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不良饮食习惯产生的原因

 木香草堂 2019-01-27

金峰边框20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儿童不良饮食习惯产生的原因

不良饮食习惯对少年儿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是主要是哪些因素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呢?

首先,家庭物质生活改善对少年儿童的双重效应。

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是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持续提高。当人们不再为“吃饱饭”而担忧,当孩子们有丰盈的食物可以尽情地选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随之而来的负效应。由于多食、偏食等造成的营养不均衡和营养品的滥用,并没有吃出健康,而儿童营养不良和儿童成人病呈上升趋势。在分析中,我们选择了“洋快餐”和“保健品”这两个比较典型的变量看家庭经济状况对孩子饮食习惯的影响。得到的结果是:自述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学生吃“洋快餐”的比例明显高于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学生。从吃“洋快餐”多少来分析,“从未吃过”洋快餐的,困难家庭的孩子达到40%以上,而富裕家庭的孩子不足6%;在“每周吃几次”的孩子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只占4.1%,而富裕家庭为17.6%,达到这个比例的4倍以上。自述“每天都吃”保健品(营养品、补品)的家庭富裕的学生达到16.3%,明显高于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学生8.2%的比例;而困难家庭的孩子“从来不吃”保健品的是富裕家庭的3倍以上。通过对你“平时主要喝什么”的进一步分析中我们看到,喝“白开水”的“富裕”家庭的孩子是22.8%,“困难”家庭的孩子是42.9%;而喝果汁、咖啡、可乐或汽水等“含糖饮料”的则是“富裕”家庭的孩子是46.3%,“困难”家庭的孩子是23.4%,呈现比较明显的差异。在家庭经济状况与相关消费行为的交互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家庭不同经济境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少年儿童饮食习惯产生的影响。也可以说,富裕家庭较之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在饮食习惯上存在更多的误区。

第二,父母的教育观念偏颇和行为导向有误

有研究证明,父母亲的饮食行为会直接影响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儿童少年对食物的接受往往模仿父母和家中的其他成年人。与只是分给儿童少年吃的食物相比,他们更愿意接受所看见成年人吃的食物,当父母亲在吃某种食物时,儿童少年经常也在吃这种食物(马冠生,《父母提示对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第6期。)。在未成年孩子的成长中,尤其是他们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父母历来有着他人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是在家庭中日积月累的结果。调查中当我们询问“你觉得自己的饮食习惯受谁的影响最大”时,回答受父母影响的达到一半以上,其中母亲达到38.8%排在首位,其次是父亲21.5%,大大超出同伴、媒体和其他人的影响。许多不良生活习惯反映在少年儿童身上,但根子在于成年人,在于他们某些认识上的误区和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少年儿童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观念层面:比如有31.6%的父母认为“在为孩子准备饭菜时,应该避免他不喜欢吃的食物”父母有这样的认识,表现在孩子身上“家里做的菜不好吃就少吃或者不吃”的达到52.1%,明显高于不同意这种说法的比例——这种在认识上以孩子的好恶作为选择食物标准的父母,很难综合考虑膳食营养,久而久之还容易惯出孩子偏食的毛病。 

      在行为层面:不是每天都吃早餐的孩子有23%,父母有26.7%。交互分析显示:父母每天吃早餐,孩子同样每天吃早餐的达到81.6%,不是每天都吃的为18.4%;而父母不是每天吃早餐,孩子也不吃的则高出一倍以上,达到37.8%;在吃保健品的人群中,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与父母趋同的倾向:父母“每天都吃”、孩子也吃的达到32%,明显高于父母“从来不吃”、孩子“每天都吃”的比例(21.9%)。父母“从来不吃”孩子同样“从来不吃”的达到47.7%。此外,孩子“看见食物就想吃”、“边看电视边吃零食”、“睡前吃东西”、“家里做的菜不好吃就少吃或者不吃”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并没有认识到其对孩子健康的危害,忽视了对孩子必要的教育、引导。这些问题看似普通,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生动的、现实的教科书。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动的、独立的行为主体,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观察、思索、模仿成人的行为,大人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孩子。日积月累,不断重复最终就形成了孩子的习惯。许多渴望自己孩子成才的父母们,在有意无意之中用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孩子推向了反面:自身的观念偏颇和习惯不良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孩子的不良习惯积累起来将构成对身体的伤害——身体健康基础不牢固,成才便成了一句空话。

     第三,学习负担过重的连锁反应

    “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陈旧而沉重的话题。当我们关注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分析那些影响他们健康的不良饮食习惯的时候,依然看到在学习负担的重压之下行为的扭曲。本次调查显示,有35%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感到学习负担非常重比较重,感觉适中的有45.4%,感觉比较轻松非常轻松的有19.6%。交互分析发现,在经常有由于学习压力太大了,不想吃东西的学生中,高达74.8%是认为学习负担重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适中20%轻松5.2%在不是每天吃早餐的孩子中,平时感到学习负担重的是感到轻松的将近3倍;在非常同意“学生服用保健品(或补品)对学习有好处”的孩子中,感到学习负担重、适中、轻松的分别是48.3%、31%和20.7%;吃过保健品的孩子中,有36.2%是感到学习负担重的,感到学习轻松的只有18.4%。也就是说,越是感到学习负担重的孩子,对保健品、补品越青睐,希望通过服用保健品助学习一臂之力。

 第四、大众传媒和生产者、经营者的误导

    就少年儿童而言,一方面他们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是特殊的消费群体,有些于成年人健康有益的东西未必适用于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在成长中有着广泛的物质需求,又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加之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孩子身上花钱毫不吝啬,不少生产者和经营者把目光瞄准孩子的时候,却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忽视了孩子的特殊利益。可以说,少年儿童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就是来自生产者、经营者的误导,而某些大众传媒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儿童的饮食观念和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儿童食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各种新品种、新花色的零食充斥市场,吸引了无数的孩子。一些生产者、经营者为了赚取更多利润的目的,想方设法迎合儿童的消费心理,刺激儿童消费,有的还在食品之外大做文章,并不顾忌孩子们的饮食健康。本次调查显示,有38.8%的孩子选择零食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时尚、流行外包装得到小玩具或小卡片。某些媒体广告,不仅未能对儿童的饮食行为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与此相反,还在鼓励不健康的饮食行为,甚至在直接误导少年儿童。比如把使用保健品与提高学习成绩连在一起的宣传,对家长和学生极具诱惑力;把吃某个品牌的糖果、喝某个品牌的饮料作为时尚来推崇。相当多的孩子是电视上看到什么就让家长买什么,喝什么牌子的饮料、吃什么牌子的零食和保健品也成了在同学中炫耀和攀比的内容。对于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们来说,在饮食消费上成了食品广告的牵线木偶,家长对此更是无可奈何。

         (作者:关颖)

文章来源:关颖的博客http://blog.china.com.cn/guan_ying/art/3678626.html

 

 

 

 

   

 

 金峰边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