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副中心”定位的重要筹码-龙岗三馆一城 丨CCDI联手Mecanoo 建筑事务所

 开心就好xfd 2019-01-26

#文章来源 深圳观筑#


深圳是一座带状的、速生的巨型城市,龙岗身处其中,并非中心地带。作为“城市定居”的区域身份,龙岗正在向“城市文化”的特征身份演进。


步入新时代的深圳龙岗,需要一系列大胆进取的综合文化设施,来替换和升级陈旧的都市语境。于是,在同一个地点同时建造四座大型文化设施,也成为龙岗区域重塑自身“深圳副中心”定位的重要筹码。


鸟瞰图 © 方健


在2011年,深圳龙岗市民文化设施举办了轰轰烈烈的国际竞赛,然后是漫长的讨论、修正、推翻、重设,终于在2014年开始正式的实施深化。这组以“时间”为轴线的纠结,与我们所需要打造的“空间”轴线一样,充满着层层纠结和自我思辨。曾经获得方案专家评审第一名的悉地国际,与提出新方案的Mecanoo建筑事务所,联手为龙岗带来了扁平、串联、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四座新建筑。



© 方健


三馆一城项目位于龙岗中心城,龙城广场范围内,北临龙翔大道和龙岗区政府,南临深惠路。总建筑面积达90000平方米,其中公共艺术中心13500平方米、科技馆16000平方米、青少年宫8000平方米和书城250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22500平方米。


三馆一城的建设以龙城广场为核心,通过地表增厚体的建设,实现该地区的空间融合,从而注入新的发展要素,带动整体城市发展。


建筑体量间的错动、挤压、互动 © 方健


东邻龙岗广场 © 方健


设计的亮点在于试图极大地尝试文化建筑与城市场所的种种依恋,并把对场地的考量拓展到更大范围的城市肌理之中。


这是一种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设计理念,将建筑理解为城市场景而非纪念性的躯壳。而作为场景的城市生活,没有什么比街道更为深入人心的了,于是,建筑的狭长体量被消解为一连串的类似街道的带状空间,配以局部的开合变化,以一种新奇的姿态释放着市民文化的能量。


总平面图


四座建筑由北至南分别为科技馆,青少年宫,公共艺术馆,书城。


出于使用时间和频率不同,四座建筑策划的出发点及定位不尽相同:馆一是目前深圳展示面积最大的以科学创新因子为题的科技馆,强调科学教育资源的共享,旨在为青少年儿童打造一系列科普公益课程。馆二为青少年宫,八千多平米的展示空间包含多个人文知识体验探索专区。馆三引进了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手段、以互动式、探索性观展模式激发青少年的设计创新思维,承担着创新艺术交流的职能。馆四则为公共性质的图书中心,承载着阅读和体验的双重目的,也是线下签售活动的重要基地。


俯视图 © 方健


分析图


从场地上看,这组建筑最大的设计挑战,在于从超长(410mx60m)的用地限制中,建立起自身的空间秩序。


狭长的基地地块西邻商业街区及客家围屋,东邻空旷的龙岗广场,南邻深惠路与地铁三号线,北侧与城市主干道龙翔大道相连

在这样“高密度”建筑群与“零密度”城市广场中间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空间逻辑组织仍需要反复琢磨。复合功能的土地利用不仅明晰了人群到达和进入建筑的方式,也衔接了建筑与城市的公共道路及交通。


公共艺术装置为建筑注入活力 © 方健


交织的人行动线模糊了城市场所的边界 © 方健


四座场馆的外立面没有一处是垂直墙面之时,便容易理解这组建筑希望跳出既有的静态环境、建立属于自身的文化秩序、同时又表达某种动态张力的美学意图。



通往下沉广场的阶梯 © 方健


设计的光影和陈设触动了建筑内部运动感 © 方健


转角自然过渡与窗洞口的完美契合 © 方健


公共艺术馆展厅 © 方健


空间的策划并非静态,场馆展览内容的不固定,加剧了设计的难度和运营的风险。针对未来使用人群的差异,使用时间及频率的不同,对空间需求和空间价值进行系统的整理,经济上才能降低能耗及运营成本,避免未来投资的浪费。


所以,最后呈现的虽是四座分立的建筑,但是它们相互连接、一体化运作的实质为不断裂变生长的城市文化功能提供了新的范例。


清水混凝土、黑色金属、木材间的交替重复营造干净简洁的室内空间 © 方健


倾斜的横向长条窗的打破空间的仪式感和稳定性,趣味性的划分给观者带来一种流动的“冲浪”感觉。全过程BIM设计保障了这座建筑必要的实施精确性。


自相闭合的公共流线成为新颖的空间法则。几座场馆的内部氛围充满着工业感,与色彩冲浪的外形气质形成强烈的对比。


通往展厅的主入口 © 方健


清水混凝土、黑色金属、木材间的交替重复营造干净简洁的室内空间 © 方健


立体表皮的不平行纹理增强了建筑形态的运动感 © 方健


从建筑表皮的建构看,几个建筑单体大小不同的形体外墙均采用的直立锁边板材为预辊涂的紫红色铝板, 0.9毫米厚,大约为330毫米宽,分线位置与内部混凝土的暗梁格栅相互契合,转角及大斜面处采用钢筋混凝土与GRC加直立锁边铝板幕墙,与窗洞口自然过渡。


西邻客家围屋 © 方健


这组文化设施已经成为深圳城市空间逻辑的新进组织者。与诸多追求稳态秩序的文化建筑相比,它们充满着“变量特质”,巨大的倾斜界面和交织流动的地上地下空间,共同属于深圳这座城市的未来。



平面图


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建筑师: 悉地国际

地址: 龙翔大道31号,龙岗区,深圳市,广东,中国

方案建筑师: Mecanoo 建筑事务所(Nuno Fontarra,Friso vander Steen,史艳)

执行建筑师: CCDI 悉地国际设计(张璐、罗冬凤)

建筑面积: 35822.0 m2

项目年份: 2018

摄影师: 方健

结构工程师: CCDI 悉地国际设计(刘金龙、卜红丹)

机电工程师: CCDI 悉地国际设计(旷磊,阮伟强,彭洲,罗潇)

建筑评论: 艾侠 @伴步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