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焦虑,叫“和同龄人比存款”:
对比下来,忍不住要问:“我因为没有钱才上班,但为什么我上了班还是没有钱?我不明白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难道有中间商赚差价?” 没错,在我们的金钱关系中,的确有个“中间商”,这就是我们的匮乏感。 你也许在很小的时候想要布娃娃却被以“浪费钱”的理由拒绝;也许常常被灌输“赚钱艰难,养大你有多不容易”,这种来自原生家庭的匮乏感,让你和金钱之间一直隔着一道墙,看似在努力赚钱,潜意识里却“不敢有钱”。 01 “哭穷”的父母,养出“心穷”的孩子 马上年末了,小丹的购物车有好几页,每一个“优惠”“满减”都让她觉得,错过就亏大了。 “为什么要工作,不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吗?”购物就成了她弥补自己最重要的方式,月月换信用卡、月月存不下钱,慢慢的,也更觉得没必要存钱了。 过了30岁,眼看同龄人纷纷买车买房,小丹又慌了:这么多年也没少挣钱,钱都去哪儿了? 小时候,她想要买什么,父母总是以“没用”为理由拒绝,从玩具、漂亮衣服、到好一点的文具,想得到的,大部分时候得不到,她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长大了自己赚钱,一定要好好补偿自己。 父母常常在孩子面前哭穷,抱怨“钱来得不容易”,“我们跟别人家不一样,我们没那个条件”,“父母花了这么多钱才让你上的学,你不好好努力对得起谁?”这只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卑、无助和匮乏感,没有安全感。 这就是伴随很多人长大的“哭穷”式教育,哭穷的父母,不一定真的穷,“哭穷”可能只是一种习惯。 孩子虽然长大独立了,有赚钱的能力,但是他内在匮乏并没有完结,积压在他心里的匮乏感全面爆发,他一定要弥补回童年的那些缺失。
02 “金钱喜欢与父母关系好的人”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喜欢钱,“谁会和钱过不去呢?”但是潜意识里却有一种“金钱恐惧”,让你离钱越来越远,你是否认为:
这些都是“和钱过不去”的观念。 海灵格:金钱喜欢与父母关系好的人。 因为金钱代表丰盛,一个人愿意接受自己的父母,也愿意接受自己生命的礼物,他的内在是丰盛的。 德芬老师说,在她留学美国最穷困的时候,连三块美金的垃圾桶都舍不得买,但是她觉得将来一定会有钱,我一定不会缺钱用。 “果然,如果你不为钱烦恼,它就不会来烦你”,德芬老师说,“我对金钱没有排斥感,而是真心的‘喜欢’它,它是让我能获得更多体验的‘入场券’。” 如果你的金钱关系还和“哭穷”的父母纠缠在一起,有着难以察觉的“金钱恐惧”,就需要看到,上一代人的金钱观,有着上一代人所属时代的限制,他们成长于物资贫乏的年代,吃了很多苦,形成了他们对金钱的恐惧。 现在开始,改变你和金钱的关系。 张德芬空间邀请李天民老师,为你带来全新“21天金钱力实操课”,现在购买,立享团购优惠价。 解答你对金钱的疑惑,释放你的挡财能量,从潜意识开始让金钱流入,让你的内心成为你的推手,开启你全新的富足人生。 这次由李天民老师亲自设计并教授的《21天金钱力实操课》,包括21天课程音频 21个冥想音频 21个作业 5次答疑,订阅后可直接收听。 点击下方音频,了解课程 ▼ 点击下方视频 即可收看金钱课往期学员见证 ▼ ▶ 课程收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