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极影AdvetureX 摄影师周游。我又要通过评片,来和大家一起提高姿势水平啦! 风光摄影作品表现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色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饱和度越高越好,尤其是简单粗暴地“直接拉高整体饱和度”,这真的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要知道,颜色讲究的是对比和搭配,正所谓“红花还得绿叶配”,如果整张照片都充满了高饱和的颜色,都饱和=都不饱和,不但强调不出主体的地位,反而会让照片充满了艳俗、很 LOW 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想突出某种主色调,要做的并不是加饱和,可能反而需要降低其它部分的饱和。我们来结合几个实例,说明这个问题吧。 案例 1. 溪流小景
点评:画面充满了冷暖对比,绿色的石头,还有黄褐色的岩石为暖色,蓝绿色的河水,是张兼具形式美和韵味的小景片;美中不足的蓝色和绿色的饱和度都太高了,显得有点不自然——草木暂且不提,哪来这么蓝的水啊? 既然知道了这个问题,就用色相/饱和度工具吧,点一下左下角的小手,对准溪流点一下,降低青色的饱和度,同时提高青色的亮度,水流的问题就完美解决啦~ 案例 2. 里索海
点评:这张照片体现出了作者具有一定的摄影造诣,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构图不够平衡——这是由于两侧山体的不均衡造成的;如果能放低机位拍竖辐,以冰湖的纹理作为前景,拍摄远处的山脉,这样会显得更有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除此之外,色彩过于饱和也是一个问题。 作者想用大范围的冷色调来创造阴郁魔幻的氛围,这样的处理思路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存在对比,会更有利于氛围的制造。 用吸管工具选取图片上的颜色,可以很明显看出,作者是使用了低明度的橙色和高饱和、高明度的蓝色的补色配色风格。 这种配色方法算不上什么错误,毕竟客观反映了现实——湖水确实是高饱和的蓝色嘛,也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就是有点“喧宾夺主”,抢了主体雪山的风头。 既然如此,不妨换个思路,用明度去衬托雪山,烘托出雪山的主体地位。 不需要改变原有的补色配色风格,只需要稍微调低蓝色的明度和饱和度,同时用高明度的橙色去烘托雪山的氛围。这样既降低了湖水的存在感又用明度衬托了雪山主体,双管齐下,雪山就变得足够突出了。 案例 3. 逆光风光
点评:这张照片颇有几分意思——很少有人会拿薄荷草当前景。总体拍的不错,不过还是有几个小问题。 首先就是,前景处的草已经虚了——当前景离镜头很近的时候,应该采用景深合成技术;此外,薄荷草以外的黄色杂草实在有点碍眼,前期就应该把它们弄掉——既然前期工作没做好,后期想把它们排除掉就要花费 3 倍的精力。
中景的风电由于畸变,有点东倒西歪,可以用 PS 的后期畸变校正工具进行调整;眩光明显,中景处的薄荷草被“光雾”笼罩,可以考虑用手指进行遮挡。 除此之外,就是色彩的问题。作者想强调逆光的温暖感,然而阳光本体的饱和度太高,暖色调不足,而天空的冷色调又比较饱和,两相比较之下“暖”的感觉出不来。 把阳光的色温调暖,增加饱和度,同时把蓝天的饱和度和明度降低,“暖”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总结 案例 1,通过降低溪流饱和度,提高明度来使得溪流更真实的效果;案例 2,通过降低冰湖饱和度,改变雪山的色相和明度来达到强调主体雪山的目的;案例 3,通过降低天空饱和度和明度,加强阳光饱和度来让视觉更加的集中。 这 3 个案例都有降低饱和度的操作。有时候,降低某部分的饱和度,是为了把让另一部分衬托得更明显。 在我们 PS 修图的时候,要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都饱和=都不饱和,毕竟饱和与否也是要通过对比来实现的。与其让全图都高饱和,让人看着又 LOW 又碍眼,反不如全图都冷淡素净些——至少没那么容易让观众反感。 以上就是本期要为您介绍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由 极影AdventureX 授权发布 ) |
|
来自: hercules028 > 《后期制作、图片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