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封建历史上,出现过上百位帝王。这些帝王拥有天下最高的地位,掌握着天下最高的权利,是自己身处的那个历史时段中绝对的主角。这些帝王们现在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被后世人点评,每个帝王都有自己的特点,众说不一。但是相同的是,不管是被大力赞扬的明君,还是饱受批判的昏君,机会每一个人都有着正反两面的评价。明君有明君的过错,昏君也有昏君的作为。我们今天说的这位也是一样,历史评论者们对他同样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人说他了不起,为国家、为历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有人说他刚愎自用,对朝政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属于昏君一类。那么是谁呢?就是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这位嘉靖皇帝,不光被评论者给出了截然相反的两个评价,还因为一些特殊的嗜好,和自身性格的矛盾性,被许多人称为最“奇葩”的一位帝王。那是为什么呢?听小编为您慢慢道来。 在朱厚熜之前,在位掌权的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这位朱厚照在位期间,南方发生了一场叛乱,在战争将要结束的时候——请注意是“将要结束的时候”,朱厚照突然决定“御驾亲征”,到前线去指挥打仗。但是朱厚照准备出发的时候,叛乱几乎已经平息了,根本没有大仗可打。到了朱厚照到达江南之后,更是只用游山玩水就行了,不用操心战争的事情。这位朱厚照长期在北方生活,来到江南之后,在这里看不尽的美景环绕之下,一待就是一年的时间不说回朝,所有朝中大事都被压在案头无人处理。最后在大臣们的联名劝说下,才终于决定告别美景,结束“休假”回京城继续做自己的皇帝。 在回去的路上,意外发生了。在经过镇江时,朱厚照想要坐小船捉鱼,身边随从怎么劝都不听,只能由着他去。过了一会,还真捉到了不少,但是在收网的时候,小船发生了晃动,终于把他也晃进了水中。身边太监、侍卫赶紧下船去捞,总算没有当场淹死。大家把朱厚照捞起来之后,发现呛了几口水,其他并无大碍,所以都把心放到了肚子里,连他自己也没当回事。但是没想到落水这一阵,还是有水呛到了他的肺部,引发了感染,以至于发展成了很严重的肺炎。加上路途中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回到京城之后,朱厚照已经命垂一线了。回京之后,在太医的治疗下,朱厚照虽然没有当时就死,但是身体始终没有痊愈,3个月后,终于一命呜呼了。临死前留下遗言,说让把自己的意思转达给太后,天下大事,和内阁大臣商议就好了。大家可能会想,作为皇帝,临终遗言不是应该说让身边大臣好好辅佐自己的接班人吗?或者要没有接班人的话,也应该在临去世前指定一位啊!这位正德皇帝怎么没说这样的话啊?这也正是问题所在,因为朱厚照之后,没有可以指定的接班人,因为他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弟兄,所以才让太后和内阁大臣商议。 这下太后和内阁大臣们都慌了,只能把即位人选扩大到宗族之中寻找,首先考虑的是朱厚照的亲伯父和亲叔叔,也就是上任皇帝的两个亲弟兄。朱厚照伯父已亡,没有子嗣,所以不能考虑。他的叔叔也已经过世,但是却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朱厚熙已经过世,二儿子朱厚熜仍然健在,而且同样是掌握权力的大王。所以这就找到人选了,也不用担心“选择困难综合征”,因为关系最近的只有这位了。太后当即拟定懿旨,命令朱厚熜承袭帝位,并且昭告天下,宣布了新皇即位。 那么这和他被称为“奇葩”有什么关系呢?是因为一个“礼”字。朱厚熜接到太后懿旨时,年龄只有14岁,但是这位小小年龄的朱厚熜,却对朝中大事的礼仪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和人讨论什么祭祀啊、皇帝出行啊、祭天、祭祖之类的礼仪排场。在接到太后懿旨之后,朱厚熜首先就对自己入宫的程序和路径在心里有了计较,等到内阁大臣杨廷和率众来请的时候,朱厚熜对自己进宫的路径提出了质疑。原来杨廷和安排的路线是,请朱厚熜从东华门进宫,暂时居住在文华殿,再选择良辰吉日举行登基典礼,这一切安排,都是按照皇太子即位的礼仪来做的。朱厚熜当即提出异议,说自己虽然是继承皇位,但身份并不是皇太子接位,所以不能按照后辈接前辈班的规矩入朝,要不然自己这位先皇的堂弟,岂不是平白矮了一辈吗?杨廷和没想到这位年少的新皇,竟然对这些就连自己都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清楚的礼仪规矩这么熟悉,在新皇提出异议之后,不能作答,只好请示太后,太后又在咨询了朱厚熜自己的意见之后,才下令更改了路线,让朱厚熜从大明门进宫,居住地也从文华殿改到了奉天殿。 后来让这位皇帝身上“奇葩”标签越贴越紧的,也和这项特殊爱好有关。朱厚熜当了皇帝之后,对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更加熟悉了,对这些礼仪也更有了深入的研究,可以说只要有大场面,没有一项能难得住他的。这时杨廷和请旨,说要给驾崩的朱厚照上谥号,然后朱厚熜自己的生父、生母也应该追谥。他的意见是,朱厚熜以叔伯兄弟的身份得继大统,应该当做被过继给先皇(朱厚照的生父,也就是自己的伯父)的儿子一样,尊朱厚照之父为“皇考”,自己的生父为“皇叔考”。说白了,也就是自己的生父,突然在自己当了皇帝之后,变成自己的叔叔了,自己也突然变成自己伯父的儿子了。 那嘉靖皇帝自然不答应,您想,就连入宫路径都非要和大臣掰扯清楚的朱厚熜,怎么能错过这样一次发挥自己强项的机会呢?于是就真的因为这件事情,和持反对观点的朝臣弄到了对立面上,并且最终导致杨廷和在他心中的地位下降,被削职为民。朱厚熜当了皇帝,自然说话很有分量,再加上自己对这样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又热衷于这类事的辩论,所以自然能“打败”杨廷和。但是作为一朝皇帝,竟然因为这样的事情和大臣们“开战”,落得个奇葩的称呼,也真是不为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