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盾为何不愿提及那段让婚外情人堕胎的“黑历史”?

 我家住在瘦狗岭 2019-01-27
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茅盾为何不愿提及那段

让婚外情人堕胎的“黑历史”?



文/晏凌羊


1


一直很想写写茅盾的婚恋,但一直有事儿耽搁了。从乌镇回来以后,这种心情就更加强烈了。

 

说真的,越是在当代享有盛名的民国名人越是不大好写,主要是因为找资料困难。

 

“为尊者讳”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如果一个名人能被后人建馆纪念,那么,他的“黑历史”大概率上也会被隐藏起来了。假设我们去参观名人纪念馆,是很难在里头看到任何有损其形象的记载的。

 

比如说,今天的人们讲起茅盾和他的妻子孔德沚,很容易得出这样的评价:


“茅盾先生和他的爱人孔德沚的爱情就是一个传奇。他们一生相互扶持、患难与共,但任你想也想不到的是一位文学巨匠的妻子却是一位目不识丁孤陋寡闻的女子。在他人眼里这两个不可能走在一起的人,最后可以白头到老。”

 

人们说起这段婚姻中发生过的插曲,至多就用“有过波澜”来代替。但实际上,那个“波澜”,可不是一般的“小波澜”。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和妻子孔德沚都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两家人还是世交,所以他们俩从小就被父辈定了“娃娃亲”。


茅盾的爷爷年纪轻轻中秀才后,孔家人曾把自家女儿的庚帖送过来,欲与之结亲,沈家拿着孔家小姐的“八字”给人看了看,结果看八字的人说孔家小姐“克夫”。这消息传到孔家小姐那里,她自觉嫁不出去了,就自杀了。

 

此事虽然不是茅盾的爷爷的错,但他一直觉得愧对孔家人,因此,就给孙子定下来了这门亲事。


茅盾的母亲起初还有点反对,后来听丈夫说可以要求孔家人不让孔德沚缠足、让她识字,这才放了心。

 

话虽这么说,但孔家人根本没当回事。他们依旧给孔德沚缠足,依旧不让她识字,甚至都没给她取个名字。


后来,“孔德沚”这个名字,还是茅盾给她取的。

 

茅盾之所以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要上归功于他的母亲。茅盾的外公是乌镇上有名的老中医,把茅盾母亲视为“掌上明珠”,所以茅盾母亲有机会好好读了几年书,明事理、有才干。

 

茅盾的父亲死得早,才34岁就去世了。茅盾的父亲死前,已卧病多年,他交代茅盾去拿一把钢刀,说想削手指甲,结果等茅盾拿了钢刀来,他却想用钢刀来自杀。茅盾的父亲自杀未遂,但不久之后,他还是死去了。

 

之后,茅盾的母亲一手拉扯着孩子们长大,让他们识字上学。

 

1916年,茅盾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后来迫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先就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同年,他和孔德沚完婚。

 

茅盾结婚前,他的母亲对他说:


“从前我预料你出了学校后,不过当个小学教员至多中学教员,一个不识字的老婆也还相配;现在你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不过半年,就受重视,今后大概一帆风顺,还要做许多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就不相称了。所以要问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对方未必允许,说不定要打官司,那我就为难了。”

 

茅盾当时觉得若是退亲,会给孔德沚带来比较大的舆论压力,而且已经去世的父亲也希望他娶了孔德沚,就没有再提异议。

 

▲茅盾的母亲和妻子


2

 

茅盾结婚那一年,才20岁。


茅盾结婚后,先是独居在上海,住在职工宿舍里,孔德沚则在家里跟着婆婆学习识字,后又在婆婆的支持下去到一所女塾读书(真是“中国好婆婆”),渐渐的也有了些文化基础。

 

茅盾在上海“发展”了四年,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可以在外租住一套房子了,就把母亲和妻子接到上海去居住,茅盾还把孔德沚送去上海爱国女校读文科。

 

1921年到1923年间,茅盾和孔德沚连生了一女一男。当时,国内政局不稳,很多青年加入了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中,茅盾也不例外,他入了Dang,几年后孔德沚也跟着他入了Dang

 

随后,茅盾先生被派去广州,协助毛的工作。跟毛共事一年多后,茅盾根据毛的建议去上海开展宣传工作。回到上海后,他白天做组织工作,晚上回家研究希腊、北欧神话和中国古典诗词。


孔德沚则在丈夫的带动下,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与很多女学生、家庭妇女、高级知识分子有来往,甚至还和宋&&龄、何香凝等交往,很受宋&&龄的赏识。

 

后来,为了能让丈夫安心写作,她回家做了家庭主妇。

 

1927年,革命形势发生变化。茅盾赴武汉工作,任军事学校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南昌起义前,茅盾想参加来着,为此他还将再一次生产的妻子送回上海,但后来因为他病倒了,没能去成南昌。

