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为人知的秘密:曾国藩如何反败为胜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1-27

读一流书,做一流人!

文 | 逆袭大师(经作者授权发布)

曾国藩能在政治危机面前,躲过诸多劫难,并游刃有余,凭的全是他那刚柔并济、方圆兼备的处世哲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有着谜一样的人生。他一介儒生,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一个好的管理者,首先要能够管理好手下的人才,发挥出他们最大的作用。在曾国藩看来,「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广收,就是广泛招揽人才;慎用,就是仔细考察,通过多加培养和教育,合格了就加以重用;勤教,就是多教育、培养人才;严绳,就是培养、选拔时要有严格的标准。

用人-打造和谐团队

管理人才除了要有严格的标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先了解人才,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有区别性地管理人才。

刘铭传生长在民风强悍的淮北平原,自小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豪霸之气。后来,他在乱世中自己拉起了一支队伍。李鸿章奉命组建淮军时,将他的队伍募入淮军,命名为「铭军」,并给「铭军」装备了洋枪洋炮等近代武装。这支队伍为李鸿章建立功业出了不少力,但对于刘铭传的骄傲狂妄,李鸿章也着实恼火。后来,曾国藩借用淮军「剿捻」,李鸿章就把「铭军」拨给了老师,希望曾国藩能够薰陶、管教一下刘铭传。

在「剿捻」过程中,刘铭传军与另一名悍将陈国瑞军发生了争斗。事情发生后,关于怎么处理,曾国藩犯了难。不处理吧,于事不公,双方都不能平心静气,今后还会内讧;处理吧,这是李鸿章的属下,且刘铭传有勇有谋,又有洋枪洋炮,今后自己还要倚重他。后来,曾国藩想了个万全之策,就是对刘铭传进行了严厉斥责,嘴上说得狠,但对其过失不予追究,使他心生畏惧。这一招果然管用,不久,曾国藩就调「铭军」独自赴皖北去作战了。

刘铭传固然桀骜不驯,却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只要驾驭得当,就可以让他多发挥打仗的才能。

而在处理同一事件的另一个当事人陈国瑞时,曾国藩成功收服了陈国瑞,使他死心塌地地跟着曾国藩拼杀疆场。

陈国瑞没读过书,性格耿直、倔强、暴躁,但打起仗来异常骁勇。他不仅敢打仗、会打仗,还总能以少胜多,临阵决断又有谋略,是个性情中人,喜欢听人讲《孟子》,对那些名儒很尊重、亲近,既不好色又不贪财。他十五岁时,在家乡湖北应城投了太平军,后来又投降清军,几经辗转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曾国藩知道,只有让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后有效地使用他。

于是,曾国藩拿定主意,先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继而历数他的劣迹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当他灰心丧气、准备打退堂鼓时,曾国藩又话锋一转,表扬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贪财等优点,称赞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因莽撞而毁了前程,使陈国瑞又重新振奋起来。紧接着,曾国藩坐到他面前,像平时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给他立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抗令这三条规矩,一番话说得陈国瑞口服心服,无言可辩,只得唯唯退出。

但是,陈国瑞禀性难改,一回营就照样不理睬曾国藩所下的命令。见此,曾国藩马上请到圣旨,撤去陈国瑞军职,剥去黄马褂,责令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告诉他再不听令就逮捕查办。陈国瑞只好表示听曾国藩的话,率领部队开往指定地点。

曾国藩用软硬两手,成功制住了刘铭传和陈国瑞这两位骁勇之士。

识人-洞察对方品格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领导者想要提高自己的统御力,除了要懂得以情驭人的「温柔之法」外,还应懂得强硬管束。对于一些实在不好管教、不受束缚的下属,完全可以「心狠手辣」一点,让他们要么离职走人,要么乖乖戴上「紧箍咒」。

如果管理者高高在上,工作上不体恤下属的艰辛,生活上不关心下属的困难,情感上不过问下属的冷暖,这就完全背离了人性化管理的要求,是为「不恩」;管理者虽然谦恭低调,但却一味无原则地迁就下属,对下属的错误言行不予以指正,逐渐助长下属的歪风邪气,致使他们不听指挥、不服管教、不受约束,是为「不威」。毋庸置疑,这两种极端做法都是要不得的。因此,管理者必须掌握恩威并重的管理艺术。

