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昌历史与《宜昌印象》(下)

 宜昌石头书屋 2019-01-27
 最后我就愈发不可收拾,就有了以后的《宜昌印象》。宜昌在全国的影响力并不大,名声也不响,可是说起1938年的《宜昌大撤退》和1941年的《石牌保卫战》却是国人皆知,因为那是写入了抗战史的。可是真正让宜昌名扬天下的还是1970年的《330》和1991年的《决策大三峡》,前者有了葛洲坝,后者有了三峡工程,那是当时最大的国家投资项目,才造就了宜昌这座水电城。就在宜昌的周边,清江上有水布垭、隔河岩、高坝洲梯级电站,兴山的一条香溪河更是星罗棋布的小水电,所以宜昌这个水电城可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这些年,宜昌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据说花了六十个亿,又有什么用?除了给官员的业绩加分,还不是和倪萍的那个中华脊梁奖一样的叫人好笑,据说还准备在猇亭建一座火电站,听了是不是以为痴人说梦?可这是真的。
在写《宜昌印象》、尤其是决定写一部关于宜昌历史的《宜昌印象》以后,就开始为之布局,其实《开埠前后》和《铁路坝》就已经有了个轮廓,就是以十年为一个基点,写出每一个十年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上世纪前十年宜昌最重要的事就是川汉铁路和宜昌反正,二十世纪就是宜昌兵变和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三十年代肯定是那次被迫进行的《宜昌大撤退》,四十年代最悲壮、惊天地、泣鬼神的肯定是《石牌保卫战》。宜昌解放的日期因为被《石牌保卫战》用去,就和肃清黄赌毒、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集合在一起集中到五十年代。七十年代的葛洲坝工程和九十年代的《决策大三峡》前后看了几千万字的资料,决定前者写三三〇为什么会开工,后者只写三峡工程背后的决策过程,连已经写好了几千字的移民也因为离题太远而统统删去。倒是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宜昌大事怎么也找不到有什么突出和特别之处,一篇文章使我突然想起了宜昌的三线建设,那就叫茅塞顿开;而那篇《三峡省》则是我搅尽了脑汁,看了那个50个省的传说以后才会想起来的,也是独一无二的,翻箱倒柜翻了不少的资料,自认为写得还行,很有些得意。因为那段历史早就被政府和民间都忘得差不多了,我是一个重新发现人。
因为起点中文上面可以随文刊登照片,就有了些跃跃欲试,就想把我原来搜罗的一些有关宜昌的照片给放上去,真正实行起来才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宜昌城区的老照片虽多,可是不能面面皆到,由于《宜昌印象》是个百年系列,就开始在网络上疯狂的找那些旧照片,可是很遗憾,寥寥无几,也不能成为一个系列。也就索性把正值文^革期间的"大三线"改为宣传画系列;"三峡省"改为宜昌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照片,把"决策大三峡"换成了宜昌现在的一些新建筑和新形象,也是有些私心的,毕竟是宜昌人嘛。
在挥汗如雨的酷夏到金色的秋天,花了很大的精力,终于完成了这本百年历史系列《宜昌印象》,从宜昌开埠开始,到大三峡结束,正好是整整一个百年。看了几千万字的各种资料和回忆录,查了无数幅发黄的老照片,这才有了这本17万字、121幅照片的《宜昌印象》,也就自然被列入自己的宜昌石头文集之四,当然,这部书首先是因为自己的历史好奇,再就是那种愈发不可收拾的写作冲动,不过想想也是很可笑的,自己居然也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不过仅此一例而已。
宜昌以前还是有些风景如画的,相传"宜昌八景"很有些诗情画意,听一听就知道:雅台明月、三游雨霁、 赤矶钓艇、五陇烟收、灵洞仙湫、西陵形胜、东山图画、黄牛棹歌,现代人肯定没这种水平,也没有这种眼光。京城在并区的时候就只会取一个东城区这样简单平庸的名字是不是有些叫人喷饭?可惜时过境迁,宜昌八景已经大多不复存在,但宜昌的历史还存在,《宜昌印象》也就还存在。桑塔亚那说过:"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列宁也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就是至理名言。写了一遍《宜昌印象》就记住了宜昌的这百年历史,各位读者将这部《宜昌印象》读完也就和我一样记住了那段难忘的历史,您说是吗?(完稿于2011-9-16 修正于2011-9-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