 

南昌起义失败后,茅盾失去了与Dang的联系。当时,他听闻妻子孔德沚因为摔了一跤而流产了,火速赶回了上海(据说当时一个地下Dang员躲在茅盾家避难,但他不照顾孕妇也就罢了,还让孕妇帮他挂蚊帐,结果孕妇就不慎摔跤了)

 

病中的茅盾上了被通缉的名单,哪儿也去不了,只好坐下来写作,于是,茅盾第一次以“茅盾”为笔名,发表了小说《幻灭》。


随后,他又完成了《动摇》《追求》,三部小说被称为“《蚀》三部曲”(乱世没有绝对的权威,被通缉对象还可以发表作品)

 

茅盾的好友陈望道来访,看他病恹恹的,就建议他去日本散散心。随后,茅盾就在好友的帮助下办妥了一切赴日手续,并与陈望道的一个叫秦德君的女学生同行。

 

这一“同行”,就惹出“事故”来了。

 

两人到了异地他乡后,同病相怜,走动得频繁了起来。没过多久,两人就同居了。

 

消息传到了上海,孔德沚一开始根本不愿意相信,后经证实后,痛哭不已。婆婆站出来劝她:“他会回心转意的。”


▲茅盾和秦德君的照片

  

3


茅盾的“回心转意”之路,走得比较曲折。

 

秦德君长相、学识都在孔德沚之上,算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早些年,她因提倡女子剪发与男女平等,被学校开除,后来入了Dang,还组织过学生运动、从事过秘密工作。

 

茅盾不是她的初恋,她之前有过几段比较惨痛的感情经历。

 

早些年,她参加了“中国少年学会”,寄住在《新蜀报》创始人家中。后来,她想去俄国学习,创始人就准备带她去找李大钊帮助。临行前,几个油腻中年男人为她践行,在酒桌上把她灌醉,同席的《新蜀报》编辑穆济波趁她喝醉以后,把她强奸了。

 

就这一次强奸,她就有了身孕,而那时她才十五岁。

 

没办法,秦德君不得已与穆济波同居,一共与他生育了两个孩子。后来,她有机会去到西安工作,就带着孩子跑了过去,但穆济波也跟了过来。

 

此时,曾经赴法留学的早期Dang员刘伯坚出现了,秦德君更加坚定了要离开丈夫的决心。

 

随后,她与刘伯坚相恋,并为他生下过一个女儿,可后来刘伯坚娶了别人,她只好把女儿托给了别人,准备远走日本,再经由日本去苏联。

 

▲刘伯坚后来于1935年在保护红&军长征时,死于流弹。


▲秦德君怀了刘伯坚的孩子后,因怀孕行动不便,曾由郭春涛扶着她上马,后来马受惊狂奔,秦德君坠马,好在母子平安,而这个扶马的郭春涛,后来竟成了秦德君的最后一任丈夫。


秦德君跟刘伯坚谈恋爱时,一直有名无分;跟茅盾在一起时,也是如此。

 

在日本同居期间,茅盾亲切地称秦德君是挽救他的“北欧命运女神”。他甚至跟她说,自己不爱妻子,要与妻子离婚,和她“永远在一起”。

 

大概是嫌东京太过嘈杂,茅盾带着“小三”秦德君迁居京都。


在那里,茅盾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虹》,并将稿子寄到上海,在报纸上连载。据说,这个书名也是秦德君提出来的。

 

19298月,秦德君怀孕了,回到上海做人流手术(那个年代上海繁华程度全亚洲第一,估计医疗水平也强于东京)。不过,她去上海还有一个目的,是找叶圣陶领茅盾的稿费。叶圣陶苦口婆心劝她不要当小三,还特意从茅盾的稿费中划出一部分交给了孔德沚。

 

做完手术后,因牵挂着茅盾,秦德君又返回了日本。

 

后来,日本也开始肃清红色分子的行动,茅盾和秦德君只好又回到上海,两人还一起去拜会了鲁迅。

 

鲁迅不知道他们俩的关系,还曾在日记中记为“茅盾携夫人来访”。据说,茅盾甚至曾带着秦德君看望了自己的母亲。

 

那段时间,秦德君又怀了茅盾的第二个孩子。

  

4


孔德沚是缠过小脚的女人,但她也受不了茅盾和秦德君的关系。她三天两头到茅盾“家”里哭闹,骂小三。秦德君呢,也逼茅盾离婚,并谎称孔德沚在外有情人。

 

茅盾的母亲也斥责茅盾说:“你自幼丧父,我含辛茹苦抚养你,教你诗书礼仪,现在你弃妻抛子,摧毁这个美满家庭,于心何忍!应该知道糟糠之妻不下堂。你应该回心转意,归家团聚,负起家庭责任,这才是正道。”

