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江亭•张派代表剧作六十年

 lsjxs 2019-01-26


望江亭·张派代表剧作六十年

张学浩





望江亭——张君秋大师创演的代表剧目,在京剧舞台上,已经上演六十年了!这部张派精品、经典作品,是学习张派艺术的必修必演之作之一。

60年前,那是1956,我虚十岁,上小学三年级。父母已经为我和我姐学玲请来刘顺庆先生,买了板带、练功鞋、刀枪把子,开始在家里给我们开功、练功了。压腿踢腿撕腿,耗顶下腰,跑圆场、耍枪花、打把子。父亲有时候隔着窗户看看我们练功;后来就有时候拿起枪杆儿跟我打个小五套。我们根本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排的新戏。因为就没见他为排戏背词编腔,冥思苦想,煞费脑筋,在屋里转磨磨。和平时一样,该吃就吃,该玩儿就玩儿,该演出就演出,一切正常!家里一点紧张空气都没有。用现在的话说:一点儿那种进行艺术创作的紧张肃静气氛迹象都没感觉到!


那年9月中, 父亲带领北京市京剧三团到南京、上海巡回演出,离京两个月了。在团里搞业务财务的君傑大爷提前回京到家。带着好多印刷品,告诉我们:剧团马上就要回京了,回来就要上演新戏。让我们在家没事的孩子们,都提着浆糊桶、拿着刷子,上大街去贴新剧上演的宣传广告。看见宣传广告上父亲的剧照,这才知道了新戏《望江亭》。


这个戏原是川剧《谭记儿》,是根据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作品改编而成的。来到北京公演,我父亲与刘雪涛先生应邀一同到剧场看了演出。内容是表现古代妇女谭记儿的勇敢智慧、不畏强权、惩恶扬善;故事情节很有意思、可看性强。觉得戏好,很适合自己排演,既能发挥京剧唱功的优势,又有表演的空间。决定将它移植过来改编成京剧脚本创作演出。于是就设法找来了川剧演出本,按京剧形式要求和演员自身特点进行改编创作工作。改剧名为《望江亭》。


那时正是北京市已开始将马连良先生的马连良京剧团,谭富英、裘盛戎先生的北京市京剧二团进行合并。一个大剧院老生花脸都有了,唯缺一位挑大樑的头牌大青衣。决定将我父亲领导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合并进来,由三个民营剧团组成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国营北京京剧团。我父亲非常高兴,便计划在合团前把新戏排出来,就以这部新创作戏《望江亭》作为进团礼,带着原团人马,与马、谭、裘三位大家联手,声势浩大的迈进了历史的新阶段,共同为京剧的繁荣鼎盛,做出了贡献。


这部戏是利用外出巡回演出的时间排出来的。父亲南行前就与雪涛先生、编导王雁先生商量好,准备好了改编的剧本。上了火车就派角色发台词,大家就开始进入准备状态,有台词的背台词,有戏的琢磨戏,有唱的编唱腔。此次南行在南京三周21天演出24场戏、上海五周39天演出44场戏。等于60天演了68场戏,场场是我父亲的重头戏,每个周日都加演日场演出。既要保证把戏演好,还要排新戏,多大的工作量!需要多好的体力和精力!一路上,边演出边排戏。整体设计调度、对台词对唱腔、对戏走地位……。在上海的演出结束前,《望江亭》已全部排练完成。两个月的演出非常成功,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观众要求加场续演,剧场也再三挽留。盛情难却,我父亲只好决定再加演三场,而加演的最后一场,就演刚排好的《望江亭》,权当彩排。这场演出,上海广播电台还作了实况转播。新戏好看,引人入胜。新腔好听,动人心弦。剧中刘雪涛、李四广、耿世华、钮荣亮等都有不俗的表演。演出之后,反应强烈,好评如潮!


巡回演出结束,告别上海,载誉盈利而归;同时,又创编一部新戏排练完成,带回北京,多大的收获和效益!

