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源寺街,不止那一碗火了20年的羊汤锅

 大S 2019-01-26

赶街,这个在我们大云南是非常流行的,尤其是农村,在农村赶集可不像城里随时都可以,而是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




在昆明,很多小卖部都进化成了“连锁便利店”,连菜市场都开始了“生鲜超市”模式....在快速流转的社会里,乡街子的家乡味和人情味显得更加珍贵。



能赶的街只有西边的马街,北边的龙头街,东边的关街等等,但如今都已不复盛景,周边最大的街子——海源寺,成了为数不多的,能嗅到人情气息的地方。



到海源寺还有专门的“赶集专线”,这让掰着手指算赶街天的人,每逢周四,都能赶上集市,这一周如果没有其他事,赶街就是他们最喜悦的盼头了。



人还没到乡街子,老远就能听见叫卖声,阿朱在丽阳星城站下车,已能看到海源北路两边摆满摊子。



才9点左右,这里就已热闹成景了,来得最早的要数附近村里的人,算准了日子和时间,存一些新鲜便宜的货。



听老农说,为了抢到好摊位,天不亮就开始忙起来,更有从富民等地赶过来的,凌晨就得出发。




从关街转移过来的部分摊贩,一直坚守在这里,因为现在赶街的地方不多了,好不容易在这里站稳脚跟,几乎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这,时间长了对这里也怀有情感。



稀奇古怪的水果,在地上铺着卖的新鲜肉,叫不出名字的“山货”,这些东西在记忆中仍然鲜活而生动......




裤子50块一条,T恤20一件……在市区里吃一顿饭的钱,在这里却为所欲为,买一条牢实的裤子,足够穿上几年。



比一般的烟浓烈的烟丝,配水烟筒一起使用,用手捻一坨,轻轻捏紧,放烟锅上,嘴抵紧烟筒,用力吸,这“咕噜咕噜”的声音,也是一种舍不掉的情怀



10元一斤,4块一斤,看着价格实在便宜,不过这也都是摊贩们招揽生意的法宝之一,直接写出最低价,看价格直接买,也不能讲价。



逛一圈啥都不买肚子也饱,只要是摆着街上的货,什么都能尝!不需要问过老板,抓起一把就吃,吃高兴了再买!




一个一盆果子吃完了都没事,马上又削着满满的,不买的也会上前凑个热闹,捧场人的挺多,如果实在市里,估计再次再也不敢来摆摊了



在走进到街中间,就到了羊肉的地盘,专售羊肉的摊子,摊主铁架挂起了新鲜的羊肉,买主一来,立刻满面春风,笑脸相迎。



羊肉摊逛一圈,再到羊肉大排挡酣畅淋漓吃上一顿,老昆明的滋味,就都在了。



路口第一家是卖了二十几年的羊汤锅,看这个缺了的碗口和90年代初流行的茶花纹案就知道“历史”了。



老板娘麻利地切肉打汤,7块一碗的羊肉米线加上薄荷、辣椒,香气四溢,羊肉没有一点膻味。



一碗羊杂和一份煮蚕豆,够你在这里吃上一中午,肉冷了就招呼一声,马上有老嬢嬢来端走加热。



来这里吃肉的老昆明,多数和摊主处成朋友了,每周来一次,人多的时候索性自己打汤加料。



正对海源寺也有排场最大的羊汤锅”宴席“,拉个蓬也难掩气势,看起来这更像是农村的流水席。



来吃了来吃了,赶累了就坐进来吃了!老板吆喝着客人们来吃,大嗓门子加上昆明腔,就算你家在海源寺背后,都能被叫唤来。




露天帐篷支个大灶,没什么规则,没什么花哨,味道好、吃得饱就是标准,所以嬢嬢们也是卯足了劲在口味上下功夫。



羊肉汤锅味道好,关键不能吝啬时间,羊肉煮的火候得够,吃起来才会有实实在在的饱足感




大理、昭通风味凉面,呈贡豌豆粉……赶街到中午,一口下肚神清气爽,即使是冬天,这种酸辣诱惑也非常受欢迎。





糯米团放在手中,手心的温度一阵儿一阵儿地直往手心传,最后揉搓成圆形,手工汤圆在这的地位,就是不可缺少



很传统的“老昆明”料理,糖水把每颗汤圆都浇了一遍,干香的豆面还能牢牢裹住,若是想当主食吃,还可以配上一碗豌豆粉,别有一副闲情逸致。



大街小巷都有的蒸花生,一天却要买上十几大盆,每周四家里人都会比平时忙碌,还需要固定人手送花生到这,否则就会供应不上。



石磨转转转,在一圈一圈的迈步中,金黄的玉米粒成为诱人的玉米浆,香油一煎就成了散发着浓郁的玉米香气粑粑,清香软糯,回味甘醇。



米花糖算得上赶街天里最让人等待的零嘴了,新鲜出炉的冻米糖还冒着腾腾热气,香味扑鼻。



土香土味的米花糖,现场制作,不买也能尝一块,手里的触感温热,咬一口,“咔嚓”一声,酥松香脆,这一整天的心情都随着它起飞。



卖了好几年油炸菌脚,老板也跟着街子赶遍龙头街、马街、小板桥和海源寺,哪里有街子,哪里就能吃到他家自己出产的菌。



除了各种吃的,酥肉摊子边还会支起一口油炸锅,手工捏出圆子,高温油炸,浓浓的油香把人吸引过来。



赶街的人对酥肉和圆子有着浓厚的感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东西一出,就是要过年了,这也是属于他们的一份特别的年味。



爆米花,赶街的保留项目,小时候只敢在远处守着,直到飘满了米花的味道,赶紧抓一把烫得直抖手仍往嘴里放,咀嚼之间满是甜。




这些不固定的摊子,摊贩每周都要四处赶摆,即便是这样老板也笑着说:几年了都是这样,我们一家人都围着这个小摊转,只要热爱,到哪里都一样。



城里的人花一个月的积蓄逛一次商场,在这里赶乡街子十多年的老人,花几十块钱,足够家里人一周的吃穿了。



每周四,这里就成为昆明最拥挤的地方,周围到只能看到人头,但对于昆明老人来说,他们割舍不下的就是这份赶街的情。



它节奏不快,至今还保存着本来慢生活该有的样子,散发着原始的气息。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里有关于泥土的味道,关于清风的味道,关于日月星辰的味道,有关于时间的味道,有揉于人情的味道。



这些情愫,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乡亲、念旧、勤俭等等情感融合,才下背篓,又上心间,我已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