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们与你(君王)一样也有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们已经磨好了武器,我们和你在一起,我们共同抵抗外敌!据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犬戎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与镐京靠得很近的秦国和周王室休戚相关,于是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这些平常时的对话,经过整理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尚武团结的秦人记录了下来。这首古代军歌真实感人,慷慨雄壮,全篇充满着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这样的诗句,可歌,可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我宁愿去做个百夫长冲锋陷阵,战死沙场,也不愿每天守在书斋里做个书生,终老在书斋里。唐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离长安城不过几百公里的距离,名将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作为一个文人,一位文官,理想很丰满——有一腔去边疆杀敌建功立业的热忱,现实却太骨感——没有能在出征的队伍之列,心中的忿闷难以消弭,故作此诗来发泄情绪。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抒发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诗人的拳拳报国之心,让千载之后的我们仍然心生感慨与敬仰。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作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为何不带上武器,去收复关山那些被藩镇割据的五十余州县?唐元和五年(810年),20岁的诗人李贺尽管名气很盛,却仕途失意,在打击下就回到老家洛阳闲住(诗中的南园即是指作者老家一带),于811年春作此诗。 与杨炯一样,诗人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却蛰居乡间无所作为,愤激的心情难以平静,这首诗顿挫激越,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在黄沙万里的边境,无休无止的战斗磨穿了将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打败进犯国家的敌寇,誓不返回家乡。王昌龄的《从军行》成作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唐朝国力强盛,文武官员和老百姓都渴求有所作为,哪怕是身处黄沙万里的西北,哪怕战事频仍磨砂穿盔甲,哪怕敌人强悍凶残,搞不定我们就誓不回家,充分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七绝圣手'以悲壮的格调吹响这雄浑的军号,穿越千年的历史,让我们为之热血沸腾。 5、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玉门关古战场 但愿用自己腰间悬挂的三尺宝剑,早日扫除边疆的敌患,为国立功。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时的诗仙42岁,已在翰林供职一年,胸中正奔腾着建功立业的熊熊火焰在送友人宇文基时写下了这首诗。 在豪气冲天掷地有声的诗句中,写出了诗人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热情歌颂,以及甘愿赴身边疆战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一股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从短短十字间喷薄而出。 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我定当使尽全力拉满我的弓箭,保持警惕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38岁的苏仙任职山东诸城,这首诗写于当年冬天。 诗人通过对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自己渴望亲临战场、为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全词感情奔放,胸襟豪迈,气势恢弘,阳刚之美跃然笔端,让人仿佛能够看见诗人的矫健雄姿。 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我丝毫不为自己躺在这孤寂荒凉的乡村里的这种处境而感到悲哀伤心,心中还想着要骏马奔弛去保卫边疆。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已经68岁的诗人虽然年迈,但是爱国的初心不减当年。 十一月四日这天夜里,风雨大作,一辈子喊打喊杀却壮志难酬的诗人触景生情,终于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充分说明了只要心中有涡轮,早晚会有T的道理——在身处'僵卧孤村'的逆境时,还悲天悯人,诗人爱国之情之深,令后人汗颜、敬佩。 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酒后,我把油灯挑亮(估计还要着我战时袍),端详我宝剑;睡梦里我仿佛听到军营里号角声不断响起,还看见了战友们。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一生力主抗金屡遭当权者忌恨的诗人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他的好友陈亮(字同甫)来访,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分手时又相互赠诗,言志抒怀。 虽然和陆游一样壮志未酬,仕途多舛,但比陆游幸运的是辛弃疾还是真刀实枪的在战场上厮杀过,并且有出色优异的表现,他'气吞万里如虎'豪放气度与苏仙也不遑多让。 9、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一年到头,(我都是提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此诗作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间,一代爱国名将戚继光在北部防备蒙古军队,真实地反映了作者转战南北长期处于战备状态,紧张激烈的40多年戎马生涯里保卫国家的英姿和雄风。读起来平易自然,毫无夸张,琅琅上口,诗人热爱大好河山、忠于君王、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让人由衷地产生钦佩之情。 10、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人的一生是容易衰老的,但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此词作于1929年,当时的毛泽东受到排挤,已经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 重阳节(10月11日)这天,他来到上杭,面对竞相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他宽广的胸襟和乐观的革命精神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即便是在萧瑟的深秋,依然不乏磅礴大气——战地黄花分外香,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谁说不是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