曾国藩识人、用人的本领十分高明,他经常结合人的体貌神态识别人才。

有一天,他收到学生李鸿章的一封书信。在信里,李鸿章向他推荐了三个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到老师的帐前效力。曾国藩放下李鸿章的信,照例背着双手出去散步。

曾国藩返回府邸时,家人立刻迎了上来,低声告诉他,李鸿章推荐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候多时了。曾国藩挥挥手,示意家人退下,自己则悄悄走了过去。

借肢体语言识人

大厅前的庭院里站了三个年轻人,曾国藩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悄悄停了下来,暗暗观察这三个人。只见其中一个人不停地观察着屋内的摆设,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另外一个年轻人则低着头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剩下的那个年轻人相貌平平,却器宇轩昂,背着双手,仰头看着天上的浮云。曾国藩又观察了一会儿,看云的年轻人仍旧气定神闲地在院子里独自欣赏美景,而另外两个人则开始对曾国藩迟迟不来颇有微词。

曾国藩继续观察了一会儿,然后悄悄回到房间里,召见这三个年轻人。在交谈中,曾国藩发现,不停打量自己客厅摆设的那个年轻人和自己谈话最投机,自己的喜好和习惯他似乎了若指掌。相形之下,另外两个人的口才就不是那么出众了。不过,那个抬头看云的年轻人虽然口才一般,却常有惊人之语,对事对人都很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说话过直,让曾国藩有些尴尬。谈完话之后,三个年轻人起身告辞。曾国藩待他们离开之后,吩咐手下给三个人安排职位。出人意料的是,曾国藩并没有对和自己谈得最投机的年轻人委以重任,而是给了他一个有名无权的虚职;很少说话的那个年轻人则被派去管理钱粮;最让人惊奇的是,那个仰头看云、偶尔顶撞曾国藩的年轻人被派去军前效力,他还再三叮嘱下属,这个年轻人要重点培养。

在大家纳闷时,曾国藩说出了其中的原因:「第一个年轻人在庭院等待的时候,便用心打量大厅的摆设。刚才他与我说话的时候,明显看得出来他对很多东西并不精通,只是投我所好罢了,而且他在背后发牢骚发得最厉害。由此可见,此人表里不一,善于钻营,有才无德,不足以托付大事。第二个年轻人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沉稳有余,魄力不足,只能做一个刀笔吏。最后一个年轻人不骄不躁,竟然还有心情仰观浮云,单凭这一分从容淡定便是少有的大将风度。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显贵,他能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有见地,这是少有的人才啊!」曾国藩的一席话说得众人连连点头称是。

「这个年轻人日后必成大器,不过他性情耿直,很可能会招来口舌是非。」说完,曾国藩不由得一声叹息。

发自内心的姿态

那个仰头看云的年轻人没有辜负曾国藩的厚望,他在后来的征战中脱颖而出,并因为战功显赫被册封了爵位。不仅如此,他还在垂暮之年毅然复出,率领台湾军民重创法国侵略者,扬名中外。他便是台湾首位巡抚刘铭传。不过,正如曾国藩所言,性情耿直的刘铭传后来被小人中伤,黯然被调离了台湾。

只通过刘铭传在大厅里的表现,曾国藩就辨识出了他的大将气度,这是几十年阅历和经验的积累,无法取巧。很多人也不乏这种经验,有的人头回见面,就让人喜欢,被认为是个人才,这就是从人的情态中得出的结论。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外在表现出来的某种姿态是其内心状态的展示,它依人的情绪、感觉与兴趣而定。甚至有时候,一个发自内心的姿态要比成百上千句话更有力。

其实,从你在别人眼中出现,到你开口说话的这一段时间,你一直都在「表达」,只是并不是用嘴,而是用你的眼睛、动作、全身去表现,对方能够从中发现很多资讯。你的这些表现,会让对方在第一时间就做好应对你的准备,决定是否要听你说话。

因此,在开口之前,在交谈之中,在告辞之时,你都必须时刻用你身体的全部向对方传达你的敬意与好感,暗示出你所要说的话的重要性。

尽管很多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姿势和动作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意识能够控制的,但这并不是说这样表现出来的姿态就一定是死板的动作。你还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姿态加以改变,让它变得更加柔和、舒展、自然。

当然,也不要把它训练成一种固定模式,那样不但看上去比较单调,也会让对方觉得你举止可笑,有失礼节。

通过观察对方的情态,我们能够有个清楚的认识。但是,人的情态并非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人,不要认为一个人不好,就永远否定他。总之,观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态,细细地研究、琢磨,根据其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来的情形来判断,而不是主观臆断。