    回到北京没几天,张似云先生到家来坐,告诉我父亲:嘿,君秋!咱们上海最后这场《望江亭》可了不得了,反映太好了!都叫出“张派”来了!父亲对戏的好评很高兴。什么“张派”,没当回事!  


《望江亭》这部戏在北京的上演,立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吉祥、长安、广和……等大小远近的剧场礼堂,凡贴演张君秋主演之《望江亭》即告客满。站在剧场门前等票的人多了去了。哪怕熬到后半场能进去看一眼、听一耳朵,也能感到满足。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成天有人往家里打电话,本地的、外地专程来京的,戏迷朋友、业内同仁、想看戏,让给留票。在家看着大人们进来出去的接电话打电话,真是忙碌,接应不暇呀!新戏连演连满,一期又一期,一票难求。一是情节好看;二是有新颖别致、委婉动听的声腔曲调;三是演员的超人演技与艺术魅力,所产生的强大磁场、巨大吸引力,使得观众趋之若鹜、络绎不绝,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观看。同期在京也有剧院排演此戏,演了几场随即收官。


新中国建国初期,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精神面貌变化巨大,梅尚程荀,马谭张裘,李袁叶杜,等等等等,各领风骚、坐镇京城。只因为家父的艺术表现力进入黄金时期,演唱方法经多年熔炼,已大大区别于前人。既具有时代感,又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采。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创作灵感充盈。舞台风貌令观众感受到一股不同于前的清新气息。他《望江亭》的创作演出,充分展示了他不同凡响的超人才华。使他把对京剧艺术之美的诠释,达到更深的层面和新的、更加完美的高度。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更加引人入胜,悦耳赏心。给予观众的是耳目一新、沁人心脑、更加美好的艺术享受而引发轰动、受到追捧。如同掀起巨浪大潮,一时间“独守空帷”的旋律与“卖鱼呀”的仿张之声,随处可闻,满城传唱谭记儿了。随之,全国各地前来投师学艺之人、搬演《望江亭》之剧团,接踵而来。我父亲演出任务繁重,通常都是由他的琴师何顺信先生、张似云先生给学生们说唱腔,刘雪涛先生和徒弟吴吟秋给说身段说地方。都忙得不可开交,不亦乐乎。最后由我父亲听、看、排。她们学好回到当地即排出公演。都取得可喜的效果,演员提高了知名度,也提高了工资级别;剧团收入有了盈余。就连剧装厂都因此收获颇丰。


  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此剧拍摄成彩色电影戏曲片,发行到国内海外、港澳,又掀起热潮,反响极佳。可以说《望江亭》是誉满天下,盛况空前。张派之风席卷全国,势不可挡。到文革前的1966年,我父亲就已有来自包括京津沪、新疆青海、云南哈尔滨、内蒙福建……,东西南北中、各地40多名中青年演员,先后拜在他的名下,成为张派入室弟子,传承张派艺术。当时的优秀青年演员:杨秋玲、沙淑英、夏美珍、李玉芙……都给我父亲行了拜师礼;在当时,几乎所有唱旦角者,无论是专业还是戏迷,也不论是宗何流派的,均被父亲演唱的美妙声韵所感染打动,没有不会唱几段《望江亭》的;无不情不自禁,随口唱念几句张派的。可以说是团团有张派,处处闻张声。像张春秋、沈小梅、李炳淑……等等,都学习唱演了张派戏。

张派的叫响,绝非偶然,是历史的必然!早在30年代,我父亲16岁时,在选拔有希望的后继人才的活动中,被评为“四小名旦”之后,剧评就有曰:将来未必不会出现一个张派!这样的话语来评价他。对他的艺术前途已见端倪并寄予厚望!此公有识人之慧眼,果然被他说中,20年后张派真的形成了!


