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喧嚣、遵循传统、回归自然, 中医让你更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一、天人相应 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这也是养生保健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必须随时随地顺应自然而摄生,各种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节律有序而稳定,机体则处于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若违逆自然,则各种生理功能节律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邪能力减弱,而易罹患疾病。而“改造自然”、“挑战自然”、“战天斗地”之类的思想和行为,在养生领域是不提倡的。 (一)适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阴阳变化,并且还要因人因地制宜,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以上是从春夏秋冬四季来说的。从更长远的时间段来说,人的一生,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要有不同的养生侧重点。从更短的时间段来说,在一天之内的早上、白昼、傍晚、夜间,人的阴阳气血的盛衰是不同的,养生的方式和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这是中医“子午流注”学说的内容,西医称之为“时间医学”。 (二)适应社会 1、感恩 历代养生家认为,人要想得到健康和长寿,就要对自然、社会怀着一颗感激之心,要明白离开了社会、离开了自然界,每个人都是不能独活的!每一个人都得依靠很多人和物质才能生存与发展。 2、乐观 无论何时何地,社会上都会存在利益的冲突,存在不稳定或不平衡的事件。这要求养生者能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看世界,而不能以悲观的、消极的态度看待社会。如果以悲观的态度看社会,天天都会生气,对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若是以乐观的态度看社会,保持心态平和,适应社会状态,积极乐观地生活与工作。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精神环境,有利于养生。 俗语所谓“知足者常乐”。古籍《养生要语》中的“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壮一壮。”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3、豁达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看我们怎样去理解去认识,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了。处理得好,坏事变成了好事,皆大欢喜;处理得不妥,落得双方都不自在、甚至反目,以这样的心情生活、工作还怎么会有好的人际关系,还有什么快乐可言?佛说:“烦恼即菩提(智慧)”,真的是这样,一点没错,谁能肯定百祸患非福根呢?本来很不悦的心情,因为自己这样豁达的一想,就会感觉风清月明挺清爽的了!豁达为人,豁达处世,于身心有百利而无一害。 4、修德——仁者寿 道者,宇宙人生的本源、真谛、真理; 德者,宇宙人生真谛的外在表现、表面现象。 譬如:太阳,东升西落、从来不迟到,这叫诚信;月亮,永远绕着地球转,这是忠诚;大地,承载、生养万物,而从不索取,这为博爱、无私。——此乃自然之德。 “仁者寿”,就人而言,符合上述宇宙人生真谛的正确的观念、思想、言语、行为就合德、就是“仁”。 “仁”者,志闲少欲,心安不惧,形劳不倦,气从以顺,皆得所愿,自会长命百岁。
二、形神共养 (一)形为基础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五脏生五神(魂神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悲恐),神需要大量的气血精微濡养;形体还是神的载体。所以,精气神出了问题,我们可以从五脏论治。 (二)神为统帅 神者,精、气、神也。乃形体的主宰,对人体起统帅和协调作用。故养生要以“养性”、“调神”为先。 (四)形神共养 “养形”,是摄养脏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有形结构。形乃神之宅,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具而神生,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是产生“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神乃形之主,为生命的主宰。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运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响。 故养神可以保形,保形亦可以养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 三、动静互涵 (一)在生理方面,人体存在动静结合的明显表现 世上万物,没有新陈代谢就没有生命的存在,人更是这样。而新陈代谢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它无时无刻都在不停地进行,所以说“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人体“动”的方面。但是健康长寿与“静”也密不可分。 中医认为,人必须时刻保持“松静自然、恬淡虚无”的状态,才能“真气从之”,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人必须克服躁动不安,而始终保持一种非常恬静的状态,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旺盛的新陈代谢。有了正常旺盛的新陈代谢,才具备健康长寿的基础。 (二)在心理方面,人也应该做到动静互涵 俗话说:“静能生慧”,就是告诉人们,人只有冷静下来,才能够全面深入地观察、发现宇宙人生的各种各样问题,才能够整体、综合地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最后才能恰到好处地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问题。这正如古代先哲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华文化也告诉我们,人只有先静下来,才能发现自己、认清自己,然后才能很好地去磨炼自己,才能披荆斩棘,造就伟大的事业和人格。 (三)在养生方面,人必须动静结合、练养相兼 人要健康、幸福安详,首先心态要平和、宁静。明代戴复古在《处世》中写到:“风波境界立身难,处世规模要放宽,万事尽从忙里错,一心须向静中安”。这里就告诉了人们,“静”对人生的安康极其重要。 新陈代谢所需的“松静自然、恬淡虚无”就是极致的“静”,“这种极致“静”,既是人类最好的养生保健的方式方法,也是人类最佳的健康状态。 但是,人们在静养的同时,还必须适当地运动和功能训练,才能保持阴阳的平衡、经络的通畅、气血的旺盛、脏腑的和谐,才能健康地生存与发展。
四、阴阳平衡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就人体形态而言,可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划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部分。如外为阳,内为阴。在外的皮肤为阳,筋骨为阴;在内的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就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及运动的态势而言。形体组织和阴精营血等,为有形的生命物质,属阴;阳气(包括元气、宗气、卫气及脏腑经络之气等)和神(包括神志、精神等),既是精微无形的生命物质,更是推动人体生命物质及组织器官的生化升发、运转不息,属阳。 正常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建立在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统一的基础上的。阴阳的平衡与偏胜、和合与衰离,是人体健与病、生与死的关键因素。所以调和平衡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则是中医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至高准则。“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阴阳各安其位,互助互化,平衡有序,方为养生之道。 五、惜精固本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生命之源,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御邪气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 后世医家将精、气、神合称为人身之三宝,故在养生中,中医学很重视保养精气以固先天之本。 要达到惜精固本之目的,一方面对性欲要有所节制,做到既不禁欲,也不纵欲。若纵情泄欲,可使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另一方面,精禀于先天,有赖后天水谷精气以充养,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惜精固本也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药食调补以壮其精,来达到养精保精之目的。
六、整体原则 中医养生保健强调全面保养、调理,养生所有技术和方法,都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在充分考虑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与自然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基础上,再制定相应的养生治疗计划。 整体原则要求人们顺应自然、适应社会、形神共养、全面调治、整体保健。 (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1、顺应和利用自然气候的变化;2、利用自然环境和地域条件。 (二)适应和改造社会环境 人不能改变社会,但社会因人而改变。所以,人必须适应社会,人必须不断改造自己,最后,社会因人的进步而进步。 (三)形神共养 中医养生保健,既要外养(形体)筋、皮、骨,又要内养精、气、神,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七、三因制宜 养生保健,也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就是根据四季、十二个月、十二时辰的变化,养生的方式和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 因人制宜,就是因人而异,这是中医养生的重点,是根据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摄生保健方法。 养生只有因人施养,方能有益于健康,达到养生之目的。譬如妇女有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生理周期特征,养生保健各有特点。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东、南、中、西、北”等不同的地域,选择适宜的养生保健方式。
八、综合调养 中医养生方法众多,不同的方法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层次,具有不同的效能。 养生应综合各种方法,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从机体全局着眼,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要避免出现过偏、失度。过偏、失度则失去了养生的意义,虽有延年益寿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湘西鹤州医派彭峥编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