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种世界秩序的碰撞1:马嘎尔尼访华

 半梦书斋 2019-01-27

十八世纪末,大清帝国到达极盛时期。清政府挟满蒙之军事实力,辅以汉文化和发达的官僚机构,向帝国北部和西部用兵扩张领土,在今西藏、蒙古和新疆建立了中国势力范围。其强大的国力使其称雄亚洲,并且有实力和世界上任何帝国抗衡。

然而,月盈则缺,水满则溢,王朝的极盛期也是它命运的转折点。当时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难以甚至不愿睁开看眼睛去当时世界格局的变化。但中国的富庶和辽阔的疆域却吸引了西方帝国及其贸易公司,而他们的活动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中国秩序中的疆域和世界观念。这也是有史以来,外来的“蛮夷”认为自己拥有“天命”而不试图取代中国朝廷的“天命”。这些“蛮夷”试图建立完全新的世界秩序来取代以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

“蛮夷”的新秩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让经济交流形式从原先的朝贡转变为自由贸易:二是建立他国不在效忠中国皇帝并且中国皇帝也不称其他国家的君民为“夷”的外交制度。

从17世纪起,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来自欧洲的商人日益增多。在中国人眼里,这些欧洲人和与中国附近的蛮夷差别不大,并且举止粗鲁、缺乏教养。清政府称这些人为“贡使”或者“夷商”,每年春夏之际,清政府允许这些夷商在沿海贸易但不允许其进入内陆,并在冬天必须启程回国。他们最初愿意在中国的朝贡体系中充当贡使角色,但随着西方列强国力迅速增长,这种局面很难维持下去。作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航海大国和商业大国,英国完全无法接受中国秩序给它的位置。英国人第一次次重大尝试,是1793年派遣马嘎尔尼勋爵使华。这也许是欧洲为改变当世界秩序所作的最友善的尝试,目标是取得通商贸易和外交的利益。

但此次访问一无所获。

马嘎尔尼何许人也?他是一位优秀的政府官员,有多年的国际交往经验,而且对“中国式”外交有深入的了解。马嘎尔尼也有深厚的文化造诣,曾作为特使出使沙俄,与俄国谈判达成了一项友好通商条约。回国后他写了一本介绍俄国历史文化的书,广受好评。他后来又被东印度公司任命为马德拉斯邦总督。对当时任何一位受过教育的英国人来说,马嘎尔尼使华的目标都会显得极为有限——尤其是同英国新近征服的中国庞大的邻国印度相比。英国内政大臣亨利·邓达斯把给马嘎尔尼此次出访的要求是:“设法与一国人民,或许是地球上最杰出的一国人民,建立自由往来的关系。”出使的首要目的是,在北京和伦敦互设使馆,争取中国开放沿海更多的通商口岸。关于第二点,邓达斯指示马嘎尔尼要对禁止英国商人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在奉行儒家学说的中国找不到类似概念)的“令人沮丧”和“武断的”广州通商规则予以注意。邓达斯强调,马嘎尔尼应申明对中国领土没有野心,但他的这一保证注定会被大清视为一种侮辱。英国政府以平等的口吻致函清政府。英国统治集团成员可能觉得,这样做给予了一个非西方国家超常的尊严,而中国却将其视为桀骜不驯、傲慢无礼之举。邓达斯指令马嘎尔尼,“一有机会”,马上向清政府强调指出,国王乔治三世认为马嘎尔尼一行出使的是“世界上文化最灿烂、最古老,人口最众多的国家,以求考察其闻名的政府机构,促进该朝廷与英国之间毫无保留的友好交往并从中受益”。邓达斯指示马嘎尔尼遵守“该朝廷的一切礼仪,但不得损害英国君王的荣誉”。邓达斯也告诫马嘎尔尼“不应让细枝末节阻碍访华成功可能会带来的重大利益”。

