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与义很经典的一首词,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昵称40429055 2019-01-26

明代诗人杨慎曾写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而早在宋代就有一位词人,他曾遭贬谪,又流离失所,回忆往事,他也感叹“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  


宋代: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是洛阳人,北宋灭亡时作者大约四十六岁。词人开始流亡生涯后,饱受痛苦,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抒发沦陷的悲痛和漂泊的寂寞。词人采用对比手法,以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内心深沉的感慨。


 

词人先是回想过往,宋徽宗年间,他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河水悄无声息地流淌,而明月却忽然就不见踪影了。“午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和裴度等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年少时追寻遗韵,仰慕前贤,与朋友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春夜里朋友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初春的树林为背景,明月清辉、杏花疏影、悠扬笛声,组成一幅恬静、清婉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那种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


  

下片感怀,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朋友们,如今散落各方,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作者在政和三年入仕后,曾遭谪贬。靖康之变后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现实和往昔形成鲜明的对照,“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词人仿佛有一种大梦未醒的感触。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词人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古往今来的很多事都转瞬即逝,只有那快乐的渔夫,还在半夜三更里低声吟唱自己编成歌儿。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也从侧面显示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


 

这首词直抒胸臆,真切感人;通过今昔对比,韵味深远。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在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作者想到国家兴衰、自己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暂时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