 

夹在三个女人中间,茅盾里外不是人,必须要做出他的选择了。

 

不久以后,茅盾对秦德君说,孔德沚要2000元做离婚费,两个孩子亦要归茅盾抚养,但是他现在手头拮据,希望秦德君能把孩子打掉,同时跟自己暂时分开四年,等他挣到钱后,再跟她结婚。

 

男人说这种话,回归家庭的意思已很明显,但秦德君天真地认为茅盾是真的有难处,真的想和妻子离婚,将来真的想娶她。


定好四年之约后,两人还去相馆照了张六寸的分手纪念照,作为四年后团圆时的信物。

 

秦德君当时跟丁玲的关系不错,丁玲提醒她这其中有诈,但她没当回事。

 

后来,当她等来“茅盾已搬回妻子住处”的消息后,她才惊觉自己受骗了。

 

万念俱灰的她,服下200片安眠药自杀,所幸被救活。


秦德君后来去了重庆,起初还多次与茅盾通信,茅盾起初也在信中跟她重申“四年之约”,可是后来却告诉她,他已经搬家了,却没告诉她新地址。

 

为了躲她,茅盾很快搬了两次家,她根本找不到他的身影,两人彻底失去了联系。秦德君一怒之下烧掉了茅盾的所有来信以及跟他的合影。

 

秦德君回到老家后,又嫁了两次。在重庆期间,她曾做过川军统帅刘湘的女参议官,后与刘湘的参谋长王心卫结了婚。婚礼举行得极为隆重、豪奢,轰动了整个重庆,像是故意做给茅盾看的。

 

四年之后,王心卫病逝,秦德君遇到了当初她怀了刘伯坚的孩子时,扶她上马的郭春涛。

 

这一次,她又一次当了郭春涛的婚外情人。直到1943年,郭春涛才和她正式结婚。

 

茅盾这边呢?抗战开始后,他们一家躲去了香港。香港也不安全以后,他们又逃去了新疆,后来又离开新疆去了延安。

 

一家人决定在延安长住,但茅盾后来被组织派去了重庆。

 


解放后,茅盾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而此时他的弟弟沈泽民已牺牲,女儿沈霞死于人工流产,女婿萧逸后来也在战役中牺牲。

 

孔德沚也想出来工作,就跑去找了周,周给她安排的工作是:照顾好茅盾同志。

 

▲建国后的茅盾


再后来,“十年浩劫”开始了,茅盾被要求“靠边站”,还被抄了家。孔德沚自始至终与茅盾站在一起,后来她糖尿病复发,卧床不起。

 

70多岁的茅盾只好跑前跑后侍候夫人。据说某天夜里,孔德沚翻个身就从床上跌落下来,茅盾想扶起她却扶不动,只好陪她坐着等天亮。

 

1970年,孔德沚去世;1981年,茅盾以85岁高龄去世。

 

大概是不敢面对婚外情那段“黑历史”,茅盾在回忆录中绝口不提秦德君。


他的回忆录,只写到1943年,可见他不想再说那个年份以后发生的事儿了,因为有些话实在不太好说。只是,秦德君那一段,是发生在1943年以前的,他竟也只字未提。

 

茅盾在写回忆录时,他的儿子执笔,曾问是否要写秦德君,茅盾说:“不提,只当这个人没存在过。”


茅盾后来对他的孙女说:“依照你奶奶青年时的工作能力和上进心,她是能干出一番事业的。但她放弃了,为了我们这个家,而放弃了。这么无私的奉献,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爷爷、奶奶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是我们有共同的信念和追求,我们互敬互爱,始终如一。”

 

秦德君其实后来有跟茅盾联系过的。


60年代初,她大概是过得并不好,想托人找茅盾和好并给茅盾写信,但茅盾没有理睬,还把信拿给孔德沚看了后,当面撕毁。

 

秦德君想请茅盾证实自己的Dang员身份,茅盾也没理她。后来,秦德君恼羞成怒,又写一封信来,威胁说要揭发茅盾,茅盾将此信给夫人看后撕毁。

 

据说,茅盾后来曾公开抱怨:“哪里是个德君,简直是个暴君。”

 

男人无法面对自己的黑历史,就很容易对曾经的情人感到厌恶。这也算是一种“恨屋及乌”了吧?恨自己,会打破他的自恋感,那就只能恨“情人”了。通过“恨情人”,他才觉得自己是无辜的、情有可原的,一切都是逼不得已的。

 

想必,所有出轨后回归了家庭的丈夫都恨不得当初的婚外情人能原地爆炸,然后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吧?对方曾经是你的海上明月,此时却成为你生命中避之而无不及的蟑螂。

 

