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出差开会到凌晨,实在没有时间写太长的文章了,正好前两天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拿来和诗友们共享一下,问题是:江南山水图,如何作诗一首?顺便以此为例,说一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造境和写境是什么意思 关于江南山水的诗词老街写过不少,选几首请诗友们指正: 一、古体绝句 -拟古长干曲2首(步韵崔颢)
这是两首古体绝句,《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唐朝的诗人崔颢用这个古体写过几首绝句,崔颢诗如下:
诗意不用解释了,南朝民歌本来的风貌就是明白如话。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首用平声韵:塘、乡,第二首用入声韵:侧、识。 崔颢就是那个写《黄鹤楼》的大诗人。老街这两首是次韵诗(和原诗韵脚一样,次序也必须一样),“有狐在淇侧”用的是《卫风·有狐》的典故: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我的这首两首绝句所写当然是想象中的内容,此之谓:造境。 二、《望江东》 @老街味道
老街上面这首词不是次韵,是用韵(和原诗韵脚一样,但是次序不一样),可以比较一下黄庭坚原词《望江东·江水西头》
这也不是我眼中所见,当然也是造境。 三、五律-苏州印象 @老街味道 老街很喜欢苏州,多年以前漫步在细雨中的苏州山塘街上时,记得两边是小桥流水、翠竹红楼,桥下轻舟欸乃,远处烟雨朦胧,写过一首五律:
苏州的“二丘”介绍一下:苏轼当年来苏州游赏,有两个地方是必去的,一是拜访闾丘孝终,会会老朋友,叙叙旧情;一是去游览虎丘,欣赏名胜古迹,畅舒胸怀。他说过:“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为二欠事。”苏轼与闾丘孝终交往甚密,友谊深厚。苏轼还写过一首浣溪沙给闾丘孝终: 《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宋] 苏轼
说完二丘的典故,再说说老街的这首五律《苏州印象》,这真的是我眼中多见,亲身体会,此之谓:写境。 四、五律《过镇江·金山寺 》@老街味道
这首五律是我前几年自驾游去镇江(古时称为京口)时写的,当时分别游览了北固楼、多景楼、焦山、金山寺等 名胜古迹。后来驱车过润扬大桥,还专门找对岸的瓜州古渡,可惜没有见到什么痕迹。 《过镇江·登北固楼 @老街味道》
这两首五律当然是眼中所见,自生感慨,都是写境。 五、《选冠子 江南》 @老街味道
填词时要注意,一般相连的四字句经常是对仗的。例如:雾色山横,楼头雨润;舟桥掩映,竹柳参差;堂燕归春,驿亭呼酒;投鞭鹤唳,赌墅棋高;听鼓金焦,侣鸥江畔。不过这不是严格的要求,可对可不对。 老街的这首词是造境还是写境呢? 结束语 造境与写镜 老街的几首诗词都是以前的作品,有的是眼前所见心中所感,例如五律《苏州印象》、五律《过镇江》2首。有的是练习次韵或用韵时写的诗词,并不是真在江南游玩时所作。例如:《长干曲》 、《望江东》、《选冠子 江南》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 “造境”指虚构之境,“写境”就是写实之境。诗人所写景物,未必是眼中所见,此之谓“造境”。作者创作时一定要假设自己身处其境,才能做到 "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 在具体的作品中,造境和写境"二者颇难分别",例如老街的这几首词单单看作品,是分不出造境和写境的。唐朝柳宗元的绝句《江雪》,一般被认为是造境而不是写境。
@老街味道 #文化# 从杜甫的情诗《月夜》看 什么是诗从对面写来 古人作诗也有公式吗?一篇短文10分钟看懂起承转合 不思量自难忘 这首苏东坡的江城子您可能读的不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