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天鹅”之父新作:揭示“少数服从多数”的悖论

 伟天英 2019-01-26

本文选自中信书院阅读时差栏目。阅读时差动态实时同步全球前沿新知,为你打破知识的国界。

本期阅读时差为你分享的这本书叫《非对称风险》。


“黑天鹅”之父新作:揭示“少数服从多数”的悖论


《非对称风险》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著

本书是兰登书屋在2018年2月出版的新书,中信出版集团也即将出版这本书的中文版。如果要给这本书贴一个“上架”标签的话,那它应该属于“投资理财”类,再细分一下就是“风险管理”。它的核心内容是教会读者如何理解和规避毁灭性的风险,也就是书名提到的“非对称风险”,但这本书实际上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投资建议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作者对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和民主政治都提出了相当犀利的质疑和批评,甚至还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哲学和宗教。相比直来直去的理财建议,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其实是作者展现出的科学精神与思考方法。

对读者来说,如果想要更好的吸收这本书的内容,就必须对作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别之处。

作者简介


“黑天鹅”之父新作:揭示“少数服从多数”的悖论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来自黎巴嫩,现居美国,是一名靠投资发家的富豪,他在911之前买入了大量的美股看跌期权,911爆发之后一夜暴富。他更有名的一个身份是“黑天鹅”之父,“黑天鹅”这个概念就是他在一本同名著作中提出的,顺带一提,前一阵子很火的《反脆弱》也是出自他手。

在大众眼中,纳西姆应该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因为他确实很有文化,这一点从他的写作中就可以看出来,此人文理兼修,精通多门语言,批判一针见血,既能信手拈来各种典故和史料,也能为自己的理论给出20页的数学证明。但纳西姆本人对学术界非常抵触,尤其是对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他认为这群人一半是傻瓜一半是骗子。同时他对执政者、官僚机构、银行家等群体也都抱有强烈的鄙视,具体的原因我们会在后面讲到。

全文提纲


首先,我们会了解书名中的“非对称”是什么意思;

然后,我们提出并解释一个概念,“林迪效应”;

最后,我们会讨论在投资中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性”。

01

什么是“非对称”


要理解书名中的“非对称”是什么意思,我们就得先知道什么是“对称”。在本书的语境中,对称指的是复杂系统中权力与责任相匹配,收益与风险相匹配。这就是说,你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追求多高的利益,就要承受多高的风险,这就是对称。作者认为对称是系统的一种比较健康、强韧的状态,不管是政治体系还是金融体系,对称的都比不对称的要更加稳定,面对随机事件时更不容易崩溃。

而“非对称”就是指权力与责任、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的现象。作者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浪潮的兴起,非对称的现象越来越多,身居高位的人享有极大的权力和利好,却不用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这种非对称现象在系统内积累了很大的风险,是各种经济危机和地区冲突爆发的根本原因。

“黑天鹅”之父新作:揭示“少数服从多数”的悖论


罗伯特·罗宾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作者把这个例子代表的现象称为“罗伯特·鲁宾的勾当”。罗伯特·鲁宾是美国的前财政部部长,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十年里,他一共从银行那里获取了超过1.2亿美元的报酬,而在危机爆发时,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把银行救了回来,罗伯特本人却不用掏一分钱。也就是说,银行赚钱的时候,他把功劳算在自己头上,享受大笔的分红,银行出事的时候,他却说这事跟他没关系,都要怪“黑天鹅”,也就是说这种危机爆发是难以预测、不寻常的大事件。

很明显,在罗伯特·鲁宾身上,权力与责任、收益与风险都不对称,他把风险全都转移给了纳税人。在金融界,这种做法非常流行,很多银行经理都喜欢大量发放藏有风险的长期贷款,然后在贷款到期之前离职,这样自己的业绩就会显得非常好看,永远都没有坏账,每年根据预期收益享受高额的分红,而贷款最后还不还得上却跟他没关系,这样做实际上是把风险统统甩给了银行。久而久之,风险就在整个金融系统中积累下来,最终爆发金融危机。而这正是因为银行家们身上的不对称性。在这个例子中,银行最终会求助于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来避免破产,也就是说,利益被银行家们拿走了,风险却要劳苦大众来承担。

