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運動融入生活的每一天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運動的機會和條件往往被人們忽略了。居住條件的改善,更多的家庭住上高層,孩子連上樓梯的機會都沒有了;交通的發達、車輛的增加一方面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交通安全隱患。一些父母不放心孩子走路或者騎車上下學,要麼讓孩子乘車,要麼由父母接送。孩子越來越懶得走路……就這樣,許多孩子失去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的運動機會,除了學校的體育課和體育活動,很少自覺地運動。久而久之,越呆越懶。以致有的胖孩子多走點路、上幾層樓就氣喘吁吁。
我們曾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感覺自己運動量不足的孩子中,說自己“沒有時間”運動的高達70%,其次是“沒有合適的場所”和“沒有人跟我一起運動”。這兩方面的因素都達到30%以上。不可否認,沉重的課業負擔、體育設施欠普及、以及獨生子女家庭中,這三方面的原因的確是孩子們進行運動的客觀障礙。父母對孩子呵護過度,也是孩子運動的一大阻力。平時,孩子在家裏會受到很多限制。有的父母是怕孩子累著、摔著、碰著;有的是擔心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受欺負;還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學習挺累的了,有點時間就讓孩子歇著或者睡覺;也有個別父母甚至在孩子不願意上體育課時向老師給孩子請病假……父母的態度和做法使孩子產生了對運動的忽視甚至抵制,更談不上自覺運動了。
如果在主觀上把體育運動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時間可以擠時間;沒有合適的場所,可以創造場所;沒有人來跟我玩,我可以去找人玩……如此看來,運動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難事。關鍵是父母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為孩子提供運動的條件,幫助孩子養成自覺運動的習慣。
⊙挖掘家裏的運動資源
住高層的家庭未必天天爬樓梯,但是可以利用這個條件在週末、在節日裏,大人和孩子一起“拒絕電梯”,有了一定的基礎時,還可以來個爬樓梯比賽,這是個絕好的運動項目;有的居住小區沒有能運動的條件,可以選擇在自家陽臺上進行鍛鍊。比如玩啞鈴、頂球、套圈、飛標等等;利用床舖代用墊子,做收腹舉腿,仰臥起坐、壓腳腕、劈腿等活動;利用墻壁、窗臺做些壓腿、壓肩、靠腿、踢腿等練習等等。
⊙運動與遊戲結合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遊戲有很多體育價值。他把遊戲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室內遊戲時期,即用玩具玩耍的時期,直到五、六歲;第二個階段轉向室外活動性遊戲,開始對同伴和集體遊戲發生了興趣;一直延續到十一二歲;第三個階段遊戲已經有了更嚴格的集體形式,並逐漸成為競技運動的遊戲,這種遊戲已經具有一定的體育目的和體育規則。事實上,這樣的遊戲成為兒童體育的重要內容。給孩子遊戲的機會,孩子們在自己喜歡的遊戲中,跑跑跳跳、追追趕趕就可以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
⊙在家務勞動中運動
對城市的孩子來說,在學習之餘從事一些家務勞動同樣能有運動健身的效果。比如掃地、擦地、收拾物品可以活動上肢;上街購物的同時也是散步,經常手提重物可以增加臂力等等。培養孩子養成勞動的習慣,經常在勞動中出點力、出點汗,能夠增強身體的代謝功能,促進體格發育。當然,家務勞動可以進行身體運動,但不可代替體育運動。
⊙見縫插針,一舉多得
孩子平時在家裏寫作業累了,或者寫完作業之後,總要休息休息,換換腦子,許多孩子選擇了看電視,或者坐著、或者躺著,身體依然處於靜態。其實即使是看電視,也可以讓身體動起來:伸伸臂、扭扭腰、踢踢腿、用啞鈴練練臂力、單腿站立練練平衡力、做蹲起練習健美腿部和臀部……在相同的時間幹不同的事不是不可能:當背外語、背課文的時候,未必正襟危坐。轉轉脖子、散散步……不會影響記憶效果。哲學家黑格爾說:“散步的時候,常常可浮現出奇妙的想法,我經常帶著筆記本去散步。” 詩人歌德說:“我最寶貴的思維及其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在我散步時出現的。”
⊙讓運動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運動與吃飯、睡覺一樣,是人的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關係到家庭生活的品質。著名科學家居裏夫人非常重視孩子的體育鍛鍊。她在自己家的庭院裏豎起一個鞦韆架,每天兩個孩子做完功課,居裏夫人就讓他們到這個運動場去鍛鍊。有時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她還跟孩子一起騎自行車,帶他們到江河裏去游泳。兩個女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事業都有所成就。運動形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全家人在參與體育運動中放鬆精神,感受休閒的樂趣,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會從中受益。
其實,只要腦子裏有了運動這根弦,每個人都能想出見縫插針、一舉多得的運動辦法來。為了您和孩子的健康,為了提高生存品質,讓運動融入生活的每一天!
(作者:關穎)
文章来源:关颖的博客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blog.china.com.cn:
80/guan_ying/art/3486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