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孩子,需要学会沟通

 花样年华malan 2019-01-26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吃饭总是叽叽喳喳,有着说不完的话,可是孩子越长大,跟自己说的话却越来越少了。而许多中学生也有“爸妈问话不耐烦,只愿独居小房间”的感觉。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父母辛辛苦苦的为孩子付出,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还总是引起孩子的反感。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渐渐长大,进入了青春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性格也在这个时期慢慢确立。逆反心理是这个时期主要的心理表现,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经常与家长对着干,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家长不能多管,管多了他们就嫌烦,父母也是一筹莫展。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逆反心理形成的几个主要原因。

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作为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使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出现了一种脱离成人的倾向,他们由小学那种学习生活突然过度到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就表现得特别突出。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某些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结果造成一些 “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

有的家长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殊不知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独立的个性已经开始慢慢形成,这样做往往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还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期望值过高,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教育者而不是父母,只重视智力的培养,没有好好把握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失去信心,反其道而行之,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同时在一些家庭中教育要求不统一,家长的溺爱,放任,或采用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特别是祖辈和父辈之间的不统一,使孩子无所适从。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可替代,家长是青少年学习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好的家长可以和孩子有效地沟通,可以在孩子困惑的时候为他们提供最最贴心的支持,或是在孩子迷茫的时候给予他们最真诚的鼓励。然而,也有一些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很少知道孩子的想法和心态,他们总爱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孩子发号施令,一见到孩子犯错误就只知道批评、责骂,很少用平和的心态去引导和鼓励孩子。这种方式是万万不可取的,很容易产生相反的效果。其实孩子们总是希望家长能完全理解自己,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家长们则总是希望孩子们能早日成熟起来并真正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体谅并支持家长的决定。孩子和家长因为出发点不同,社会阅历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就往往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分歧。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够经常敞开心扉,各自将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或者使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想,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就不难消除了。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促进他们的学习呢?

教育孩子,家长需先调整心态

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生理心理上的发展如独立性需求,不要总是以长辈的身份,以训斥的口吻教训孩子。而应该缓和心情,从一个朋友的角度,用心与孩子交谈。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太高的期望往往无形中会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应该分清远期期望和近期期望。我们提倡用“伸手摸不着,跳一跳够的着”的心态来引导孩子,优秀的成绩是一步步提上来的,只有稳扎稳打,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有些家长经常以你一定要考到前几,一定要上某某重点高中为口号,殊不知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让孩子愈发悲观、焦虑,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另外,一定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对孩子要鼓励、肯定,不要动辄批评、指责。当孩子某一次考试失利时,一味责骂只会让孩子更加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这时,家长最好多与老师、孩子沟通,共同找出失利的原因,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失利的阴影。只有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能与孩子说上话,让孩子用心去接受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切忌,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他认清问题,最大程度地接受正确的信息,而不是家长一通发泄,什么都说完了,孩子却不愿接受。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家长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若父母的品德行为高尚,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心生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如果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不会信服,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要说谎,可自己在生活中却对别人说谎,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难以信服。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模仿最多的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可信赖的人,父母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行为准则和楷模,因此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切实关心孩子成长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大部分父母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父母尽管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成绩,却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和他们平等交流,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确处理。

时代在变,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很多孩子都觉得自己的父母太土了,不是说穿着,而是指思想,许多新的东西,父母听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很了解了。因此他们一般只会选择与同龄人聊这些内容。因此父母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样与孩子就有了共同话题,跟孩子一起探讨,一起交流,同时也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学习,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论是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交往范围,和以前相比,都有显著的变化。在电视机和网络条件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特点,不是任何人一反对就会消逝的,因此,只能是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改变、提升自己的观念。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双刃剑。家长和孩子都不应该把所有的“新”盲目地接受下来。而是要分析、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营养,排斥毒素。

信任是沟通的基础

有了信任,才能真正的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对孩子做到欣赏优点,包容缺点,允许孩子有不完美。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并非是一件难事,最主要的是看你是否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家长在主观意识上存在着严重的父权、母权的思想,动不动就说:“大人的事,小孩别管”,“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之类的言语,这怎么能不产生代沟,这怎么能让孩子与你畅所欲言?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必须赋予其发言权,不管他的论点是否正确,想法是否单纯。

批评是刹车,鼓励表扬是油门

对孩子获得的成绩及时的表扬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卡耐基曾发现小小的人性弱点,并指出“批评只能让人不做什么,不能让人做什么!批评是刹车,鼓励表扬是油门。” 任何人都不喜欢批评,批评于事无补。尤其是一些破坏性的批评非但不能教育好孩子,还会产生糟糕的结果。例如带有人身攻击的批评,增加孩子内疚感的批评,这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当然,我们不是不批评,不过批评也有艺术,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场合,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言辞要适度并有针对性,也要注意态度和次数,更不能讽刺和挖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与孩子良好的沟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通过环还相扣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正确的对待学习及生活问题,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成绩,与家长一起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激发其兴趣。兴趣与信心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自信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引导和培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要及时赞扬孩子的成就,一旦孩子得到了家长,老师的赞扬,他们的自信将大为增长,兴趣也会因此增强,因为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他们的付出得到了收获,没有比自己努力后得到的成果更让人高兴的了。我们提倡孩子学习要有主观能动性,绝非一味的强迫,施压,试想在厌烦的情绪下,孩子又怎么能够用心的学习知识呢。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孩子,是要让孩子接受教育,而非只注重教育的过程,忽视了教育的结果。只有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聊聊学习,聊聊生活,让孩子理解家长,真心的接受教育,才能让孩子最大化的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