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石山,山西临猗县韩家场村人。1947年1月5日出生。1965年考入山西大学历史系,1970年毕业后,在汾西县任中学教员多年。1984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曾任《山西文学》主编,2007年退休。出版有传记作品《李健吾传》《徐志摩传》《张颔传》,散文作品《我觉得自己更像个卑劣的小人》《我比前贤路已宽》及长篇历史小说《边将》等著作三十余部。 编者按 《边将》,全书十五章,以明代为历史背景,以北疆某重镇为人物活动舞台,塑造了以杜如桢为代表的几代将领的形象。作品涉及了明代北部边疆的许多历史大事,也展示了边关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写出了边将们对国家的忠诚,也写出了他们感情世界的纯洁与坚毅。作品格调苍凉而雄浑,文字精练清爽,叙事舒缓而有节制,不经意间,处处有机锋在焉。短篇的框架,中篇的节奏,长篇的气势。它既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战争画卷,也是一部人性赞歌的爱情画卷。 《边将》书影 没有想到,过了70岁,还会写出这么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 若是个老干部,这么说,或许是自豪。我没这个感觉,有的只是惭愧,还有些许的庆幸。早年,我是写小说的。中短篇小说集,出过四五本。后来呢,真叫个惭愧,基本上退出了文坛,搞起什么现代文学研究,出过两三本人物传记。这在以小说论英雄的山西,只能说是旁门左道,在我,确也是无奈的逃避。 躲开了,怎么又回来了呢。说来真叫个事出有因,又天赐良机。 事出有因,是因了郭虎先生。 大约是我退休后的一两年,就说是2009年吧,郭虎先生刚当上或正当着右玉县的文联主席。未必是他的主意,总是领导上有这个意思,要写几本书,好好宣传一下右玉。其中一本,是为这个县上,一位叫麻贵的明代将军,写本传记。谁来写呢,算他聪明,一想就想到韩某人,于是便找到了家里。 写《边将》期间去陕西府谷县半山堡考察明代守边军堡 当时我正在写《张颔传》,没有答应,只是对写一个历史人物,还有点兴趣。大概是看出我的犹豫,第二次来时,郭先生掏出一叠钱,说县上一听是我写,就批下钱来。拿了人家的钱,就推不掉了。后来才知道,县上是认可了我,钱哪会这么快就批下,是郭先生自个掏腰包垫上的。正好这时,《张颔传》写完等着出版,便移师北上,写这位边关的名将。 按郭虎的要求,写上十几万字就行了。我不。不是说我多么负责任,是我觉得,我是学历史的,写传记上享有盛名,早年又写过小说,要写,就要写出个名堂。将来出版了,跟我的《李健吾传》《徐志摩传》《张颔传》,合称韩氏四传。至少也得写三十几万字。 这期间,病过一次,辗转病榻,半年之久。病好了,接着写。2016年春节前写完,书名《边将》,恰是36万字。一时高兴,便挑好的,在博客上挂了两三章。有麻氏后代指出,书中所写,侮辱了他们的先人。我一听就知道,肯定是自己的不对。当即道歉,同时声明,这个故事结构是我想下的,我将用这个结构,写一部纯虚构的长篇小说。正好这书稿,一度想改名为《麻贵将军传》,且做了几个速印本,便将一册寄给郭虎先生。表示我已完成县上交给的任务,至于如何处置,是县上的事,与我无关。 此事撇清,接下便是改写。 在京郊写《边将》赁居的房子里 改成小说,容易多了。先是素材,就大为丰富,加入明代名将马芳、刘焘、李成梁三人的战绩。主要人物的名字,全都另起了。弟兄三人,分另叫杜如松、杜如柏、杜如桢。这是取了李成梁三个儿子的名字,人家是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桢。就是这个杜姓,也是从李字上来的,一是有李字的一半,二是杜与李都是寻常树木,才能如松柏,如桢楠。三兄弟中,主要写老三如桢,怕有人与麻贵挂起来,便将如桢的岁数提前了五年。老三提前了,老大老二也都随着提前。只有右卫这个地名没有变,算是我对郭虎先生,也是对右卫的一个感念。谁再厉害,也不能说不准古代的征战之地,是在右卫吧。 改了两年多,总算是完成了一部纯虚构的长篇小说。前前后后,共用了9年的时间。 过去,每写完一部书稿,常会暗自欣喜,嘿,又是一部杰作。如今老了,不敢说这样的话了,敢说的只有一句,这是韩某人,此生耗费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且是长篇历史小说。 |
|
来自: 新华书店好书榜 > 《赵德发等沂蒙作家趣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