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喝热水,能养生治百病?中医院专家这样说!

 fjianru 2019-01-27

 

“饭要趁热吃,汤要趁热喝”,在许多中国老百姓看来,热水似乎就是一剂神药,只要有人身体不舒服,不管是感冒发烧,还是肚子疼、拉肚子,或是女性经期痛经,都会有人叮嘱一句“多喝热水”,仿佛热水无所不能。

那么,“喝热水”真的有这么神奇吗?相信大家心中也存着疑问,今天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


Q1

水对我们的身体有多重要?



人们常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是水做的”,每个成年人体内的水分含量大约占到体重的75%。水对维持人体正常的消化、内分泌、新陈代谢等各项生理功能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水促进液体循环,辅助消化,协助人体输送营养成分,排出代谢废物;水还能帮助人体调节体温,保持体温平衡等等。总而言之,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


Q2

喝热水对人体有什么益处?

 


想要知道喝热水的好处,应该先明白常喝冷水的坏处。

水的性质偏阴寒,适当提高水的温度,能平衡水的寒凉之性。经常饮用凉水或冻饮,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引起胃肠不适。炎夏时很多人习惯通过大口大口喝冷饮来解渴,长久为之,则易造成脾胃虚寒,形成虚寒体质,出现怕冷、手足不温、脘腹冰凉的症状。

现代医学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喝凉水与肠易激综合征、胃肠炎的发生有关,尤其一次性大量摄入冻饮,胃肠道突然遭受强烈的冷刺激,毛细血管收缩,平滑肌痉挛,很容易引起胃痛、胃胀、腹痛、腹泻等不适。

中医认为脾胃为中土,胃主受纳,而脾主运化,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温饮入胃则有温煦中土阳气的作用,有利于胃腐熟水谷,及脾运化水谷、产生精微营养物质,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生理功能。



另外,热有升散的特性,不止热水,温热的食物都有一定的温中散寒、温经通脉的功效,尤其适合虚寒体质的人群,并在某些寒性疾病的治疗中起到辅助作用。比如风寒感冒,可以喝热的姜汤驱散风寒,中医用治外感风寒的一条经典名方——桂枝汤,在服用方法上也强调要喝热稀粥来辅助发汗解表。女性月经期间出现小腹冰凉、痛经、怕冷的朋友也可以通过饮用热汤、热的红糖姜茶来缓解经期的不适。

 

Q3

热水和常温的水哪个更好?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体胃肠道的温度约37.5-38℃,对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常温也称为一般温度或者室温,一般定义为25℃,比胃肠道的温度低。当人饮水或进食后,摄入的饮食物需加工到合适的温度才能被身体利用,而饮用温度适宜的热水一方面可以为人体提供热量,另一方面能提高消化酶的活性、促进胃肠蠕动,从而更利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对于一般人而言,平时饮用温热的水较之常温水更符合保健的理念。

 

Q4


常喝高温度的水对食道有影响吗?



“喝热水”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但并不代表水越热越好。有不少朋友喜欢喝烫的水、或刚煲好的粥、汤,这些都属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并不利于我们的健康。

喝水时,水需要经过我们的口腔、食管,然后到达胃部。我们的口腔和食道粘膜非常的娇嫩,能耐受的高温一般在50-60℃。而由于食管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及口腔,当我们喝烫水、吃烫食时,往往因为怕烫到嘴,会赶紧咽下去,这个时候食管粘膜很容易被烫伤。食管粘膜在反复受到高温的刺激过程中,容易引起慢性损伤和炎症。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经过相关的研究后,正式提出过热的饮品可能增加食管癌的患病风险,并将温度超过65℃的饮食物列入致癌物2A类,呼吁人们要警惕高温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Q5


喝水究竟要喝什么温度的水?



对于一般人而言,饮用35-40℃的水最为适宜,因为这与人体内环境的温度相接近,让胃肠道更舒适。怕冷人群可以选择饮用温度稍高的水,但最好不高于50℃。饮用中药时,大部分中药汤剂也都建议采用温服法。而有祛风散寒、温里祛寒功效的中药,或部分补益药、活血行气等功效的中药汤剂则通常建议热服以助药力。

平素常有口干咽燥、眼睛干红、小便发热、小便黄、大便干结等症状的热性体质朋友,则适合饮用温度稍低的水,一般以25℃左右的常温水为佳。而患有热性疾病的朋友,如中暑、肠热便秘等,中医师也常常建议服药时需放凉再服,以助于消暑、清热。虽然临床上也有热药冷服或寒药热服的特殊情况,但对于饮水一事上,朋友们参照以上服用中药的一般规律即可。

 

Q6


一般人每天需要喝多少水?



为了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约需要摄入2000-2500ml的水,除去餐饮中的水分,我们每天需要另外饮用大约1000-1500ml的水,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但事实上,每个人由于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不同,饮食结构和运动量不同,饮水多少往往因人而异。

摄入适量的水对维持人体的体液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饮水过多会增加心脏和肾的负担,并由于利尿的作用,使体内重要的电解质随着尿液丢失。尤其心、肾功能差,有颜面、肢体浮肿症状的朋友,需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每天的液体摄入量。如果平时出汗多或饮食中蔬菜、水果比例低,较少饮汤、喝牛奶的朋友,则应当适量增加日常饮水量,但一般不宜超过3000ml。如果体液丢失过多,如严重腹泻的患者,除了存在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还会伴有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光靠喝水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供稿:治未病中心 成杰辉 罗翠文)



【医生名片】


1.成杰辉 主任中医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健康管理工作委员会常委


擅长: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养,

秋冬季节膏方调补,

中医养生保健指导,

尤其善于运用中医体质辨识,

指导日常健康调理及疾病预防调护。


出诊:周一、三下午,周四上午,周一夜诊


2.罗翠文 医学硕士



擅长:

综合运用食疗、中药、针灸、刮痧、拔罐等

特色疗法进行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疾病调理,

尤其擅长体虚感冒、胃肠不适、月经不调、

失眠早醒、肥胖、痤疮等人群的综合调治,

以及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辨识和个性化调养。


出诊:周五下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