“黑天鹅”之父新作:揭示“少数服从多数”的悖论


那么我们有办法避免非对称吗?作者认为,要防止非对称的出现,就必须在系统内建立起“风险共担”的机制。

距今约3800年前的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如果建筑师建造的房屋意外倒塌造成了屋主的死亡,建筑师应该被处死。”这就是风险共担,你必须为你的工作结果负责任。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风险共担的机制,人就会尽一切可能往别人身上转移风险,为自己谋取利益。所以对于个人来讲,在面对别人的投资建议,或者说任何建议的时候,都要先想一想这个人有没有为自己的言论承担相应的风险,如果无论如何他都不会因为最终的结果而受到任何惩罚,那他的建议就不值得一听。

“黑天鹅”之父新作:揭示“少数服从多数”的悖论


也因此,作者认为任何从事专业咨询工作的人都是不可信的。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一次电视访谈中,作者被问到对某只股票的看法,他说,“我手中既不持有这支股票,也不持有它的空头,因此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结果在场的观众都很疑惑。我们往往会认为存在利益相关的人不可信,但从风险共担的角度来看,没有利益相关的人说出的话根本没有意义,就像比起巴菲特的各种金句,我们更关心的永远是他每天到底买了哪几只股票一样。

现在我们已经弄清楚了“非对称”的含义,也知道了要想避免非对称,就得保证“风险共担”。但风险共担不等于没有风险,除了风险共担之外,还有哪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远离风险呢?这就是今天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林迪效应。

02

林迪效应


林迪是纽约一家熟食店的名字,这家店位于百老汇附近,很多演员谢幕后都会聚在这里聊天,在50多年以前的一次闲聊当中,人们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些已经连演了100多天的节目,总能吸引到足够多的观众,支持它再演100多天,而那些已经演了200多天的也还能再演200天,这就是“林迪效应”。

这个神奇的说法很快吸引了很多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关注,用他们的话来翻译林迪效应就是,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比如动物和会过期的食品,它的生命每增加一天,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天;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比如观点、技术、政治体制和公司,它的生命每增加一天,预期寿命就会增长一天。听上去有点奇怪,难道说100年的公司一定能挺到200年,刚开了一天的公司第二天就会破产吗?

“黑天鹅”之父新作:揭示“少数服从多数”的悖论


要解决这个悖论, 我们就得理解林迪效应所说的“预期寿命”是什么意思。这里的预期寿命指的是,在这段时间内,这个东西有比较大的几率会继续存在下去,比如一家刚开一天的公司,根据林迪效应,我们可以预测它应该不会在第二天解体;而一家开了5年的公司,我们可以认为它应该能撑到第10年,到时候如果它还活着,就可以往20年展望了。

已经有数学家为林迪效应建立起了精妙数学模型,作者对林迪效应的解释也正好能和这个模型兼容,作者认为,林迪效应反映的是事物的“脆弱性”。用论文语言来说,就是事物对混乱无序状态的敏感程度。一种事物越脆弱,就越容易在无序状态中消亡。而时间恰恰就是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事物存在的时间越久,就代表它越能抵抗这种无序,也就有越长的预期寿命。

“黑天鹅”之父新作:揭示“少数服从多数”的悖论


可以说,林迪效应就是主宰抽象事物的进化论。根据林迪效应,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一种观点、方法或者信仰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选择遵从它起码是无害的。作者还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佩里安德的话加以佐证:“法律越陈旧越好,食物越新鲜越好”。

在投资方面,作者认为一种正确的投资策略应该是在盈利的时候采取基金策略追加投资,在遭受损失的时候采取保守策略缩减投资,这个方法被称为“赌场盈利效应”。证券市场上几乎所有活下来的交易员都采取这样的策略,这说明赌场盈利效应通过了林迪的考验,但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却认为这是一种追涨杀跌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市场的震荡,他要求政府禁止交易员这样做,作者对此非常愤怒。

作者感到愤怒,是因为对“理性”这个词有点忍无可忍了。他认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口中的理性完全就是一个伪概念,没有人可以拥有那种“理性”,也没有必要拥有。那么,所谓的理性到底应该如何定义呢?这就是今天的第三个重点内容,理性的本质是什么。

