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的便利,我常常会被允许进入图书馆的书库,寻找资料。双层书架上,密密层层摆放的书籍,构成了纸墙,遮挡户外嘈杂的声响,使四周显得分外静谧。陈旧的纸页与防蛀药物散发出熟悉的气息,在我翻动的手指间弥漫。此刻,我觉得自己完全处身于另一个世界,比光怪陆离的尘俗世界更加多彩、更加诱人。 我屏息凝神,心无旁骛。眼前的无数本书籍,有的已打过很多交道,有的似曾相识,有的尚感陌生。它们默默地注视我,犹如我仔细端详着它们一样。 忽然想起一位德国作家题为《图书馆》的散文。他写道,有一位扫烟囱的工人偶然走进了图书馆的藏书楼,竟然发现,只要在书籍构成的氛围里,哪怕不读书也能获得知识。他试着翻阅某一本书,意识到的却是许多不在读的书。于是他干脆待在藏书楼里,跟书本做伴。哪怕并不在读书,也能获得大量在外面得不到的东西。后来,他总结出了一种理论: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会在人和建筑之间产生感应。 真正是别出心裁。 我不知道这篇充满了想象力的散文是否可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用汉语中的“熏陶”来解释,似乎也不尽准确,当然更不是鼓噪一时的人体特异功能(鼻子嗅文、耳朵认字之类,曾被某些人吹捧得沸沸扬扬)。在扫烟囱工人的心目中,那些林林总总、层层叠叠的由油墨和纸张构成的印刷物,不是平板僵冷、毫无生命的躯壳,而是一个又一个在他面前正襟危坐,与他促膝相谈,交流思想与情感的灵魂。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以每一条神经每一个细胞将它们接纳,久而久之,便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这种不读而读的境界,令人神往。 我们这些人以“书虫”自诩,每天喜欢往书堆里钻,一本一本地翻,一页一页地啃,一行一行地嚼。这无可厚非。古往今来有哪个读书人不这样做呢?然而,我们难以像这位扫烟囱工人,与书籍产生心灵感应。也不是说绝无可能,试想,当我们读书读得心醉神迷、出神入化时,不真的能够触摸到著作者的呼吸与心跳,看到他陷入沉思的微笑,感受到他不同寻常的痛苦和愤慨吗?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能与书籍产生心灵感应,而是我们读书读得太肤浅、太随意、太轻率,根本就没有把他们当做可尊敬的师长或亲密朋友。原来,德国作家的散文《图书馆》是要告诉我们,读书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