我父亲17岁受马连良先生之邀,随“扶风社”赴上海演出,一炮而红,受到上海观众的喜爱热捧。剧场见状,立即改以马连良张君秋并挂双头牌的醒目霓虹灯广告来吸引号召观众;搭班“扶风社”的几年中,受马先生影响很大,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艺业大进,有了自己的观众戏迷群,羽翼渐丰,为后来的展翅腾飞储备了力量。40年代,在王瑶卿先生,尚先生力主下,开始独立挑班、《起解会审》《金断雷》《大探二》《红鬃烈马》《刘兰芝》《汉明妃》《四郎探母》《霸王别姬》……都成了他的拿手戏叫座戏,一贴就满。声名大震,从此,一路高走,扶摇直上!到560年代,事实证明:他的路走的最长、他的成就最大、他攀登的最高。



成事需要契机!

     《望江亭》为张派艺术的崛起兴盛,树立丰碑的奠基石!

《望江亭》那是一部划时代而长演不衰的张派艺术精品!

《望江亭》整整一个甲子,立下了汗马功劳,彪炳千秋!



张派传人


有多少喜张学张唱张演张者从《望江亭》而来,众望所归,汇集在张派大旗之下。佳作频出,成就非凡。父亲以他超人的艺术天赋;优越的悟性和表现力;前辈大家的影响、教导、提携;长期的艺术实践,深厚的艺术积淀;对京剧艺术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巨大的创造能力和敢于创新的勇气与魄力。他承王宗梅,王尚梅程的戏尽都唱演过,并受到诸师青睐。他能集众家之长于一身而不生搬硬套、拘泥不化。父亲以他超人的创造能力,做到融汇化用。深厚的积淀使他的艺术探索显得事半功倍、得心应手、轻而易举。充分发挥以自己独有的风采,把京剧美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继梅尚程荀之后异峰突起,愈走愈高,创作多少张派新戏和编创出多少独出心裁、脍炙人口的张派新腔。在精于传统、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做出重大的突破开拓又富于特色;曲曲动听、段段精彩,美到极至,而又难学难唱。难于无不及又不过地掌握到恰到好处的表现程度。让观众看得舒服、听得舒服,致使京剧旦角演唱艺术达到前所未有、后人难以企及的新的高峰,成为京剧艺术宝库中的经典瑰宝;他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方法成为被声乐界誉为可与世界女高音媲美而予研究效仿推崇的民族唱法楷模。数十年来,多少新剧目引用了张派独创的声腔旋律!普通唱腔经他一唱即非同凡响,为人赞叹!这是多么的难于做到、多么的难能可贵!这是要有多么特高的天赋、具备了多么广博厚深的艺术底蕴才能做到的。独树一帜,水到渠成,张派创立。张派形成,有派有流;派是新派、流是大流。



张派再传人


60年中,爱张、迷张、崇张、学张、唱张、传张者在海内外比比皆是,不断发展壮大;文革之后的文艺复兴,张君秋成为京剧艺术界的领袖;张派艺术花开遍地。影响大而深,传播广且远。一切都是名符其实、自然形成!京剧旦角表演艺术进入张君秋时代,成为新一代艺术大师,竖起了又一座京剧艺术的丰碑!无可比拟。  这可真不是想想说说,或只是尽最大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更不要说超越了!




转眼已是一个甲子、
60年。斯人虽已逝,世人对它的崇敬怀念之心不减;对张派艺术美的热爱追求更盛!张派艺术方兴未艾,新花吐翠,群芳竞艳,四海飘香。至今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茁壮成长!张派艺术有着令人惊叹、超乎想象的广远而庞大的群众基础。人们完全是由衷自发地喜爱张派,所产生的学习动力,使得学习所付出的各种努力也非常之大。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张派人在张大师为我们开拓的艺术道路上追求奔跑。

 


张君秋是里程碑式的人物,是推动京剧艺术的升华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典范;张派大旗的竖起,为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辉煌增添无限光彩!

           

张派行天下,望江亭开创。

精妙绝伦曲,无旦不唱张。

六十载欣欣,声韵传荡荡,

花开遍地荣,四海皆飘香。

张派之经典,登高复仰望,

国粹艺术美,世代展芬芳。 


vb 写于201610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