,佛了: 孩子考不好没关系,自己健康就是最大的福气…… 这种有点小BT的心理,正好被一档国产综艺捕捉到了——
以下简称《考不好》 它的出现,带动了一个新词—— “恐辅症”。
互换身份。
你问孩子?当然是监考啦。 为什么是爸爸? 早在上个世纪,1999年春晚,冯巩牛群相声节目《瞧这爹俩》就向全国敞露了这个问题。
一方面,因为“男主外,女主内”的心理,中国爸爸陪伴孩子时间普遍偏少,带孩子,好像是女人家务活的一部分; 而另一方面,爸爸还容易有种不安分的进取心——我要成功,我的孩子也得成功。 所以孩子总是困惑…… 爹,教我写作业时候你不积极;问我要成绩单的时候你倒积极了。 想要孩子考得好,那爸爸是不是该以身作则? 你别说,这些爸爸站出来,一个个大都踌躇满志—— 自信,也有道理。 因为考得太简单,都是小学生试卷里抽出来的真题。 例:
“埋怨”的“埋”读什么?
但你看,这些位爸爸的笑容,居然渐渐凝固…… 原来那些看似小儿科的问题,总有一两道,会闯入他们知识点的盲区。 颠倒了身份,暴露的不仅是父亲。 还有习惯了被打压的孩子。 他们每一个人“得权”后,心里都有可能盘算着“复仇大业”。 听他们的语气,难道不是有样学样的耳濡目染么? “瞧你记性放哪去了。” “回家揍他,罚站。” “把他的烟扔了。”(把你的玩具扔了) “你是怎么当爸爸的。”(你是怎么上学的) 当每一个爸爸憋不住想问“我的儿子怎么这样对我”时,不免想到“可能我一直这样对我儿子”吧。 好,全场最出乎意料的一幕来了。
急得眼泪直打转。 爸爸意外,儿子哪来这么大反应,小眼睛里装满了大大的疑问。
你平时总让我考试不能输给别人家的孩子,到头来你怎么可以输给别人家的爸爸?!
回家好好吃一顿 这就是《考不好》最值得深思的地方—— 表面上,它是一档父子身份互换的观察答题秀:孩子考不好,没关系? 但其实,它想解开许多人固执的心结:爸爸考不好,真的没关系。 中国父亲,一辈子都在考试。 总是太想在孩子面前,拿出最漂亮的成绩。 你看,爸爸又升职了,爸爸当年学习多棒,爸爸又赚了!又赢了! 这人设社会上放不下,但你敢不敢在儿子面前放一放? “不认输”的人设,正是亲子间长久无法跨越的一道障碍吧。 最近Sir好像老是想提这部片……没办法,这种中国式亲情的爱与痛,在《洗澡》里表现得最明显。 父亲和儿子,好像仇家。 朱旭老爷子扮演的老刘头,是旧澡堂子的看门人。大儿子在深圳打拼,打心眼里看不起老爸这位老澡堂子。 因为弟弟的一张明信片,他起身回家去看父亲。 ……看看他是不是真死了。 好久不见,父子三人一起吃饭。本该高兴,但话到嘴边没一句好听。 是父亲不想儿子,不爱儿子? 当然不。 听说大儿子要回深圳了,他马上舍不得。 只不过,再次用了最刺耳的方式…… 我丢一个儿子我认了 奇怪,父亲对大儿子的爱,格外别扭,格外掩饰。 但对(弱智的)小儿子,他却坦荡自然,无拘无束。 为什么? 只要小儿子还是孩子一般,老刘头就永远是那个超人爸爸。 而在成为男人的大儿子面前,他已经“输了”—— 他的事业萧条,身体衰老,和儿子的关系已经颠倒,变成了那个需要被照顾的人。 但,父亲怎么会轻易认输,轻易服老? 在Sir看来,许多父子关系都会有三个阶段: 儿子崇拜父亲,理想是将来成为父亲一样的人; 青春期反叛父亲,接受偶像的坍塌,发誓要证明给父亲看; 长大成人,开始理解父亲,渐渐地开始让着越来越老的父亲,守护着老男人的自尊心。 说白了,这就是“直男精神”默契的传递。 落选临走前,他慷慨陈词教育儿子,“男人,宁可站着死,不能退缩。” Sir特别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放松,放松,是放下、松手的意思。 放过自己,放过儿子。 输了综艺,儿子到底又输了啥呢? 相信没几个父亲说得清楚。 嘴硬的父亲会说,输一次就是输两次输N次,最终,咱大部分中国人面对的,不就是应试教育? 可赢就是幸福吗? 还是终其一生背上枷锁,赚钱后还是赚钱,加班后还是加班,焦虑中还要扯上别人焦虑? 78年恢复高考,四十年应试教育养成的几代高手,终于纯手打出了一个金灿灿的创业年代。 我们不是看得少吧——多少老板学不会快乐,多少优秀员工不敢放松,多少失败者走上绝路? 互联网时代的世界,很平。 大家彼此看得见成绩、排序,不是第一,你焦虑;第一名,更焦虑。 这是个死循环啊朋友们。 一定有人不服,Sir理解。能轻易说服人的,都不叫时代难题。 但这世上总有几个想得开的爸爸,有解: 学会竞争与学会快乐,就像独立生存与独立思考,是Sir认为孩子最需要培养的两个核心。 独立生存,是立世基础; 独立思考,才能培养找到属于自己快乐的三观和智慧。 Sir从哪学来的?想来,还是那些父与子的好电影。 最后说一部吧,《我是你爸爸》(真不是故意讨便宜)。 一场非常不起眼的小戏。
因为一世两父子,先是你教我走路,你教我做人;然后是我做给你看,我推着你走,走才是关键,路上的风景都是点缀。 最值钱的东西,叫陪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