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罗图的横座标是光谱 的型态,依照温度的顺序由左向右依序为O、B、A、F、G、K、M等类型,是由 哈佛大学天文台发展出来的,所以称为哈佛分类法。1894年,哈佛大学天文台开始对恒星光谱作有系统的分类,在 安妮·坎农的主持下,经历了40年时间,到1934年共分析了数十万颗恒星的光谱,编纂成10册的 亨利·德雷伯星表及其扩充星表,并发展出现在使用的摩根-肯那光谱分类法。 类型 | 温度 | 约定的颜色 | 看见的颜色 | 质量 | 半径 | 亮度 | 氢线 | |
---|
| 30,000–以上 | 蓝色 | 蓝色 | 20~M☉ | 30 R☉ | 1000000L☉ | 弱 | 0.01 |
---|
| 10,000–30,000 K | 蓝到蓝白色 | 蓝白色 | 5~20 M☉ | 8 R☉ | 10000 L☉ | 一般 | 0.02 |
---|
| 7,500–10,000 K | 白色 | 白色 | 2~5 M☉ | 4 R☉ | 100 L☉ | 强烈 | 0.6% |
---|
| 6,000–7,500 K | 淡黄的白色 | 白色 | 1.2~2M☉ | 1.4 R☉ | 5 L☉ | 一般 | 2% |
---|
| 5,000–6,000 K | 黄色 | 淡黄的白色 | 0.8~1.2 M☉ | 1.1 R☉ | 1.1 L☉ | 弱 | 3% |
---|
| 3,500–5,000 K | 橙色 | 黄橙色 | 0.4~0.8 M☉ | 0.5 R☉ | 0.01 L☉ | 十分弱 | 8% |
---|
| 2,000–3,500 K | 红色 | 橙红色 | <0.4 M☉ | 0.1 R☉ | 0.0001 L☉ | 十分弱 | 82% |
---|
(质量越大,恒星数量越少。质量越小,恒星数量越多。宇宙中普遍的是小质量恒星发出的的微弱光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