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和听到有一点不同:听到是主观的,而倾听是客观的。如果我们仅仅是倾听语言,而没有听到语言所蕴含的意义,那么这些演讲将会意义甚微。交流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层面;只有当我们拥有了爱,交流才会存在。当偏见塑造了我们的头脑和心灵,理解就会被否定。区划的思考是快乐的阻碍。快乐并不是悲伤的否定形式,而是对悲伤的理解。冲突和苦难所带来的痛苦钝化了头脑和心灵。苦难不会造就理智,苦难也不会带来理解。苦难会培养思想和理智,这种假设是无知的标志。 苦难会带来理解吗?当我们遭受苦难时,实际上我们身上会发生什么呢?我们所说的受苦是什么意思?是一种心理上的纷乱,不论是表面的还是深入的,它由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如失去了某个亲爱的人,如遇到了挫折,生活没有了意义,现在失掉了意义——由此,过去或是未来就变得重要了。一种充满混乱和矛盾的生活是悲伤;一种空洞和无知的生活是悲伤;一种充满野心和获取行为的生活是悲伤;一种受感官价值所操控的生活亦是悲伤。 那么,当你在受苦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呢?你对于悲伤的本能反应是从中逃离、逃脱。我们试图通过信仰,通过规划和理解,通过仪式和牧师,通过音乐和上师或教师从悲伤中逃跑。对遭受苦难之原因的探寻恰恰成为了理智上或是口头上的逃离,因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觉察,那么他就会直接意识到原因;原因和结果之间并非相隔甚远;它们是不可分离的。遭受苦难的人变得有能力逃跑,在护卫自己不受苦难折磨方面变得高效。苦难怎样才能被理解呢?仅仅是找出遭受苦难的原因并不能消除苦难。苦难随着渴望而来、渴望以许多形式出现:贪婪和偏见,世俗和对延续的欲望等等。仅仅是关于原因及其结果的信息并不能消除苦难。 你对苦难认知和了解得越多,你就会越“爱”它,你就会越欢迎它,同它交流,它也会给你越多的芳香和意义。如果你通过任何逃脱的途径从苦难中逃离——不论是宗教上或是科学上的途径——或是为苦难寻找替身,那么苦难就会无一例外地继续下去。苦难是要去理解的,而不是要去克服的,因为那些所要克服的事物必须一次次周而复始地去征服。 只有通过自知,苦难才能够被理解、被超越;有了自知,正确的思维也会随之而来。如果你心生斥责或辨识,正确的思维就不会产生。如果你不去否定美,那么美就不是丑的否定。如果你拒绝苦难,那么你就同时拒绝了快乐,因为快乐并不是苦难的对立面。对苦难的理解随着正确的思考而来。通过对每种思想、感觉和行为的觉察、正确的思维就会出现,且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够消解痛苦和苦难的根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