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大寒地不冻,惊蛰地不开”,老祖宗谈“倒春寒”?准不准

 明春日月 2019-01-27

现在很多人看天气,大概都是从手机上吧,这让小编想起小时候看天气预报的经历,那个时候天气预报是人们唯一的出门指南,小编还能从天气预报上听到一些时兴的歌曲。

但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在天气预测技术不发达的古时候,或是有的不看电视的老人,他们是怎么预判天气的呢?毕竟天气对于农业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很简单,人们将一些大概的天气变化总结在俗语里,或是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换,来判断接下来应该随着天气做些什么改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句俗语,就属于上述的情况,“大寒地不冻,惊蛰地不开”,准不准?老祖宗说的是大寒的时候如果大地还未封冻,那么惊蛰的时候大地也不会适合农作物生长。

大寒这个节气作为一年的收尾,是天气最冷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会选择待在家里,但也有特殊的情况,也就是大寒这天没有一年的其他时候冷。

虽然这种情况让人们出门不用再裹得特别厚,但对农民来说,着实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大寒的时候不冷,来年就有得受了。

因为这代表惊蛰的时候,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惊蛰是一年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一词来源于昆虫,冬天的时候昆虫入冬藏伏土中,而惊蛰的时候,天上的春雷就会惊醒蛰居的动物。

而“倒春寒”也就是说,在春天的时候,原本回升的气温会突然降下来,让人猝不及防,人们可能会患上感冒,而农作物就得遭更大的罪。

大家都知道,人们之所以会选择在春天播种,就是因为春天的气温适合种子的发芽,而且一般来说,春天的时候慢慢升高的温度,也方便种子进入下一阶段的成长。

但要是在种子还在“摇篮”中的时候,温度突然下降,这就像在大冬天,不给脆弱的婴孩穿棉衣一样,一不小心,发芽的作物就可能被冻死。

古时候的人们可没有现在那么先进的种植技术,他们对“倒春寒”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种子被冻死,来年的收成也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到后来,人们将不冷的大寒和寒冷的惊蛰联系在一起,总结在这句俗语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想在大寒时就提醒自己的子孙,提防“倒春寒”的现象,就算是不能解决,也可以改变下原本的作物种植计划,防止出现收成养不活全家人的情况。

而到了现在,人们已经不用担心“倒春寒”的现象了,抗寒品种的研发、温室的建造、有效的田间管理,都会环节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从而使粮食的收成保持在正常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