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节目《挑战不可能》发布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300卷唐诗中,随机挑选10联(上下句为一联),再随机挑选3个字保留,然后让选手填写完整。10道题全部答对,才算挑战成功!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道题目当场就被破解,而且破解者还是一个只有5岁的萌娃——王恒屹。节目播出后,小恒屹被赞为“中华小诗词库”,圈粉无数。 /人物故事/ ◎关键词01·兴趣 小小年纪不仅能背诵唐诗宋词,还识字,小恒屹为何有如此大的本事?王恒屹的奶奶说,小恒屹的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居住在上海,孩子一岁半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奶奶在青岛生活。没有上过早教班,家人也没有制定培训计划。“我一直都喜欢唱歌、跳舞、朗诵和阅读”,原来,是奶奶的兴趣为小恒屹打开了古诗词的大门。
一岁多的时候,小恒屹刚刚会说几个字,奶奶就给他读简单的古诗词。“我一般都是看着他,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能接上我说的诗句了。比如我说‘春眠不觉晓’,我说完‘春眠不觉’时,他就可以接上‘晓’字。后来逐渐可以接上两个字、三个字,然后就能把整个句子背下来。”
片段速写> 好的学习,要陪伴,要引导,要帮孩子描绘情景和画面。能培养出孩子对诗词的兴趣固然皆大欢喜,倘若孩子真的不喜欢没兴趣也无需气馁。诗书带给人最美的体验,往往是在长大后的某一天,某一个场景,突然感受到了诗书的美好。 ◎关键词02·自律 小恒屹2岁可以自己看书,3岁时已经认识2000多个汉字,准确识别出200多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一首歌曲只需播放一秒钟的前奏他就能准确地说出歌名,5岁能够完整背出460首唐诗宋词,认识五六百个英语单词,现在认识的汉字“已经可以像成年人一样看书读报了”。
小恒屹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后,每天看20分钟的动画片,然后背诵古诗词、利用点读机学拼音学英语。他的奶奶说,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让他养成了守规矩、能自律的习惯。而爷爷奶奶也常常以身作则,在家里陪着小恒屹一起读古诗词、学英语,教他不认识的字儿、给他讲讲古诗词里面的典故,家里的电视也只在周六日开一会儿。
片段速写> 儿童文学作家罗玲说过:“教养孩子,究竟取长还是补短?”简单地说,两方面都要做。取长,也就是依孩子的先天特质、表现出的优势和兴趣点,去顺势引导。对于王恒屹在诗词方面表现出的天赋,除了惊叹和赞美,周围也出现不同的声音。有很多人会说这样做伤仲永,但换一个角度想,小恒屹不也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进步。在王恒屹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5岁的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天分,亦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带给他超脱于一般5岁孩子的见识与灵性,难怪他会赢得了这么多人的肯定和喜欢。 /热素材·冷思考/ ◎正向思考 5岁“中国钢琴神童”陈安可 2017年,5岁的“中国钢琴神童”陈安可,登上了美国《小小达人秀》的舞台,收到了国外网友们的赞不绝口和喜爱。然而,安可的爸爸妈妈都不是音乐专业,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除了一点小小的天赋,安可能取得诸多好成绩恐怕还是勤奋。每天练琴4小时,听音乐会,听大师课。更关键的是兴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看安可弹钢琴就是一种享受,因为她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每一个琴键上,每一个迸发出来的音符都带有一个五岁孩子对世界的新奇与喜爱。
思辨速写> 虽然中国有“伤仲永”的悲剧故事,但是看小安可弹琴时的样子,她爱的更像是弹琴这件事本身,当她一坐在琴凳上,整个人都活力四射。看她弹钢琴真的非常享受,所以乐曲才听起来,那么轻快自然。她的演奏不是枯燥呆板的,她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每一个琴键上,每一个迸发出来的音符都带着感情。
也许正是这份没有束缚的自由才会让她的钢琴谈的这么顺心顺手,才能小小年纪有这样惊人的表现。并不是只有玩耍的童年才叫童年,能够顺应孩子喜好去发展才是有意义的童年。不是每个玩泥巴的时光才称为童年,无忧无虑,追寻纯真的音乐,未必不是一个完美的童年。顺应孩子的天性,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神童。
◎逆向思考 5岁孩子“简历”令人咋舌 “每周写三篇英语日记,做过20多本思维书;通过实验了解浮力、密度、磁力、重力……”2018年11月,一位上海5岁孩子的“简历”曾引起热议。简历中写道,这个孩子2岁开始学诗,3岁开始中英文书籍阅览,5岁能吟古诗100首,掌握10多种爱好,英文年阅读量超500本,有钢琴、围棋等近10个爱好,去过国内外30多个城市。然而,这仅仅是一年级新生的入学申请。
思辨速写> 首先,我们要对个体差异保持冷静。从总体上而言,孩子的智力、智商相差无几,没有聪明与愚笨的明显区分。但是,个体的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有的孩子对新事物有好奇心,能保持高强度的敏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强。因此,出现超越一般孩子的“神童”,大家也无须诧异。
其次,简历走红的这位小朋友,之所以能在学习、生活上取得如此的佳绩,与家庭的教育以及父母的学历、经历、刻意的培养不无关系。事实上,如果你有类似的家庭背景,若也刻意的培养,自己家的孩子也可能成为如此的“神童”。不过,这样的“神童”能否笑到最后?还是未知数,毕竟,强压之下的知识灌输,是一种难以保持优势的揠苗助长。
再者,这份简历是否存在夸大灌水,乃至造假的可能性?我们也未可知。或许,这份简历是为考入知名小学做准备的,既然是展示给心仪的小学,就有“王婆卖瓜”的可能。另外,简历是由“神童”父母代表的可能性极大,父母添枝加叶,将自己的孩子打扮成一个博学、强智、高素质的学生,为了增加被招录的几率也不是不可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