茅盾对秦德君感到很恶心,秦德君又何曾想饶过他?19854月,秦德君年近80岁时,依然对茅盾的所作所为无法释怀。

 

她感知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便在香港《广角镜》月刊上发表了《我与茅盾的一段情》,于是,我们才知道了茅盾曾有过这么一段“黑历史”。

 

作家胡风在其回忆录《回忆参加左联前后》中,也对茅盾的这段婚外情作过简略的描述,也算是对秦德君的一个佐证了。

  

5


今天的人们讲起茅盾,可能并不知道他曾有过这样一段“黑历史”,但我们今天的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想爆名人的“黑料”。


我向来主张将一个人的成就、人品和情感分开来看,因为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物,不该被“求全”。

 

茅盾在文学上有多牛?他当时几乎已成为中国的一大文化旗手。韩寒曾经说茅盾、老舍的文笔很差,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韩寒说这话时,想必年纪还轻,老舍和茅盾小说中的厚重感,他那时可能没读明白。

 

当然,你要说茅盾的文学成就有多厉害,那也未必。


我们只能说,茅盾小说的主题和他的写作手法,很符合那个时代的读者趣味。《子夜》是1933年“罕见”的畅销书,差不多卖掉了两三万册,这在十个人当中可能只有一个人识字的旧中国,已经算是很了不起的奇迹了。

 

为了鼓励长篇小说创作,茅盾晚年用自己平生的积蓄创立了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当时,茅盾捐出来了25万,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五百万。

 

茅盾一生怀有革命主义理想,做事“小节上有出入,但大节总体不亏”,至于私生活,那是另外一个领域的范畴了。

 

秦德君虽然一辈子活得像个“小三专业户”,但她也是一个心怀革命主义理想的人。

 

1943年,和郭春涛成婚后,她就协助丈夫的“策反”工作,夫妻俩在策反工作中还是做出了不少贡献的。

 

1949514日,郭春涛和其他同志正在开会,让秦德君去取情报,结果秦德君走到门口,就发现丈夫和同志们有危险,遂急中生智与警察们大声吵架。郭春涛听到了声音,马上安排人员从暗道撤离,等警察冲进来时,已人去楼空。

 

敌人无奈,只得将秦德君押上车。在狱中,秦德君受尽严刑拷打,但始终未招一字一言,最后被判处死刑。好在,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天,解放军终于解放了上海,秦德君也最终被解救了出来。

 

临死也不出卖同志,这就是她的气节。

 

俗语说,一念一惊心。善恶有时候只是一念之间的事儿,每个人都有动善念和动恶念的时候,因此,人心才如此复杂多变。

 

若是将复杂多变的人心放到感情这片汪洋中,便能催生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海面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暴风骤雨


所有的婚内情和婚外情,不管开始时多么轰轰烈烈,结束时都是平平静静、无声无息。人们最终都会冷静下来,剥离情感的因素去考虑道德和现实,而最终,道德和现实总是能占据上风。


为什么?大概是因为道德和现实的内核更坚硬,而所有的情感不过是一时荷尔蒙作用的一种情绪吧。

 

作为旁观者,我们能从各种各样的情感纠葛中,看到当事人的自私和怯懦、不甘与激愤、无助与惘然,看到他们如何对待自己的“黑历史”和“白历史”,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贪婪与恐惧……而后,唯有一笑而已。

 

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儿,一想到原来那些被供在纪念馆里让人们瞻仰的人,其实也会犯错,也会成为“狗血剧”的主角,你就不会将他们无限“神化”。

 

当你知道他们其实也有惊有惧怕,有血有肉、有错有对,有哭有笑,有闪光点也有猥琐处之后,再回头看他们的人生成就时,你顿时会觉得他们的形象变得有温度了。


比如说,我喜欢金庸的小说,但不怎么喜欢金庸这个人。人和作品,我是分开来看的。一个名人“拼”的一面和“渣”的一面,我都是分开来看的。

 

每次对别人生出求全之心,就忍不住审视一下同样有美好一面也有黑历史的自己。以前很容易崇拜别人,现在觉得世间无完人,能以平等之心看待人,但不得不承认他人确实有令自己感到万分佩服的一面。

 

一个人看待另外一个人,大概也会经历看山是山(盲目崇拜)——看山不是山(知晓对方缺点和不足后,心生鄙薄之心)——看山还是山(理解对方有黑历史,但还是懂得欣赏对方的闪光点)这样一个过程吧。


作者简介:晏凌羊,女,云南人长居广州。拿了八千元高考状元奖励金才有路费上大学的贫家女,离婚后蜕变成励志单亲妈妈的畅销书作者,中国作协会员,多篇网络爆文作者,《羊城晚报》报道的“最懂女人心的暖心作家”,跳出体制的传媒公司创始人。在这个公众号中,她写了许多有趣、有料、有态度、有温度的文章,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