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家長,究竟該打誰? 家長為什麼打孩子? 作家畢淑敏寫過一篇題為《孩子,我為什麼打你》的短文,開頭有一段文字:“有一天與朋友聊天,我說,我這輩子,從沒打過人……你突然插嘴說:媽媽,你經常打一個人,那就是我……”“那一瞬間屋裏很靜。那一天我繼續同客人談論很多的話,但所有的話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執地一問,仿佛爬山虎無數細小的卷須,攀滿我的整個心靈。面對你純正無暇的眼睛,我要承認:在這個世界上,我只打過一個人。不是偶然,而是經常,不是輕描淡寫,而是刻骨銘心。這個人就是你。” ——許多家長有過與畢淑敏同樣的經歷:從來沒有打過別人,但打過自己的孩子。 有一位小學教師對班上剛上學三個月的48名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是:挨過家長打的47人,其中有27人是被棍子、笤帚把、尺子等打的;18個孩子是被脫了衣服打的;25個孩子被父母擰過大腿和屁股;20人挨過腳踢;15人因犯了錯誤被罰不準吃飯。挨打的原因:23人是因學習上的問題;24人是因家長讓學鋼琴、畫畫、書法、外語而自己不想學或學不好;18人是因為淘氣或“不聽話”。 凡是打孩子的家長,往往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所有的理由都會歸結為:打孩子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即便是十幾年前震驚全國的打孩子致死的夏斐的母親,也有著一顆愛子之心,在吃穿方面從沒怠慢過孩子,總是盡力照料。她希望孩子將來出人頭地,篤信“孩子不打就不會好好學”。孩子死後她痛心地說:“我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材,由於採取了野蠻的教育方式,造成一場悲劇,在世人面前,我感到萬分羞愧、悔恨。”夏斐死後,其母飲恨自盡。 為什麼愛孩子反而會打孩子呢? “不打不成材”是我國很多父母信奉的一條古訓,這一認識的基礎:一是孩子是父母的,打自己的孩子天經地義;二是打孩子是家庭內部的事,“外人”沒有權利干涉;三是打孩子是為了孩子好,打孩子的父母沒有過錯;四是很多人都知道“打人犯法”,但是打自己的孩子是兩回事…… 事實上,這些認識都是家長站在自己的立場得出的結論,在他們眼裏,孩子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成人的附屬物。他們覺得“為了孩子好”時,並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許多家長從孩子被打後的暫時順從中嘗到了打孩子的“甜頭”,卻不知道孩子受到皮肉之苦之後心靈會產生怎樣的創傷。 打孩子打出了什麼? 自尊心受傷。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尊心會越來越強,打孩子會嚴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孩子越打越“皮”,甚至從破罐破摔、自暴自棄甚至發展到與父母對抗、頂牛。 撒謊。有的孩子懾于家長的壓力,表面服輸,內心不服,來個“好漢不吃眼前虧”,學會了見風使舵,看人臉色行事的不良習慣。一位母親領著孩子滿臉愁容地來找專家諮詢:“不知為什麼,我的孩子老撒謊。”專家撫摸著孩子的頭,慈祥地對他說:“我想你撒謊一定是有原因的,對嗎?”在專家的開導下,孩子終於吐露了真情:“我怕挨打。”原來只要孩子做錯了事,就要遭到父母的打罵。專家回答父母說:“是你們教孩子說謊的。”父母愕然。 仇恨。有的孩子挨了打以後,會產生絕望心理,可能會忌恨甚至報復家長。一位家長驚恐地說:“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他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隻短凳朝我扔來,險些砸在我的頭上。他還恨恨地說,‘走著瞧吧'過幾年再算賬!'想想兒子的話,我的心都涼了。” 暴躁。家長動輒打罵孩子,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經常挨打的孩子容易變得暴躁。當孩子與他人相處不盡如人意的時候,當他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攻擊行為。我們對少年犯的調查表明,他們比普通孩子更多地受到家庭暴力的傷害,有的孩子離家出走、浪跡社會、最終走上犯罪道路與家長的打罵不無關係。 喪失對父母的信任。父母動輒打孩子,很容易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個5歲的孩子挨了父親的打之後,指著父親說:“你有什麼本事?就會欺負小孩!” 孩子不打行不行? 上述打孩子造成的哪一種結果都不是家長所希望的。在絕大多數家庭中,被打的孩子沒有成材,棍棒之下也沒有出孝子,“打是疼,罵是愛”根本不為孩子所接受。古往今來許多家長教育子女的經驗教訓表明,打絕不是好辦法。如果您堅持說:“我打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那麼請不要一味地打孩子,也來“打打”您自己: ——您是否按照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教育孩子?孩子的幼兒階段,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同時也已經有了自主意識。當他們“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最好先考問自己讓孩子“聽”的“話”有什麼問題?是不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比如,媽媽一定要讓女兒學小提琴,可是孩子偏不去上輔導班,就為這,孩子幾次挨打。如果媽媽換個角度考慮,尊重孩子的意見,根據孩子的興趣培養他的特長,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後,或許完全不必對孩子大動干戈。 ——您打孩子是否有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當孩子出現某些不良行為的時候,“打”或許能夠讓孩子在壓力之下立即認錯、服軟,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果從孩子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循循善誘的引導、娓娓道來的教誨、以及對行為的強化訓練,讓孩子獲得的不是皮肉之苦帶來的消極被動的警醒,而是深嵌在心靈深處的如何做人的感悟。 ——您是否應該充多掌握些管教孩子的藝術?教育不可沒有懲罰,“打”是懲罰孩子的一種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比如用“自然後果”懲罰,用“剝奪”懲罰,用“刺激控制”改變孩子等等,或許會收到比打孩子好得多的效果。 …… 時常這樣“打”自己,把打孩子的勁多用些在自己身上,孩子免去了皮肉之苦和心靈創傷,家長也可以在“打”自己中不斷提高教子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本文原載《幼兒教育》2006年第4 期) 文章来源:关颖的博客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blog.china.com.cn: 80/guan_ying/art/8281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