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恒星光谱

 心容乾坤 2019-01-27
赫罗图的横座标是光谱  的型态,依照温度的顺序由左向右依序为O、B、A、F、G、K、M等类型,是由哈佛大学天文台发展出来的,所以称为哈佛分类法。1894年,哈佛大学天文台开始对恒星光谱作有系统的分类,在安妮·坎农的主持下,经历了40年时间,到1934年共分析了数十万颗恒星的光谱,编纂成10册的亨利·德雷伯星表及其扩充星表,并发展出现在使用的摩根-肯那光谱分类法。
类型
温度
约定的颜色
看见的颜色
质量
半径
亮度
氢线
主序星的比例%
30,000–以上
蓝色
蓝色
20~M☉
30 R☉
1000000L☉
0.01
10,000–30,000 K
蓝到蓝白色
蓝白色
5~20 M☉
8 R☉
10000 L☉
一般
0.02
7,500–10,000 K
白色
白色
2~5 M☉
4 R☉
100 L☉
强烈
0.6%
6,000–7,500 K
淡黄的白色
白色
1.2~2M☉
1.4 R☉
5 L☉
一般
2%
5,000–6,000 K
黄色
淡黄的白色
0.8~1.2 M☉
1.1 R☉
1.1 L☉
3%
3,500–5,000 K
橙色
黄橙色
0.4~0.8 M☉
0.5 R☉
0.01 L☉
十分弱
8%
2,000–3,500 K
红色
橙红色
<0.4 M☉
0.1 R☉
0.0001 L☉
十分弱
82%
质量越大,恒星数量越少。质量越小,恒星数量越多。宇宙中普遍的是小质量恒星发出的的微弱光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