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平戎策,一卷种树书。 “我见青山好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这句令后人读之心旌摇曳的名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怎一个情字了得”! 公元1181年,辛弃疾还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仕途正走上坡,但已深感宦海风涛险恶,壮志难酬,于是就在江西上饶选定一处山水俱佳的处所营造新居。“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沁园春·三径初成》)。1181年底,他即被免职。从此,辛弃疾在新居一住十多年。他逐渐摆脱了受侮罢官的郁闷,寻得了新的快乐。平戎报国,完我金瓯,确是志士之大乐,种树漫坡,绿我河山,何尝不是志士又一大乐呢! 辛弃疾对青山更是爱得如痴如迷。他爱青山,深信青山也爱自己,青山是他今生今世又一难得的“绿颜知己”。 “彩胜斗华灯,平把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辛弃疾的《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非常值得我们玩味。 全词紧紧围绕元夕、立春铺叙,写得情出,道得景明,情韵兼胜。 “彩胜斗华灯”,言元宵节恰逢立春。点出了“赋元夕立春”词题。适逢元宵节下雪,所以 “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关合“席上和王道夫”。辛弃疾而今闲居,年事又高,对踏冰观灯兴趣大减,而对登山踏雪寻梅却情有独钟,且要“倩一枝随著”。 辛弃疾的这首词,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爱国词迥异,让我们看到了另一面的辛弃疾:辛弃疾的青山恋,辛弃疾的“绿颜知己”。 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自幼受祖父教导,立志要“补天裂”,加之天赋极高,身健体硕,才兼文武,二十二岁即起兵抗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展现出“世不常有”的能量。曾亲率五十名义军,于五万金军营中,一举擒获叛徒,同时号召万人随之归附南宋,“壮声英概”,震惊天下。二十六岁时,上书朝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收复中原的战略策略。几任地方官,皆有卓越治绩。南宋王朝却“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倦客新丰》),对其平戎策置之不理,对其才华也长期弃置不用。辛弃疾一声浩叹,“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退隐山乡,灌园种树。 早年,当他得到友人力荐,对抗金报国满怀信心,青山和他一样意气风发,以磅礴浩荡的阵势响应他:“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晚年,当他历经宦海风涛,依然保持仁人志士应有的操守,青山也和他一样固守重重秀色,“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岫”(《贺新郎·肘后俄生柳》)。与他互勉互励。尤为难得的是在他被诬罢官之时,青山对他的理解、宽慰和热诚迎归。他最初带着浑身被诬脏水罢官退隐新居,青山迎接他的热诚,令他惊喜不已:“婆娑欲舞,怪青山欢喜”(《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后来,他又被罢官,准备到瓢泉定居,青山更是热烈而隆重地欢迎他。“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辛弃疾数任安抚使。宋代的安抚使权任极重,号称封疆大吏,掌管一方军事和民政,生杀予夺,皆可主之。这一次,他也是由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强加罪名罢官的。罢官乡居,权势皆无。青山却毫不势利,甘愿服从他的统帅,面对气势磅礴,蜂拥左右的无尽青山,辛弃疾常有亲领三军之感,继续驰骋平戎报国之思。这让他感慨尤深:“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沁园春·一水西来》)。他到灵山齐庵游览,那里的青山对他也特别热情,抢着拥着来看他,摆出各种队列迎接他:“争相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沁园春·叠嶂西驰》。)辛弃疾满腹才情,山居最爱吟诗,青山常与他切磋,帮他深悟诗道,越写越好越新:“却怪青山能巧,政尔横看成领,转面已成峰。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调歌头·渊明最爱菊》)。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辛弃疾生活在青山绿水中间,虽是被迫退隐,山中岁月却也乐趣颇多。“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丑奴儿近·千峰云起》)。他热爱这种生活,感到很满足,在词中反复吟咏:“吾爱吾庐多松菊”(《满江红·老子平生》)。“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晚年,他将家务全都交付儿子们,唯独放心不下对松竹的管护,要亲自操劳,告诉儿子们:“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他把自己的感悟介绍给好友:“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 辛弃疾自二十二岁起兵抗金,到六十八岁去世,四十七年间,从政效国不足二十年,近三十年都被当政者排斥家居。但辛弃疾并未消极闲居,而是移从政之热诚,为种树之执著,所到之处种得绿荫遍地。 辛弃疾酷爱种树,既是出于对家国的挚爱,也是出于对自然的痴情。官场的奸诈,世俗的善变,早已让他十分痛恶,感觉中,只有自然界的山水田园、草木鸟兽,对人始终真诚,穷达如之。他在词中动情地写道:“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他由衷赞美这些“真朋友”、“好弟兄”,与之掏心掏肺,亲密相处。 他常常趁着酒兴,走进山路旁的苍松间,“溪欲转,山已断,两三松。一段可怜风月欠诗翁”(《乌夜啼·山行,约范阔之不至》)。只觉自己一来,这段本就让人爱怜的自然风光,顿时变得更加美好了。而松林更像威武雄壮之师,常常钩起他对“壮岁旌旗拥万夫”那段英雄岁月的回忆,退隐而不退志,长葆浩然英概。“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叠嶂西驰》)。面对松林,这位昔日的抗金义军首领依然气吞万里如虎。 青山妩媚,绿水多情。在崇尚“绿色”的今天,辛弃疾的青山恋,对我们不无启迪。 作者简介 宋子伟,1978年考取江苏师院,1981年在无锡市玉祁中学任教。玉祁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师文学网18名教师作家之一,《中国作家》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语言学会会员。1999年担任江苏省心理教育委员会《校园生活》杂志编委。2000年,在华东六省一市(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无锡市(包括宜兴、江阴)有5名学生获一等奖,玉祁中学就有2名学生获奖,辅导并推荐的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和获奖的有300余篇。 出版《三月三》、《芙蓉花开别样红》、《落在宋词里的雨》、《卷起千堆雪》、《润物细无声》《方桥柳影故事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苏卷《礼社村》。《礼社村》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