养生是个年轻而古老的话题。说它年轻,是因为近些年来人们才越来越注重养生,养生已经成了人们保持健康最好的办法;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并非现代人的独创,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汉末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明确提出运用医药手段进行养生的观点。

「窒欲」曾国藩父训

华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戏是导引练形以养生的早期记载,华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叶青黏散」则是延年益寿方剂的早期记载,可见华佗在养生的研究上的确有相当高的造诣。健康长寿是所有人的美好愿望,无论是达官贵胄、方外修士,还是三教九流、普通百姓,无不对此深切关注。曾国藩是一代大儒,他在修身、为官、治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甚至被称为「完人」。曾国藩被如此赞誉,也自然少不了养生这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虽然终日忙于军政要务及应酬,但曾国藩从未放弃对养生的探索和实践,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养生之道。其养生要言,见之于家书、日记及与朋友的往来书信中。

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的日记中说:「养生家之方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个字。」所谓「惩忿」,就是遇事不要烦恼、发怒,以心平气和对待之;所谓「窒欲」,就是对不良嗜好和私欲都要有效地抑制,不让其萌生,从而天宽地阔、心身泰然。这样,脏腑自然气血调和,生机勃勃。

在同治四年九月初一日,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对「惩忿窒欲」阐述得更详细。

「我对于所有的事,都遵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这两句话,即养生之道亦然。身体强壮的如果是富人,戒除奢侈会更加富有;体强的如果是穷人,节约便能够促使自己宽裕起来。节俭不仅是饮食男女的事,即便读书用心,也应当节约。我在《八本篇》中言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又曾教你胸中不应当太苦,『须活泼地修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既戒恼怒,又知节俭,正是我的养生之道,除此以外,『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它』。」

「惩忿」的目的是要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为此,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他向冯树堂学习了静坐之法。但显然,这不是短期内就能够达到的,例如道光二十四年的正月初一,他在日记中记载:「是日为车夫忿怒两次。」看来,「惩忿」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有效果。

「窒欲」是曾国藩的父训。初进京时,他的父亲就写信教他保身三要:「节欲」、「节劳」、「节饮食」。一个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必定不会有所作为。

出门少骑马坐轿

少食则来自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君子食无求。」对于饮食,曾国藩主张「少食」、「素食」、「清淡」。日常生活多以素食和蔬菜为主,「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吾夜饭不用荤,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他告诫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他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膏粱厚味、肥鱼大肉皆可损伤脾胃。「少食」、「素食」、「清淡」足可以养脾胃,脾胃得养,自然健康长寿。

曾国藩认为,人体活动则气血和、经脉通;不动则病滞。

所以,他每天坚持饭后走一千步。他还告诫自己的子女、儿媳,要亲自种菜、养猪、织布、下厨,不要随便使唤奴仆。出门要多走路,少骑马坐轿。

他在家训中说:「劳则寿,逸则夭。」曾纪泽少时体弱多病,曾国藩便命其每日早晚各步行五里路,坚持日久,体质便转弱为强。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据医学家说,人到三十岁以后,每过十年,心脏输送血液的能力就会降低百分之六到八,血管壁受到的压力增加百之五到六,肺活量也会减少。

一般老年人的肺活量只有年轻时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肌肉弹性也会相应减弱。而延缓衰老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运动。可见曾国藩的「多动」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生命在于运动,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工作,也无法享受幸福的生活。世界卫生组织体育活动专家提姆‧阿姆斯壮表示,那些花大量时间坐着的人,如果运动能够贯穿每一天,而不只是每天的一段时间,或许会对他们的健康更有益。

人们常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百练不如一走。」这两种说法足以说明散步在健身中的重要作用。「饭后百步走」尤其适用于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适合身体比较胖或胃酸分泌过多的人。这些人若能在饭后散步二十分钟,动静结合,就能减少胃酸分泌和脂肪堆积,促进身体健康。

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易行的运动法,运动量不大,但健身效果却很明显,而且不受年龄、体质、性别、场地等条件限制。

古今中外的一些长寿老人,他们都把散步作为延年益寿的手段。当然,散步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收获。

想要身体健康,就不能太「宅」,应该尽量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经常出去逛逛街、见见朋友、爬爬山等。

把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长期坚持下去,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