03

在投资中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性”


现代的“理性”概念形成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那时的科学知识正在狂飙突进,人们认为自己很快就能掌握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世界上的一切最终都将能用优美的数学表达式推演计算出来,所谓的“理性”就是指相信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种推演能力,按照计算的结果做出决策。但显然,如果这种理性真的存在,也就不会有黑天鹅了。

作者讨论理性,是为了反驳一个观点。有种风险叫“尾部风险”,在概率分布图上,这种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位于坐标系的左右两个末端,所以叫尾部风险。比如,过马路被车撞死,就是“过马路”这件事的尾部风险。

“黑天鹅”之父新作:揭示“少数服从多数”的悖论


尾部风险虽然破坏力很强,但因为发生的概率极低,所以常有经济学家表示,过分高估尾部风险是不理性的,投资者没必要因为担心尾部风险而过于保守,就像不应该害怕被撞死而不敢过马路一样,还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型来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也提出,面对相同数目的收益和损失,损失给人带来的负面体验要明显高于收益,他们认为这样不够理性。

但作者认为,这帮所谓的专家明显不懂得什么叫做“遍历性”。遍历性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就是“可能性都可以都经历个遍”的意思。

“黑天鹅”之父新作:揭示“少数服从多数”的悖论


听起来有点绕,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扔骰子是具有遍历性的,只要扔的次数足够多,从一到六每个数字都会出现,而且你前一次的点数并不会影响下一次的结果。但如果这个骰子里有一个自毁装置,一旦点数为1,骰子就会爆炸,就可能会出现第一次6,第二次1,然后再也就没有第三次了的情况。扔这样的骰子就不具有遍历性。假设这个骰子有很多个面,比如10000个,扔出1的概率就是一万分之一,概率很小,但只要你扔出了1,游戏就不可能再进行下去。

这种情况就叫做“吸收壁”,某一个结果出现时,吸收了其他全部结果的可能性,就像是撞上了一堵墙。巴菲特有句名言,叫“要赚钱,你首先得活得长”,这句话说的就是遍历性。你只有活着,才有可能赚到钱。在投资的语境中,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你永远有可能赚到很多很多钱,但前提是你不能赔光本金,也就是爆仓。作者认为,如果投资的尾部风险会导致爆仓,那不管这个概率有多小,都不值得我们去赌。因此,尾部风险是永远都谈不上高估的,因为没有人承受得起它的代价。

“黑天鹅”之父新作:揭示“少数服从多数”的悖论


因此,作者认为理性就是生存本身,任何能让你生存下去的行为都不能被称作是不理性的,就像参加俄罗斯轮盘赌,左轮手枪里只放一颗子弹,冲自己脑袋开枪,如果没死就能拿走一百万,你有六分之五的概率赢走奖金,按经济学家讲的收益最大化、理性人的说法,就应该赌一赌,但真正理性的人不可能这么做,因为在这种风险面前,任何收益都毫无意义。

另外,频繁暴露在风险中也会加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尾部风险发生的概率再小,哪怕是万分之一,在不断重复风险行为的过程中,最终爆仓的几率也一定会接近100%。

总结


首先,我们解释了“对称、”“非对称”和“风险共担”,对称是指在系统中,权力和责任、收益与风险相匹配,这样的系统往往更加稳定和健康,非对称就是指权力责任和收益风险不匹配的情况,往往会造成系统性的风险,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要避免非对称,就要在系统内建立起风险共担的机制。

然后,我们谈到了林迪效应,林迪效应是指,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它的生命每增加一天,预期寿命就会增加一天,林迪效应反映的是事物的脆弱性,通过林迪效应我们可以推论出,如果一种想法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那相信它起码是无害的,比如经典的投资策略“赌场盈利效应”。

最后,我们讨论了尾部风险和投资中的理性。尾部风险指的是一种发生概率极小、但破坏力极大的风险事件,经济学家认为过于警惕尾部风险是不理性的。作者认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口中的理性并不存在,而尾部风险是一个吸收壁,会破坏投资的遍历性,所以无论多警惕都不为过,理性的本质应该是生存,只要一种行为能让人生存下去,就不能说它是不理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