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无锡腊八习俗

 无奈静思 2019-01-28


腊八节是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又称腊八,时间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远古时,“腊”是一种祭礼。《说文解字》说:“腊,合也,合祭诸神者。”追溯历史,腊八节源于腊祭,传说上古炎帝、神农氏始作年底腊祭以告上苍,这是腊祭的开始。

古人称干物为“腊”,“腊八”的“腊”就是指干物。一年中收成的蔬果谷物等放置到年终十二月,已经全都变成干物了,年终祭献神灵用的果实谷物全都是用的干物。干物在天子家中归腊人掌管。《周礼·天官·腊人》说:“腊人掌干物。”郑玄《注》说:“腊,小物全干。”



腊祭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八腊或腊八。汉代郑玄《注》说:“腊有八者:先啬(即神农)一也,司啬(即后稷)二也,农(即远古时管农事、田法的官)三也,邮表畷(邮为田间庐舍、表为田间道路、畷是田土疆界相连缀的地方)四也,猫、虎五也,坊(即堤防)六也,水庸(即水沟)七也,昆虫(即蝗螟等害虫)八也。”就是说腊祭要祭祀管理庄稼的诸神、土地、堤坝、水沟、各种动物、害虫等,目的是为了要天地保佑,不生灾害,庄稼丰收。还有一种说法,腊祭是祭祀“八谷星”的,即主丰收之星。八谷包括“黍、稷、稻、梁、禾、麻、菽、麦”。总之,“腊八”的“八”字是指祭祀与古代农业相关的八个方面,并不是说用八种蔬果来祭祀。

腊祭在我国古代是一件大事,称为“天子大腊八”。因为“腊祭”在农历十二月进行,所以从周朝起,农历十二月就称为腊月。汉代以后,民间在腊八也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天地活动,除干物以外,还用蔬果干物煮熟成粥作祭品,称作腊八粥,有以兆丰年之意。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腊八也成了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说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这天僧人们在寺庙里诵经礼佛,并效法释迦牟尼得道前,牧羊女为他献乳粥的传说,熬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

无锡和苏南一带关于腊八粥有个民间传说,说是古时有个庙里的当家和尚很有名气,因为他整天乐哈哈的,所以人称笑弥陀。许多人慕名而来,香火旺盛,大小和尚好几百,开饭时,要烧十几锅饭菜,每次饭后,笑弥陀总要把吃剩下来的饭菜晒干收藏好。有一年大旱,颗粒无收。到十二月初八,庙里断粮了。正当众和尚着急时,笑弥陀叫人把过去吃剩的饭菜干拿出来放在锅里煮。顿时香气扑鼻,几百个饿得面黄肌瘦的和尚个个喜笑颜开。笑弥陀哈哈大笑说:“今朝是腊月初八,这粥就叫腊八粥吧。”庙里的和尚靠平时积存的剩饭剩菜度过了荒年。从此以后,人们为了讨吉利,腊月初八也吃起了腊八粥。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农闲中取各种粮米干果熬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成了民间的重要食事。到了明清时期,可以说吃腊八粥与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吃糕一样,成了十分重要的风俗习惯。腊八这天,家家户户忙着煮各种口味的腊八粥,成为世代相传不变的一道家常美食。腊八粥主要由米类、豆类和坚果类组成。它不仅好吃,从营养的角度说,能使人更加健康。腊八粥符合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健康营养食品的基本要求。它的取材广泛,但凡谷类、豆类、坚果、干果和各种素菜均可入粥,最重要的是谷类、豆类的混合搭配,能起到蛋内质互补的作用。腊八粥能够让我们一餐之中吃到种类多、数量少的粗粮和豆类,能够改善我们平时饮食上比较欠缺的营养不平衡情况。



腊八这天,无锡人同样有吃腊八粥的风俗。普通百姓烧煮的腊八粥是以菜蔬为主,一般放入蚕豆、黄豆、红枣、芋艿、荸荠、胡萝卜、山芋、青菜、油豆腐、百页、花生米等,与新米同煮,粥香菜鲜,滋身养胃,为百姓所喜爱。比较讲究的人家,再加入莲心、白果、大栗、胡桃肉、松子肉、白木耳、香菇、开洋、干贝等滋补品,总之凡是鲜美的东西,都可加入。不过总比不上普通百姓家的腊八粥,最为健康原生态,令人百吃不厌。



旧时在腊八前一天,无锡人要击鼓驱疫,称为“逐除”。有民谚说“腊鼓鸣,春草生。”腊八节当天,四乡农民会敲着细腰鼓,化妆成各种神灵、金刚、力士的形状,在村巷场头进行舞蹈、跳跃,认为这样可以驱除疫病和灾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