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灶日读范成大《祭灶诗》有感

 主播晓峰 2019-01-27
                    祭灶诗

今逢祭灶日,人们喜气洋洋过小年,还买来灶糖送别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日去,新春初一五更来”,一晃眼新年就要到了。

严格说起来,家家供奉的灶王爷但凡是个公认的贪官,因为只要虔诚祈祷一番,再往他嘴里抹一点粘牙的灶糖,他就会“上天言好事,回宫九降吉祥”,人们笃信“一个糖瓜三炷香,灶王回宫保安康”。

即使贫穷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家,也会煞有介事地祝告:“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过的苦,明年再请您吃糖。”因此,宋代大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诗》,把祭祀灶王爷作了生动深刻的描述,不无讽刺的意味,品读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古代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来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扎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祭灶的风俗图画,保留了古代祭灶的传统元素。在诗里,人们用煮烂的猪头肉、鲜鱼和豆沙馅粉团作为供品,因为要贿赂灶王爷,所以参与的人不能太多,只能由主家男人主祭,女人一律回避。此时只要供上酒水,焚烧纸钱,就该祷告灶王爷心满意足了。至于家里曾经的婢女打闹、猫狗祸乱、杓长杓短都不用计较了,无论过错大小都不用再管了。当然,同时还要祈祷灶王爷记住一点,来年从玉皇大帝那里回来时,不妨申请带一些福利奖金之类的,也好“乞取利市归来分”。寥寥数语,把祭灶的场面、人们的愿景描写得细致入微富于情趣。

窃以为,无论虔诚也好敷衍也罢,其实人们祭灶不无糊弄灶王爷的意思,这也与黎民百姓糊弄贪官污吏有点类似。历朝历代倒是民众受苦,对于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吏,只有敷衍糊弄,不行就往其嘴里抹一点灶糖,以求不给自己带来危害。

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尚未在唐诗里看到祭灶的诗,倒是宋以后陆续有一些同题材的诗作,也足以说明祭灶风俗源于或兴盛唐朝之后宋代之前,最起码在唐代尚未引起文人墨客的重视。“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这是宋朝吕蒙正落魄时写的祭灶诗,也是对自己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慨叹。

元代文海有一首《祭灶诗》写道:“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这一首模仿灶王爷口吻写成的祭灶诗。诗中“胶牙饧”即麦牙糖。全诗的意思是:不知是什么时候把灶台叫作“灶君”的,不就是一个“鼻是烟囱耳是铛”的灶台吗?我其实没有什么灵性,也上不了天,只不过是要你分一点糖果给我吃罢了。

清朝学人谢学墉的祭灶诗写道:“忽闻爆竹乱书声,香黍盛盘酒正盈。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糖。”这是谢学墉12岁时写的,作者豁然一个天才童子。清朝顾禄《清嘉录》所引蔡云的《吴歲》:“媚灶家家治酒筵,妇司祭侧莫教前,剁柴洒豆倭神马,小小篮舆飞上天!”诗中写祭灶酒筵,妇人不让近前,剁柴洒豆喂神马等风俗。

近代的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诗中提到“黄羊”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於邦君。

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阴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到东汉阴识之后几代为皇亲国戚,四世封侯。

从此,杀黄羊祭灶成为著名典故,宰“黄羊”祭灶神作为富人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2012.1.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