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为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 点击收听「我们读诗」第1555期 ▼ 在敦煌名胜地听驼铃寻唐梦 作者:昌耀 是温暖的黄昏。远远的 铜锣钹的响鸣忽忽与月光一起从沙山背后 浮出。…… ——是谁们在那边款款奏着 铜锣钹呢?那么典雅而幽远, 像渔火盈盈…… 我拎着鞋袜,赤脚踏着流沙, 记起初临沙山时与我偕行的东洋学者 曾一再驻足频频流盼于系在路口白杨树下的 那两峰身披红袍的骆驼—— 美如江边的楼船…… 然而,是谁们奏着铜锣钹呢? 我猜想此刻在月下的沙梁那边 一定有人如我似的拎着鞋袜 沉吟着,审听着,在恍惚中期待着……
然而,那么富丽的,是谁们 在石窟那边款款奏着铜锣钹呢? 写作者 昌耀 诗人,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其出版的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2000年诗人过世后有《昌耀诗歌总集》行世。 何曦霞 崇尚自由热爱生活,喜欢阅读与朗诵,爱好唱歌及主持,心中充满诗情画意。理念:愿用声音诠释美好,用朗诵联系情谊。 文 | 方健荣 今天说“人类的生活”已经不奇怪了,时代发展到今天,按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人北岛一首诗来说,即是《生活》:网。人类是在又一个十字路口吗?我不知道,鲍勃迪伦说《答案在风中飘》,他也不能回答,但他却意外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如果在这无望的人类生活中有所意义,寻找精神的家园无疑是一条路,拯救灵魂也行。这些都是通过艺术手段才能做到的。而我以为,诗歌无疑是一根鲜绿的救命稻草,诗歌的重新回归,使人类生活焕发出光彩。诗歌确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人类还在,诗歌就不会亡。什么诗歌死了,文学亡了的论调曾一度盛行,但细加考究,人不能只剩下钱吧,只要人还需要一点点精神,就不能没有艺术,也必然会需要诗歌。因之,对于诗歌前途,我们应该抱有信心。 当人类生活如此复杂交融时,诗歌如何反映现实,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加深入的思考人类的出路。北岛的《生活》:网。一字之诗,概括了人类共同的生活真相。而类似在人类高度的诗,我又想到昌耀,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不得不为青海骄傲,看这首
《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1985.5.31)
这是一首小诗吗?非也,大,如果读过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就会理解,什么是伟大的孤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昌耀使千百年的孤独与纷扬思绪汇于一刻,一个瞬间,一个刹那,而又如此生动,揪心。而地球也凝固于此刻,时间、空间,一下子融合了。而全又是人类真实无奈的叹嘘,此诗具有人类整体性的高度,也有穿越时空无限绵延的力量。我就想,人类这么伟大的诗人,成长于青海,一点不奇怪,青藏高原是人类伟大的高地,而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都发源于青海,大山大河大情感,确是久居平原或城市里小诗人们无法领略的。而昌耀,还有那么多苦难垫底,终于使孤独的他在高原上“一人无语独坐”时,写出了青铜质地的高原诗歌。昌耀的诗歌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提炼和升华并光芒四射的呈现。人类生活丰富多彩,变成了一个万花筒,但如果没有一个站在全人类高度与人类意识的诗人,这种人类生活也是容易被忽略的。
昌耀的诗歌具有青藏高原般的奇崛高度,令我们幸运的是,在人类文化的高地圣地敦煌,昌耀依然留下了“富丽”、“庄重”的敦煌之诗,且看这首《在敦煌名胜地听驼铃寻唐梦》,是写一次游历,时间是黄昏,地点是鸣沙山沙漠上,反复提到了“铜锣钹”的响声,来自看不见的山那边,或远方?都不可知。但又是那么华美、庄严、无尽,令人浮想联翩,期待,向往。这就是作者偶遇中的敦煌,―― “然而,那么富丽的,是谁们 在石窟那边款款奏着铜锣钹呢?”――已经问了多次了?是的,谁们?这是天问一样的灵魂之语,但没回答。是的,这是在敦煌,在遥远的丝绸之路上,而石窟,从唐朝到如今,在遥远的历史中,这声音,犹如车轮碾压的人类的梦境里,其实一直奏着,永无休止。 但是,只有敏感如昌耀这样的大诗人,才可以听到,才可以对天地空旷的沙漠和人类作出这样自然而然的发问。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游历了,诗人与所有游历者区分开来了。 一个大思考者,当他走在敦煌的腹地,血肉灵魂已经洞彻了敦煌的博大,深远。犹如宇宙浑荒,星空浩瀚,而那声音,那发问,也只有浑厚博大的敦煌才实实拥有? 不过,一般过客永远也不会听到,也不会发问。 这也就是敦煌,这也才是诗人。 诗评人:方建荣 当代青年诗人,现为甘肃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青海石油文联第三届(2018~2023)作家协会副主席。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诗探索》《中国诗人》《诗潮》等30余家期刊发表作品。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中国年度精短美文》《中国散文大系》等50余个选本。曾获得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天津市鲁藜诗歌奖、甘肃黄河文学奖、首届敦煌文化奖等10个奖项。主编《大美敦煌》等19种文化(文学)图书,著有《天边的敦煌》《一个人的敦煌》等诗歌、散文集4部。 用最诗意的声音,唤醒最中国的记忆 总策划:张海龙 执行主编:陈智博 出品人:徐荣培 品牌支持:TOMIC特美刻 编辑团队:生力军新媒体小组 电台监制:熊丽 电台主播:新凯 读诗片头:秦原 音乐顾问:莫若铭 媒体伙伴:杭州之声 协作单位:人民摄影、杭州图书馆、杭州知联会 杭州市作家协会、杭州旅游形象推广中心 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 法律顾问:观韬中茂(杭州)律师事务所麻侃 知识产权:杭州市版权保护管理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