两种世界秩序的碰撞1:马嘎尔尼访华

为了取得更大成果,马嘎尔尼使华携带了大量显示英国科学和产业实力的产品。马嘎尔尼的随行人员包括一位外科医生、一位机械师、一位冶金学家、一位钟表匠、一位数学仪器制造师,以及5名德国乐师。马噶尔尼献给乾隆爷的礼物包括一些显示与英国通商会给中国带来莫大好处的产品,其中有四轮马车、镶满钻石的手表、英国瓷器(清朝官员赞许地注意到,其效仿了中国的艺术风格),还有出自雷诺兹之手的国王和王后的肖像。马嘎尔尼甚至还带来了一个放了气的热气球,打算让使团的成员乘坐它在北京做一次示范飞行。想法很不错,马嘎尔尼使团的所有具体目标全部落空,因为双方的观点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马嘎尔尼本想显示工业化的好处,可乾隆爷却把他的礼物视为贡品。英国特使本来期待接待他的中国官员认识到,中国还需要技术文明的进步,从而需要同英国建立一种特殊的开放通商关系,改变现状。中国却认为英国人傲慢无礼,谋求天子给予特殊礼遇,简直恬不知耻。中国仍奉行重农方针,不断增长的人口使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对工业化的诸多要素——蒸汽机和资本、私有财产及公共教育等一无所知。

两种世界秩序的碰撞1:马嘎尔尼访华

马嘎尔尼一行乘船沿中国海岸线一路北上,前往北京东北方向的热河夏季行宫,船上满载丰富的礼物和美味佳肴。然而船上插有一面旗,上面用中文写着“英吉利贡使”。马嘎尔尼依照邓达斯的指令,决定对此“不作任何表示,待条件许可时再提出该问题”。使团临近北京时,负责接待马嘎尔尼一行的中国大臣开始与英国人谈判,双方观点的巨大分歧随之凸显。争执点在于马嘎尔尼是对皇帝叩头,还是依照他坚持的立场,按英国习惯单膝下跪。马嘎尔尼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人拐弯抹角地提出了这个问题,首先就“不同国家流行的不同服饰”发表了一番评论。中国官员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的服饰更合理,因为身着中国服饰的人更容易行叩头大礼。清政府官员称,无论何人觐见皇帝,都需要行三跪九叩礼。英国使者见皇帝前只是去掉扣在膝盖上的累赘金属扣和吊袜带不是更方便些吗?马嘎尔尼反驳道,如果他对皇帝行他对本国君王所行的礼,大清皇帝很可能会予以理解。对“叩头问题的讨论”时断时续地又持续了几周。中国官员提出,马嘎尔尼要么叩头,要么空手而归。马嘎尔尼一再抗争,最终双方同意,马嘎尔尼可以按欧洲礼节单膝下跪。这是马嘎尔尼获胜的唯一一次。(至少就他实际所为而言是这样。大清的史料称,马嘎尔尼见到乾隆皇帝后对其威严不胜惶恐,自行下跪叩头。)所有这一切均是围绕着繁复的中国礼仪发生的,而这些礼仪都在委婉地拒绝他提出的要求。一举一动,都牵扯到礼仪,且每种礼仪都反映了天意,不可更改,不容置疑。马嘎尔尼简直无法与清廷开始谈判。同时,他满怀尊敬而又惴惴不安地注意到中国庞大的官僚机构的高效率,揣测着“与我们相关的一切事情,我们吐露的每一个字,都被详尽地记录下来,呈送给上面”。

马嘎尔尼吃惊地发现,欧洲的技术奇迹并没有给接待他的中国官员留下什么印象。他和随行人员展示架在炮架上的加农炮时,“陪同我们的人装出一副不屑的样子,称这些玩意儿咱天朝上国不稀罕”。至于马嘎尔尼带来的望远镜、四轮马车和热气球,大清官员一概嗤之以鼻。 一个半月后,他仍在等待乾隆皇帝召见。在此期间,酒宴舞乐不断,双方继续讨论马嘎尔尼一行如蒙皇帝召见应遵守的适当礼仪。一天凌晨4点,马嘎尔尼被召到一个“华丽的大帐篷”里,等候召见。时隔不久,皇帝乘龙辇前呼后拥地来到帐篷前。中国人仪典之宏大令马嘎尔尼惊叹不已:“仪式自始至终庄严肃穆,好似庆祝某种神秘的宗教。”乾隆皇帝赐给马嘎尔尼及其随行礼物后,“又将自己桌子上的几道菜赐予我们”,随后礼节性地“亲手给我们每个人斟了一杯温酒,我们随即在皇帝面前一饮而尽”。 次日,马嘎尔尼一行参加了皇帝的生日庆典,皇帝看戏时终于召马嘎尔尼到身边。马嘎尔尼以为,现在可以谈他此次出访的使命了。没想到皇帝又赐给他礼物,一箱珠宝。据马嘎尔尼记载,还有“一本皇帝亲手撰写,夹有皇帝绣像的小书,希望我把这些礼物作为友谊的象征带给英国国王。他告诉我,这个珠宝盒乃皇室珍藏之物,距今已有800年”。体现圣上仁厚的礼物赐给马嘎尔尼后,中国官员建议,鉴于寒冬临近,他该动身回国了。马嘎尔尼抗议说,双方尚未就他奉命前来商谈的问题“展开谈判”,“他的使命不过刚刚开始”。马嘎尔尼强调说,乔治国王希望能允许他作为英国的大使常驻中国京师,英方希望跟中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并达成下列协议:一是英国派遣全权大使常驻北京,如中国愿意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国皇室必将以最优等礼仪款待;二是准许英国在舟山和天津进行贸易,并仿效澳门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个小岛,供商人居留和存放货物;三是允许驻在澳门的英国商人居住广州。四是英国商品在中国内河运送时,争取免税或减税,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收税标准。

