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酷网>高中语文试题>登高> 明朝诗评家胡应麟对杜甫的《登高》有如下评价:“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 试题编号:77613题型:选择题知识点:登高难度:三级纠错 明朝诗评家胡应麟对杜甫的《登高》有如下评价:“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也……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臆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之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 细读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①揣摩下列词语含义,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瘦劲难移:清瘦有力,难以改动。 B. 细绎之:仔细地寻究其事理。 C. 尾闾之窟:古代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 D. 锱铢钧两毫发不差:“锱铢钧两”都是古代重量单位。意思是说这首诗很有力量。 ②胡应麟之所以称本诗为“旷代之作”的原因是什么?从诗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分析,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把忧国伤时之情与个人晚年境遇联系在一起,并敢于直面现实,批评政治,写出了“古今之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的确是“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B.本诗语言苍老遒劲,深沉悲壮。“句句皆律,字字皆律”,确实表现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功夫。 C.本诗“骤读之,首尾(两联)若未尝有对者,胸臆若无意于对者”,可见作者敢于打破僵死的格律形式,有所突破创新。 D.本诗集中了秋天与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像力与联想力的形象,情景交融,于秋景的描绘中饱含着对国家和身世的辛酸与愤悱。 |
|
来自: 昵称25382711 > 《文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