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高中语文“作文教材”初探与实践

 昵称32937624 2019-01-26

(中国创新教育杂志选编 赵开新推荐)

新课程高中语文“作文教材”初探与实践

彭旭憬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是师生最难突破的考点。针对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现状,本文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引,反思作文教学,从研究作文教学实践和作文教材出发,提出充分认识、整合和利用教材优势的主张。重作文思维训练,轻作文技法讲解。把灵魂教育作为作文教学目标,强调引导学生“内化”阅读素材,以阅读促进写作,将提升学生思维力作为训练的关键,实践“知行合一”的作文思想,落实新课改育人理念。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材;初探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这是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我很赞同先生这个“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说法。课本是学习和研究的始点,从这里出发,学生获得的是能读懂更多的书、能写自己的文章的能力,是沉淀在个体生命中的能力、素质、涵养。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材是师生的学习园地,那么,认识和研究教材,就是执教者的首要任务。笔者在几年的课改激流碰撞中,对新课改下的人教版作文教材有了一些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一、新课改下研究作文教材的意义

新课改提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作文教学现状堪忧,现在的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现象:很多师生认为作文拉不开多大得分差距,所以作文教学中“知难而退”的现象明显存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讲技法的时候多于启发学生发现和练笔;作文教学忽视对学生作文思维的训练和灵魂塑造;学生作文角色意识没有转换,把作文当作苦行僧做道场,作文假大空无病呻吟只求文采的现象严重存在(极其尴尬的是这样的文章在高考中也的确有得了好处的,甚至有满分作文);在一些高考满分作文的误导下,考试中所谓的好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的“今八股”,为文造情,毫无新意和真情实感,真可谓“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改是一次新的教育革命,可以说也是一场社会思想革新运动。这次改革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历史上有著名“唐代古文运动”和“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两次运动发起的原因和提出的主张极其相似,倡导文章反映现实,主张文道合一,反对无病呻吟的浮靡文风。在很大程度说,文风直接关系着世风,世风不自觉地影响着文风。我们的时代呼唤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哪里寻?语文这个人文影响深广的课程理应扛起这面课改大纛。其次,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与形成的重要阶段,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对学生的创造力形成至关重要。另外,在应试和素质教育的双重压力下,我们更需要积极改革,充分利用好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二、认识新课改作文教材的“新”

新教材几经改动,笔者认为最可称道的便是作文教材了。传统作文教材侧重知识介绍,勾勒了无数愿景,设置了无数禁令。新教材在遵循认知规律、启发思维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新课程作文教材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文教材的科学性提高了 新教材独立设计编写了 “表达与交流”,是必修内容的重要版块。这样的编排将作文鲜明地放在了语文半壁江山的地位上,遵循语文和写作本身的规律,保证了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新作文教材分解目标,分学段安排了三个学年的作文训练内容,高一侧重启发学生发现和感知,培养其产生写作“冲动”。高二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高三在前两年的积淀上加以综合。这个设计看似简单,实际上设计有梯度性,能力指向很具体,甚至旗帜鲜明地把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思考生活纳入了作文训练系列,让作文教学不至于总是老师一厢情愿地教,减少了学生闭门造车的问题。同时,该设计尊重了思维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成长过程,体现了课改的科学精神。

作文教材的可操作性增强了 新作文教材设计有序列有体系,对教学的指导有纲领作用,与此同时细化目标,有利于教与学的落实,可操作性强。如记叙文训练,将各项能力具体落实到记叙、说明、描写、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的训练。而议论类文章写作,主要从立论角度、论据、论证、议论中的记叙以及横向议论、纵向议论、辩证分析等训练。教材既让老师能够有的放矢,抓点训练,又由点及面地展开;既展示了蓝图,又给了师生自由空间,即可依凭,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自由处理;既能体现基础写作的要求,又能适应应考作文的需要。总之,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这套教材是在对学生写作情况有过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实用性也就强多了。

作文教材与阅读教材配套衔接加强了 必修一“表达交流”部分设计了 写人、写景、写事几个版块 ,“阅读鉴赏”四个单元除现当代诗歌外,选文从先秦散文到新闻报告都是叙事写人的文章。必修二的“表达与交流”设计了“学习描写、学习抒情、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和学习虚构”四个部分,既承接必修一作文训练内容,又进一步提高了记叙文写作要求。 必修三、四 “表达交流”主要围绕培养议论文写作能力,在“阅读鉴赏” 中配套设计了《劝学》、《过秦论》、《拿来主义》等多篇议论性的文章。总之,阅读选文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既有旧教材的文体分类的编排特征,又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如何获得终身发展能力的人文关怀,阅读与作文紧密衔接,相得益彰。

三、新课改下如何充分让教材为“我”所用

新课改下的教育强调教育的着眼点应要放在挖掘人的潜能上。教材新了,而师生合作,大胆利用和开发教材却没有跟进。教材是试验田,老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耕作实验”,这是新教材开放性和科学性的体现,也是新课改对师生提出的要求。