1793年10月3日清晨,一位中国官员唤醒马嘎尔尼,让他穿戴好官服后赶至紫禁城,等待皇帝对他的请求作出答复。等了几个小时后,他被人领上殿,来到一把外表为丝制的坐榻前。椅子上没有坐着皇帝,而是放了一封皇帝致乔治国王的信。中国官员对信下跪叩头,马嘎尔尼只对信行了单膝下跪礼。最后皇帝的上谕以隆重的仪式送到了马嘎尔尼的房间,这封信便成了英国外交史上最屈辱的信函之一。敕谕首先表彰了乔治国王向中国派遣贡使显示的“恭顺”: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赉表章。随后乾隆皇帝拒绝了马嘎尔尼提出的所有实质性的要求,包括允许马嘎尔尼作为一名外交官居住于京城: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他)在京居住不归本国,又不可听其往来,常通信息,实为无益之事。敕谕随后称,让中国派一名使节常驻伦敦则更为荒谬:设天朝欲差人常驻尔国,亦岂尔国所能遵行?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难准行。

乾隆皇帝认为,乔治国王派马嘎尔尼使华也许是为了观习教化,然而这同样不可行: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至于马嘎尔尼提到的英中通商的诸多好处,天朝已经降恩于英国人,允许他们“多年在广州自由经商”,任何其他要求断无道理。

至于中国与英国通商的好处,马嘎尔尼的意思完全被误解了: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赉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

两种世界秩序的碰撞1:马嘎尔尼访华

从形势上看,两国现有的贸易绝无可能扩大。英国没有中国所需的物品,中国也已依天朝定制给予了英国人所有能给予的物品。既然继续留京难有作为,马嘎尔尼决定取道广州回国。整理行装期间,马嘎尔尼注意到,乾隆皇帝一口回绝了英方所有提议后,中国官员对他的照顾更殷勤了。马嘎尔尼不禁揣测,皇帝是否改变了主意,并向中方打听。然而,中国已经给足了他外交礼遇。既然蛮夷使者听不懂弦外之音,天朝又下了一道近乎于威胁的敕谕:皇帝向乔治国王保证,他知道“尔岛国远在重洋,与世隔绝”,而中国首都“乃寰内四海之中心……凡我藩属国臣民,在京城开业经商之事,未曾有也”。敕谕结尾处乾隆皇帝告诫道:朕已详述实情与尔,尔等亦应体恤朕意,永矢恭顺,以保尔邦得享太平之福。

对西方列强的贪婪显然一无所知的乾隆皇帝是在玩火,但他本人并不知晓。马嘎尔尼离开中国时对中国的印象是一个不祥之兆:两艘英国军舰足以对付帝国全部的海军力量……无须个把月,即可摧毁沿海的所有航运,令靠捕鱼为生的沿海省份居民陷入饥荒。

当年清朝的对外交往方式即使在今天看来多么盛气凌人,我们都不应忘记,过去几百年里,这一方式曾行之有效地组织和维持了一个主要的国际秩序。在马嘎尔尼生活的年代,中国与外国通商的好处远非那么明显。当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大致是英国的7倍,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大清认为,英国有求于中国,而非中国有求于英国。毋庸置疑,清廷对自己接待这一西夷使团时显示出的圆滑自鸣得意。

这次外交谈判的失败,由于中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的截然不同,而双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在各自的利益上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因此,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