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林市,叠彩区,隐藏在叠彩山上的城墙

 东海若水斋 2019-01-28
 

    位置示意图

    城墙

    静江府城池图中的叠彩山和镇岭门

    日前,文物工作者在叠彩山上新发现宋代城墙,根据实物及史料考证,为南宋宝祐六年至景定元年间(1258-1260)广南制置使李曾伯所建,是桂林城现存最古老的城墙。

    ●隐藏在叠彩山上的城墙

    在叠彩区叠彩山上,静静地伫立着三段总长约130米的古城墙,它隐藏在茂密的树木和山石之间,很不起眼,难以被人发现,因此既未见之于任何的文章及资料,也没有收录到文物普查档案里。然而,这段不为人知的城墙,却是桂林城现存最古老的城墙。

    在仙鹤峰通向四望山的登山道旁,沿着一条荒草小径前行20余米,我们可以看到在山坳里,依山势横亘着100余米的石质城墙,从四望山陡峭处一直延伸到仙鹤峰的陡峭处,大部分的城墙被树冠、荆棘、藤条所包围遮蔽而难以探寻。城墙上部已残缺,厚约1米,高2米至5米不等,其中接近仙鹤峰的一侧,还有一个突出城墙的马面,马面宽13.9米,凸出城墙面4米,高4.5米。

    在仙鹤峰与明月峰之间的山坳里,同样伫立着约20米的城墙,这段城墙更高更加完整,并完全敞露。城墙高约5米。此外,北牖洞口前的平台下面,也保存有约长11.3米、残高2米的城墙。

    这三段城墙,都是用不是十分规整的块石砌筑,块石之间的灰浆大多已经脱落消失了,部分石头崩塌滚落,城墙高度也尺寸不等,因此看上去,与城墙不是十分相像,倒像是开发叠彩山旅游后,防止山土坍塌的挡土墙。但是古代城墙标志性组成部分——— 马面的存在,所处平缓山坳的特殊地理位置,残留城墙的材料工艺与铁封山城墙的相似度,以及史料翔实的记载,都有力地证明这是宋代静江府城墙的组成部分。

    ●桂林筑城史及现存城墙

    桂林城的建置始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然而两汉、南北朝及隋代,囿于史料的稀缺,我们没有发现确切的筑城记载,但南朝始安太守,著名文学家颜延之所咏“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之句,还是透露出当时桂林是有城墙的,郛字的意思就是外城。

    桂林城明确的筑城记录,则始见于唐代莫休符所著的《桂林风土记》,记述了唐初李靖筑桂州子城,此后蔡袭筑外城及陈可环筑夹城的情况。北宋余靖在平定侬智高起义后,在唐代的基础上重修并拓展桂林城,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特地撰写了《桂州新城记》以记之。南宋升桂州为静江府,南宋末年,为抵御南下的蒙古大军,从宝祐六年(1258)至咸淳八年(1272),广南制置使李曾伯、广西经略安抚使朱祀孙、赵汝霖、胡颖以接力的方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先后对静江府城池进行了修筑和扩建,在鹦鹉山上还刻有中国最大的古代石刻城图《静江府城池图》及章时发的《静江府修筑城池记》,记录了这十四年来规模宏大的修城情况。景炎元年(1276),阿里海牙率蒙古大军席卷南下,以马塈为首的南宋守军据城御敌,力战三个月,经历百余战,静江府城方告失守。

    元代至正十六年(1356),乜尔吉尼在宋静江府城墙的基础上,对桂林城进行了重新修葺,将宋代砖城墙改为石质墙体。明代洪武年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又将桂林城池向南拓展,延伸至今西门桥、南门桥、文昌桥一带。清代延用明代城池。

    民国时期及解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桂林的古城墙被大量拆除,变得支离破碎。据普查资料,现残存13段城墙,总长1145.98米,主要分布在古南门、东镇门、宝积山、鹦鹉山、铁封山上及翊武路一线,均为南宋末年朱祀孙、胡颖修筑的静江府城墙。其中古南门、东镇门以及宝积山、鹦鹉山、铁封山城墙在上世纪分别被公布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宋静江府城墙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最古老的城墙

    据《静江府城池图》图记记载,李曾伯筑新城“自雪观(今伏波山附近)起,至马王山(今叠彩山木龙洞一带),转过桂岭,至宝积山下北城堂脚止,共长七百二十丈”。李曾伯修筑静江府城时,将宝积山与叠彩山之间的镇岭门、宝积山和叠彩山的峭壁以及在叠彩山相对平缓的山坳上修筑的城墙作为城北防线,并在宝积山、叠彩山的北麓挖掘濠塘作为护城河,今天的铁佛塘和木龙湖就是当年的护城河。叠彩山上发现的这两段城墙,为李曾伯于1258-1260年间所筑,是桂林城现存最早的城墙。后来胡颖扩建静江府城,将城墙北扩至鹦鹉山和铁封山,叠彩山城墙变成桂林城北的第二道防线。在《静江府城池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叠彩山诸峰之间绘有城墙。当时的城墙主要是以条石为基础,城砖覆面,上部筑女墙和凸字形的垛墙。

    尽管胡颖扩建静江府城至鹦鹉山和铁封山后,叠彩山已被包括在内城之中,山上城墙的防御作用似乎有所下降。但元代乜尔吉尼重新修葺桂林城时,不仅没有将其遗忘,反而将其作为修城的起点,在《至正修城碑阴记》中有这样的记述:“起于东北宝积山连风洞,因山为城,增卑益高。”乜尔吉尼同样最先修葺宝积山至叠彩山一线的城墙,为使城墙坚固,“凡城内外,自顶至踵,皆甃以大石,渖米为膏,炼石为灰,捣如墐坭,涂泽其中。城两厢皆砌石三重,基址坚厚,自下树石,栉比而上,端方周正,文理致密,缭绕周回一十余里。”元代修城,将原来静江府城墙的立面城砖全部换成料石,并在粘结材料中加入糯米汁,牢固度大大增加,这也是宋元筑城方式最大的区别。

    叠彩山城墙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总长约130米的城墙,大大增加了现存静江府城墙的长度,丰富了静江府城池的内容,印证了静江府城墙的修筑沿革,为宋元两代城池修筑记录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叠彩山作为桂林开发最早的风景旅游胜地之一,包含的文物资源非常丰富,既有历史艺术价值极高的唐代以来的摩崖石刻和佛教造像,也有唐代木龙石塔、清代瞿张二公成仁处、仰止堂、桂林保卫战碉堡等,新发现的静江府城墙,则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山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