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次,《流浪地球》让我们终于有了可以抗衡好莱坞工业的电影

 長寿麒麟 2019-01-28

文|屈臣氏牛顿

掐指一算,距离春节档还有两周的时间,现在各大电影预售已经开始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每一年电影春节档都是实力强将汇聚的兵家必争之地,正如今年的春节档又是一派大片云集题材丰富的景象。在阖家团圆的氛围之下,春节档电影多以轻松的喜剧贺岁为主,而“科幻题材”的影片选择在春节档上映实在难得,作为首部“made in china”的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肩负光荣使命成功有力地踏出了中国硬科幻的第一步。

独树一帜的《流浪地球》选择在春节和观众见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着制片方强大的自信心,作为今年龙标001号电影,这部中国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有着突破国产片类型桎梏的底气。1月20日,在电影原小说作者刘慈欣的号召下,《流浪地球》在京举办超前点映,第一制片人有幸参与其中支持中国科幻,作为中国电影新类型的突破者与拓荒者,作品大大超出了预期,电影聚焦大义而非小情怀,映后300位到场嘉宾的好评让《流浪地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国产科幻片不再继续“流浪”,而是能光明正大的“登堂入室”。

作者刘慈欣给予电影创作充分自由

导演郭帆将中国科幻独有理念搬上银幕

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喜提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科幻第一人”,自此之后,原著改编电影的消息便也开始不绝于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硬科幻电影,原来论技术我们敌不过好莱坞,现在我们有了技术可又缺失好故事,但刘慈欣的出现,显然打破了我们“没有好故事”的缺陷,但他的作品又让很多导演望而却步,他所创造的故事不仅格局大,在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创造宏大的宇宙观的同时,又不忘表达人性的极限与困境

这几年,只要网络盛传刘慈欣的作品即将被搬上大银幕,“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口号就要响一次,就在大家对“中国科幻元年”都已经快免疫时,今年大年初一,刘慈欣的另一部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流浪地球》让梦想成真。

在原著中,刘慈欣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比起坐以待毙,人类选择挣扎到底,于是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开始实施,人类将整个巨大地球环境圈化为移民方舟,以此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在电影中,保留了原著中恢弘而悲壮的底色,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宇宙流浪之旅。在完成这一宏伟计划的进程中,九死一生的冒险和对人性的终极拷问也正在上演。

虽然《三体》电影成为“一代失踪”,但刘慈欣对《流浪地球》剧组依然投上了信任票,作为该片的监制,他表示电影和小说很不一样,对原著有很大的改动是可以理解的,也应该给予导演充分的自由,电影有着历史片般的厚重感,是一部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上的科幻电影,很好诠释了中国人对家园、土地的情感,原著为电影提供了背景,这是一次成功的再创作。

在太阳时代即将宣告结束,要开始奔向茫茫新时代之前,人类的社会伦理、情感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会是怎样一个状态?在包裹着巨大科幻壳的《流浪地球》下,它探讨的仍然是道德和人性的困境。在小说中着墨不多的父子关系,在电影中被延伸成了完整的故事。在地球漫长迁徙过程中,人类的情感在生存还是毁灭前被无限缩小,成为时间的灰烬,这不是表示情感的不重要性,而是在经历流浪、逃逸时代的几个世纪中,人类的社会伦理和情感会被撕裂成一块一块。电影正是从这一块块中,试图重新组织好情感关系。

即便是在灭顶之灾前,在漫长的时间岁月里,渺小的人类仍然需要靠着亲情、靠着家庭去维系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这也正是小说要探讨的东西。

导演郭帆眼中,《流浪地球》可能是现阶段更容易去实现的一个作品,特别是理念上面,中国人对土地、对地球的眷恋是中国人特殊的深刻情感,包括最后带着地球离开这件事情,也不是西方思维下的一个想法,而是最符合中国科幻的一个点。

一步一个脚印呈现超想象宏大世界观

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高标准工业化流程

在好莱坞有很多突破性的科幻大片,从《2001太空漫游》到《黑客帝国》,再到近几年的《火星救援》《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等影片,它们已经不局限于科幻迷的圈子,而是每一次都把影片中的宇宙哲学+科幻热潮推到最高峰。而与此同时,中国人也开始默默期待,我国几时才能出现既有视效盛宴又兼具思想深度的科幻大片?

自从2015年“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口号喊出来之后,心中始终有个科幻梦的郭帆,内心就开始有了翻拍刘慈欣作品的计划。资金和技术是必须品,可拥有超前意识和宏大世界观才是真正的硬件,如果要打造有中国味儿的硬科幻电影,那么在格局上要达到和好莱坞大片比肩的高度,既要有壮阔瑰丽的宇宙奇观,也要有精彩的人性冲突。这么一来,摆在郭帆和他的团队面前的难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作为中国首部打破科幻题材寒冬的电影,它在创作初期没有参考坐标,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剧本里没有什么是可以拍到的,也没有什么是可以直接用的,影片中上万件道具,都不可能找到现成的,必须要一件件亲手打造。正因如此,剧组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了10000件道具来满足拍摄需求,导演更是亲自上手测试道具,调整细节。视效团队画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这其中包括行星发动机、地下城、运载车等所有场景的细节构思,随后根据概设图,他们又画了8000张分镜头画稿,郭帆导演在每一个分镜中来调整和标注顺序。

导演测试指骨骼

不论是预告还是成片,电影终于有了好莱坞科幻大片的豪华感,这些犹如身临其境的“科幻感”,靠的是勤劳还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在原著中,装载在地球上的行星发动机的直径多达十几公里,难以想象的庞大全貌让人充满好奇。为了呈现这一奇观,美术团队设计了十几版不同方案,从线稿到上色、动态预览,再到特效实现,下足了工夫。

科幻电影从想象到落地执行的过程中异常艰辛,为了解决影片在科学设想和世界观构建方面相对薄弱的问题,团队专门邀请了四位中科院科学家一同探讨,并最终建立了一套严谨的世界观,为了呈现原著中描绘的场景,剧组进行了100000延展平米实景搭建。从整体结构设计到场景搭建细节全部都精益求精。

空间站内景的布置,从休眠仓到显示屏,所有设备仪器质感十足,神秘又恢弘,这种细节的巨细靡遗展现了制作团队对于未来的向往,对于科幻的向往。

科幻电影是特效最为密集的,通过千万经费的燃烧,我们看到昔日居住的地球家园已经被冰雪完全覆盖,几个风暴场面就勾勒出末世氛围,被冰雪覆盖的东方明珠和上海奥运大厦,还有北京CBD等地标性建筑都瞬间将人代入灾难和末世的情景之中。当然,在影片中还有更多比预告更为震撼的画面与场景,可以说《流浪地球》用告别五毛的特效建造了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地球和未来世界。

中国的科幻电影没有前人铺路,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要凭空创造出很多以前不存在的部门,郭帆导演其实是在给未来所有的中国科幻片导演趟路,没有捷径一步一个脚印来把宏大的世界观呈现出来,整个团队都在用绝对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部“中国科幻首秀”。

电影筹备及拍摄历经四年,郭帆导演始终在追求用中国人的方式,去打造中国自己的科幻电影,尽管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但是郭帆和整个《流浪地球》台前幕后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坚持扛了下来,电影内外都在上演着一场“勇敢者的游戏”,相信这次伟大的冒险,中国硬科幻的开山之作,终将迎来它耀眼的结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