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方略》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心血著作,是站在100年前的历史维度为我们制定的宏伟蓝图,在《建国方略》里,孙中山先生从思想层面到经济层面,再至政治层面,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系统化的详细设计,被民国政府标榜为立国的第一指导纲领,具有深刻的时代色彩。 在这个庞大的总体构思中,发展交通和通讯是孙中山关注的重点。他提出:修建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的铁路,以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陆和边疆连接起来;然而在1911年清朝灭亡时,全国的铁路里程才只有9000公里。可见此构想的大胆程度!如今富强的中国已经拥有铁路12.7万,如果加上2.5万的高铁的话,孙先生的目标已然实现。 中国高铁 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修建 100万英里(约160万公里)的公路。据统计自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高速公路里程已经从0公里发展到13.6万公里,公路总里程更是从89万公里发展到470万公里,位列世界第一。 高速公路 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电力事业。这一条已然超越!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修建三峡大坝的理想,这是中国人首次提出三峡水力开发的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 逆流而行 ,而又可资其水力。”建设三峡大坝的梦想已经实现,不但产生巨量电力支援国家建设,同时也控制了长江水害。 三峡大坝 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应该在北、东、南各建一个像“纽约港”这样的世界级大港,并以港口为中心发展三个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如今在世界十大最繁忙港口中,中国占了7个,其中有北边的天津港、中部的上海港、南部的广州港等港口,这些都是属于世界级大港。 大港口 值得骄傲是,在100年后的今天,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构想大多数都已经实现了,但是还有一个目标仍要继续努力,那就是心理层面建设。孙中山先生认为未来的中国百姓国民素质应当有更高水平,应该都怀有“替众人来服务“理念,也就是所谓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同社会。目前来说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但是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发展。 同志仍需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