读写要以灵魂教育为教学目标 生活本来就是个大课堂,但在学生学科众多、时空条件极其受限的情况下,学生没机会去体验丰富的生活,虽然有诸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良言警句,但于现行教育下的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些话差不多成了空文。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寻求到简捷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于阅读中去体验与发现就是最主要的感知方式,而充分利用教材就是最好的捷径。语文老师应该或潜移默化式或耳提面命地给学生在审美、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予以引领和教育。当然,有了阅读,甚至有了生活经历,是不是都能写作文了呢?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我们要寻出让学生感悟的路径,让学生心灵充实起来;另外一方面,激励学生做具体训练是必需的。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我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分类收集课本资料,给学生时间阅读并适当记诵;师生编写课本素材(精选优美句段或者用课本材料撰写片段),出示范例让学生仿写或续写片段;在单元课文中选择文章做范文,指导学生仿写;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自制作文命题,让学生写小作文抒情言志。如仿必修一记叙文《小狗包弟》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现实,仿必修二《荷塘月色》多种描写方法相结合写校园一角,仿必修三《劝学》中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如此之类,不一而足。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阅读与写作彼此关联,衔接环扣,相互生发。阅读开启心灵,心灵诉诸写作。

思维训练激活源头活水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颇为欣赏好作文,但只可意会,不可真正得其法。拿议论文训练来看,就发现学生对议论文常见的写法耳熟能详,但提炼不出观点,不知如何分析论证。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作文思维未打开,未能清楚深刻地认知事物。想不到,自然写不出。这让我想到了陆游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句子。“诗外”即生活,但空有生活,没有善于感知和发现的心灵,就没有对生活的思考。没有这个,学生的灵魂是空荡的,思维是混乱的,想写出有见解的文章犹如做无米之炊。所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便是尤其要紧的事。

我们有必要首先认识思维是什么?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就高中语文来讲,笔者认为必修一、二应侧重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进入必修三就应该特别重视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如人教版必修三“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角度”,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内容。关于思维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笼统地训练往往收效甚微。为了让学生能在极短的考试时间里快速激活思维,就更需要进行有的放矢的思维训练。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作如下训练:(一)联想与想象。如老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面对一轮孤月,你能产生哪些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从有关月亮的古诗词、歌曲、月亮皎洁的的光辉等方面展开联想与想象。再如“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们不妨展开联想——什么记忆不会或不应该随时间流逝而消逝呢,这些记忆可以是教材中的苏轼的豁达、苏武的忠心、屈原的高洁、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古仁人的哲思等美好记忆,近一点可以联想钟南山等白衣天使抗战“SARS”、航天英雄团队的精神、守护开国将军梦想的龚全珍老人等。联想展开,作文思路就延伸开来。(二)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方面探讨,搜寻多种可能性的思维,可谓 “精骛八极,神游万仞”。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可横向扩展,又可纵向延伸,甚至可以逆向思考。如在课本阅读材料的解读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阅读题目,如《过秦论》学习,我设计了“根据你了解的知识,你认为秦朝灭亡还有其他原因吗?”,再如学《琵琶女》时设计了“琵琶女在今天会有怎样的命运呢”,用这样的训练促使学生发散思考。在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活动课如竞猜游戏,脑筋急转弯等方式来训练。集中思维又称求同思维,就是从种种信息中产生一个结论,从众多观点中寻求一个答案的思维过程。训练中,我们鼓励发散,又要集中。如“多角度思考,选择最佳立意”,就是对这两种思维的要求,扩散以后,选择一个作重点突破,才能讲透彻,写深刻。(三)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当我们读到“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仿佛看到黄叶翻飞,波涛翻滚,不止不歇的情形。这便是形象思维在诗歌中的反映。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作文中往往要借助于形象来反映抽象的内容,诗歌中的意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或环境都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作品的主旨往往就是借助它们来表达的。如湖南高考题“诗意地生活”,怎么才能写好此文,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诗意生活”,其表现是什么,哪些人是有一颗诗意心的人,如果学生能够展开形象思维,自然会联系到教材中的庄子、陶渊明、林黛玉等人物,作文难度随之就会减小。作文过程,往往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交互使用的过程,或将形象思维转为逻辑思维,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或者将抽象道理转化成形象思维。在一篇文章中,这两种思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辩证思维是一分为二的观点,要求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思考对象。学生作文中常有认识肤浅、思路不清、看问题抓不住主要矛盾等问题,老师不妨适当地给学生补充一些哲理性的知识,以提升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系统设计与分项训练并驾齐驱 高中三年作文训练,应该有一个系统设计,备课应该有三年的宏观规划。笔者长期在教学一线,熟悉学生习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这里大概把我的做法总结为以下几句歌诀:以本为本,以生为本;系统设计,分项训练;形式多样,仿练结合;收集问题,各个击破。具体地说,充分利用课本已有优势的同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补充。作文训练形式可以尽量多样化,大作文和小作文相结合,议论类文和记叙类文相结合,写提纲和写开头或结尾等方式相结合,仿写与独立练笔相结合。在训练过程中,针对学生还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如记叙文练习中,学生只知道交代事件的经过,内容只有“骨架”,无“血肉”,不生动。对此,可以特别补充训练如何抒情和描写。又比如学生写议论文时,概括不出明确的观点,论证枝蔓太多,不能形成论证合力。对此,可以专门就如何理清思维,借鉴打开思维方法,适当阅读理论类文章,做概括练习、比较分析等围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专题训练。当我们把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就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做既便于操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熏陶感染的过程,老师要鼓励和引领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由感知他人心灵、领略他人高尚情操与思想,到积极提升自己的灵魂,发展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健康个性。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认为立足课本、挖掘课本的巨大价值胜过使用名目繁多的辅导资料。老师指导学生将素材“内化”为品质,实践作文的“知行合一”,老师也应该身体力行,以手写心或以文载道,革新现实中的浮靡文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